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曾經的阿拉伯統(tǒng)治者為這座城池打下了某種美學基礎,伴隨著強烈的安達盧西亞陽光,古老和現(xiàn)代的欄柱將迷人的光影投向全城,層層疊疊,就連舊猶太區(qū)的花朵也這樣,它們密集地生長在墻上的盆栽中,將花影投射在迷宮般的庭院里。
198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西班牙的科爾多瓦歷史地區(qū)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游覽科爾多瓦時,你會立即陷入這座城池到底是恢宏還是纖細的描述障礙中。
農藝花園兩側筆直寬闊的大道僅向南奔騰800米,在扎入舊猶太區(qū)后,便消失于扭曲的阡陌巷道。在東南部的窮街陋巷中,還沒被拆去或永遠都不會被拆去的危樓前立起了高高的圍墻,有心的聰明藝術家繼續(xù)將神奇的光線用作調色板,在潔凈如云的白墻上布置上廢鐵打造的鳥群、桌椅、樂譜、鐘表和貓兒。時候一到,陽光就成了精力旺盛的指揮家,讓貓兒從椅背跳到樂譜里,與對面墻上女孩頭頂?shù)镍B兒面面相覷,饑腸轆轆卻又摸不著夠不到,儼然上演著一出精彩的《春之祭》。
廢墟和舊宅鱗次櫛比的老城街巷是科爾多瓦被遺棄的角落,縱然日光猖獗,它也不像商業(yè)繁榮的坦蒂里亞斯廣場那般,早早掛滿巨大而漂亮的遮陽帆布,以供市民耐心挑選那些被稱作“天使頭發(fā)”的枸櫞松餅,讓游人能悠然啜飲一杯孟迪爾白葡萄酒。人跡罕至的這里,如今是廢鐵雕塑們的小劇場,過去則是商人和冒險家的樂園。導游大衛(wèi)將電動小毛驢停在波特羅廣場,像一個來到西部小鎮(zhèn)卻尋不到敵手的孤膽牛仔,一會兒推開展覽廳的大門,一會兒走進空無一人的舊客棧,仿佛走進了塞萬提斯筆下的賊窩。
總有那么幾座城市,在兵家的你爭我奪下更迭著政權,在宗教門派的此消彼長里塑造著外貌,在歷史洪流的沖刷中變幻著個性,伊斯坦布爾如此,科爾多瓦也如此,前者的城市名片是混血的、基督教外觀伊斯蘭內飾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后者的城市門面則是阿拉伯外圍天主教內里的大清真寺。總之,伊斯坦布爾與科爾多瓦,地理上的地中海東與西,深刻地體現(xiàn)著文明發(fā)展史的交集。
即便虎落平陽,伊斯坦布爾依然能憑借東西方的十字路口地位,在今天繼續(xù)生動地扮演國際大都市的角色。遺憾的是,此刻我腳下這座千年前的西歐最大城市,則在西班牙光復運動完結后迅速地衰敗下去,成為擁有迷人歷史卻跌倒于經濟衰退現(xiàn)實的旅游城市。
科爾多瓦曾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貝提卡省的首府,西哥特人入侵后,成為西班牙舊都托萊多的附屬地區(qū),在以柏柏爾人為先頭部隊的摩爾人入侵不久,于公元711年,成為穆斯林世界的西班牙首府。它的中心地位也得益于舊阿拉伯世界的一次巨大內亂,公元750年,定都大馬士革的前朝倭馬亞王室被阿巴斯王族推倒,老哈里發(fā)的孫子,即后來的拉赫曼一世,星夜兼程逃亡,直至遠離政變核心的安達盧西亞,才被暫時判斷不了局勢的上層貴族保護起來,并迅速穩(wěn)固了科爾多瓦這塊地盤。阿拉伯世界從此四分五裂,拉赫曼一世根據(jù)對大馬士革的記憶,從公元785年開始,在改奉天主教的西哥特教堂廢墟上修建起了大清真寺。
到了拉赫曼三世統(tǒng)治時期,50萬人口的科爾多瓦已至其輝煌的頂點,不斷修整和擴建的大清真寺也在這時達到23000平方米的面積。其中,支撐起14000平方米禮拜堂的1293根柱子,有的最初直接取自西哥特教堂,有的來自更早前的古羅馬建筑,有的掠自安達盧西亞的其他穆斯林城邦,甚至有拜占庭皇帝從迦太基廢墟獻上的贈禮。石柱曾將正殿分成南北19行,每行各有29個拱門的翼廊,每個拱門又各有上下兩層馬蹄形券拱,券拱紅白相間,在光線撥開幽暗石柱森林時,與鑲嵌雕飾的孔雀綠輝映成趣。
禮拜堂外的橘園曾是大清真寺的潔凈場所,如今的教堂庭院里有一株低矮的橄欖樹被鐵欄圍起,它毫無姿色,絕非齊豫心中那遠方的橄欖樹,卻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合影留念,上方的一小撮綠葉隨風微顫著,似乎只有它們見證著數(shù)千年的山河改色和愛恨情仇。
午后,相較毫無陰影蔽日的瓜達爾基維爾河兩側,人們更樂意隱入迷宮般的猶太區(qū)??ɡ衫系穆糜螆F大軍撐著傘浩浩蕩蕩地踏過古羅馬石橋,大清真寺和基督教國王城堡里的背包客也帶著盡快搞定一杯冰可樂的想法相約而來。
進入科爾多瓦最為迷人的一座座隱蔽庭院,這片狹窄舊城區(qū)的花兒沒占用任何土地面積,而是爭奇斗艷地掛在墻上,窄巷墻上齊刷刷排開的盆栽還只是歡迎隊列,庭院里的高墻才是一輪輪大型園藝競賽。每年5月的上半月是競技最瘋狂的時候,不管是經營工藝品和咖啡的園子,還是私人宅邸,都紛紛掛出“歡迎參觀”的庭院標記,等待專家的評點和來賓的票選。
由于千奇百態(tài)的盆栽紛紛爬上了白墻,原先居民窗邊的爬山虎和葡萄藤就顯出弱勢。墻上的姹紫嫣紅像是夜里的霓虹燈光,投射下的黑影伴著噴泉的水聲起舞,等噴泉剛安靜下去,彈著古典吉他的安達盧西亞男子繼而以精彩的輪指攪動起之前沉悶的空氣,如果再來個舞者在分寸之間拍掌和踢踏,就真成了一出弗拉門戈舞劇。
關于這一街區(qū)漂泊的故事,早不屬于庭院里的慵懶居民、能工巧匠和吉他大師,雖然名叫猶太區(qū),但這兒的猶太人早于1492年西班牙徹底光復后,就在國王斐迪南和皇后伊莎貝拉的命令下,要么改宗天主教,要么被驅逐。然而,如今這些庭院卻像一座座小巧的猶太音樂和文化傳統(tǒng)博物館,蔬菜涼湯伴著幽幽花香,以現(xiàn)實的美味將人們從苦大仇深的流離故事中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