合作學習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主要是由學生自己主動去學習和探索。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位置變得靈動,看似弱化了教師的角色,實際上對于教師整體教學方向的掌控是個巨大考驗。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任務,更高的參與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如此,學生有了更多的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間靠著彼此的能力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經過自己探索得來的知識成果,比起教師直接“灌輸式”的傳授而言,更有效果。
獨立思考與小組交流的合作學習,是指小組成員先獨立地思考問題,接著在組內進行意見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如在講解課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把課前預案發(fā)給每個學生。課前預案的內容可以設置為幾個問題,這篇散文主要是寫景,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靜態(tài)的景物能否通過語言變成動態(tài)景物呢?你從中總結出哪些描寫景物的經驗呢?學生需要針對課前預案上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將自己代入文章中的人物,仔細揣摩作者的所見所感所想。
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照片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文章中月光與樹影是寧靜的,卻用“名曲”來形容。光與影的白黑塊,仿佛變成了活潑的、跳躍的音符?;o為動的寫法,將景物寫活了,使景象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yōu)美、悠揚,其間有某種相通之處,這種相比較的寫法,只是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一個“荷塘美色”。學生可以在組員將自己思考得到的結果展示后,結合作者描繪的優(yōu)美意境,加上自己討論得出的方法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并在小組間討論、評價。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加以鞏固,更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總結能力。
當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可以利用已知、未知、建構的合作學習方法來展開教學。已知是指學生之前已經學過的知識,未知是指學生想知道但又沒有辦法知道的知識,建構是指在已知和未知二者的基礎上形成新知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給每個學生發(fā)放一張學習表格,表格上分為已知、未知、建構三個方面。
例如,在學習文章《孫權勸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對人物的認知度作為已知、翻譯出來的白話文作為已知,未知的內容是文言文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利用這二者建構出新的知識內容。文章中孫權以自己為事例向呂蒙表達了時間不是不能讀書的理由,而呂蒙又以自己為例使孫權反省到,人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的,不能總是用老眼光看人。對于未知部分,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內提出問題,孫權勸說呂蒙學習的說話技巧有哪些?呂蒙的學習事例可以復制么?讀書是一定讀到別人稱贊的程度才算是讀書么?
選好問題后,讓小組內的同學先討論,由于這些問題是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做到了帶著問題去討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真心想解決的問題,討論時會更有熱情,從而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將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展示出來后,小組間可以構建新的知識內容。
圈子式的合作學習,指的是教師給定一個合作的文本范圍,而學生需要圍繞這個文本范圍來展開合作與學習。一般來說,教師在給出這個文本范圍、確定好學習主題后,就會進行小組的成員分配。例如,在學習課文《孔雀東南飛》時,考慮到文本的范圍需要相近,教師可以選擇也是詩詞的內容作為文本范圍,如語文教學中出現過的經典詩篇《春江花夜月》《長歌行》等,以它們作為文本范圍,引導學生展開閱讀。
由于圈子式的合作學習內容比一般的合作學習內容更多、更復雜,所以,教師在組員分配上可以適當增加人數。根據文章的不同,設置不同的分工,如在《赤壁賦》學習中,存在這樣幾個分工:收集材料、查找生字、總結內容、查找背景、聯(lián)系實際等。因為是文言文,學生可以自己規(guī)劃一下學習的順序。對于此文,不了解《赤壁賦》寫作的背景就無法理解文章。當然,教師在旁邊要指導學生進行學習,主要起一個全局把控作用,如學生自主學習的投入度,學習方向是不是正確等。學生只有全情投入地學習,才能確保學生在組內可以和其他成員之間進行交流,進而保證一組同學最后對文章的學習完成度。
圈子式學習是考驗教師能力的,因為一個圈子的一環(huán)脫節(jié)將會導致這個圈子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待組內成員學習完畢后,教師要做最后一項工作,為學生安排合適的時間進行全部組的交流,可以充分利用自習課、閱讀課等時間來進行。教師在每個小組闡述完組內的觀點后,對他們進行積極客觀的評價,以此來激勵學生,讓學生具有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合作式學習是一種非常注重實踐的新型學習方法,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選擇合適的方案,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應該由教師啟發(fā),讓學生能獨立領悟文章,有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