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曙明
兩千多年來,從全國各地匯聚到嶺南的移民,帶來了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民俗鄉(xiāng)情,與百越土著的傳統(tǒng),共冶一爐,使廣東的民間生活顯得如此多姿多彩,這是中國其它省份所不能比擬的。移民大省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嘗盡天下美食。
粵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廣義的粵菜由廣州(廣府)菜、潮州菜、東江(客家)菜三劍合璧,而狹義的粵菜則單指從鳳城菜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廣州菜。飲食界向有“食在廣州,廚出鳳城”之說?;洸俗畲蟮奶攸c就是用料五花八門,無所不包,飛潛動植皆可口,蛇蟲鼠鱉任烹調(diào)。
與北方菜相比,粵菜的口味較為清淡,其特色盡在“清、鮮、嫩、滑、爽、香”這六字真言當(dāng)中。烹飪手法博采眾長,變化無窮,約有20種之多——炒、煎、焗、炆、炸、煲、燉、扣,花樣百出,樣樣精美??鬃犹岢觥笆皇场保骸笆骋],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追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廣州人則把孔子的美食觀發(fā)揮到了極致,廣州人說:“食系十足,著(穿)系九六”,意思是吃才是最實惠的,因此對吃十分講究,尋訪美食是一種生活樂趣。
【從餅餌到茶居】
廣州最早的平民食肆,稱為“二厘館”,因茶價收費二厘(清代一銀毫等于七十二厘)而得名,多開在長堤、西濠口的碼頭附近,還有一些星布于城廂內(nèi)外、村頭路尾的粉面館、茶寮,都是平民飲茶聚腳的小食店。二厘館大多賣蛋散、煎堆、芋頭糕、油炸鬼、豆沙包、大肉包、炒米餅之類的廉價糕點,而粉面館則供應(yīng)粥粉面和各種小炒。有民謠這樣唱道:“去二厘館飲餐茶,茶銀二厘不多花。糕餅樣樣都抵食,最能頂肚冇花假?!?/p>
明、清時廣州的茶果鋪,是在街頭巷尾最常見的一種食品店鋪。所謂茶果,是婚娶、節(jié)日、拜神、廟祭等場合使用的餅餌,無論普羅大眾還是富貴人家,都會有光顧茶果鋪的時候。最常見的茶果品種有大發(fā)糕、松糕、煎堆、壽桃、壽包、長壽面、百子壽桃、通心酥等,如今已難得一見的“響糖”,是昔日茶果鋪的名點之一,用糖粉制成“仙姬送子”“和合二仙”等公仔造型,活靈活現(xiàn),意頭又吉利。誰家婚娶,“嫁女餅”是少不了的;“子儀祝壽”用來給長輩賀壽則最合適。光復(fù)路的敬義信、大同路的英男、恩寧路的鴻昌、寶華路的吉祥、龍津路的福昌,都是當(dāng)年享譽一時的茶果鋪。
后來,一種新型的飲食店——茶居逐漸興起,大多兼營餅餌,把茶果鋪的名點直接移植過來,加以改良,迎合廣州人的口味變化,銷路馬上大增,比如用蓮蓉、豆蓉取代潮州粉、糖粉作餅餡,用馬拉糕取代發(fā)糕。小小的變化,為食客帶來全新感受,引得人們紛紛棄舊捧新。
傳統(tǒng)茶果鋪難敵茶居攻勢,有的被茶居兼并,改走茶居路線。當(dāng)茶居被茶樓取代時,餅餌自然“嫁雞隨雞”,成了茶樓的重頭戲之一。廣州上下九路的蓮香樓,其前身就是經(jīng)營糕點的茶果鋪,以出售大發(fā)糕、婚嫁酥餅、壽辰紅包等節(jié)慶神誕與紅白二事的食品為主,其蓮子餡料點心最有名。制餅師傅改進制餅工藝,用蓮子來制作餅點餡料,使之獨具一格,吸引客人。后來,佛山七堡鄉(xiāng)人譚新義聯(lián)合譚晴波等人,收購糕酥館后,更名為“連香樓”,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第十甫開張。為了確保蓮蓉質(zhì)量,譚新義只用最負盛名的湖南湘蓮,還要去皮挑心,細細研磨,精心煮制,其味清香無比,口感細膩幼滑。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翰林院編修陳如岳在品嘗連香樓的蓮蓉點心后,贊不絕口,提議給“連香樓”的連字加上草頭,改為“蓮香樓”。得到翰林垂青,譚新義喜不自勝,當(dāng)即請陳如岳題書“蓮香樓”三個大字,制成簪花掛紅的大牌匾,一掛便是上百年。
蓮香樓號稱“蓮香第一家”,以中秋月餅與龍鳳禮餅聞名省港澳。龍鳳禮餅亦叫嫁女餅,雅稱“綾酥”,大概是因為在衣料之中,以綾為貴,所以酥餅亦稱“綾”,還有黃、白、紅、橙四色之分。人們對不同的顏色賦予了各種吉祥的含義,比如黃代表皇氣,白代表貞潔,紅代表喜慶之類。為了爭奪龍鳳禮餅的顧客,蓮香樓專走“媒婆路線”,在媒婆的身上做工夫,花錢買通,讓媒婆們在搖大葵扇之余,把談婚論嫁的人家介紹到蓮香樓買綾酥,然后茶樓組織挑擔(dān)隊,大張旗鼓,用紅扁擔(dān)挑著大紅的餅盒食箱,走街串巷,送貨上門,自然買家歡喜,賣家大賺。
1944年,蓮香樓進行了大裝修,改木制結(jié)構(gòu)為鋼筋水泥高樓,在保持餅家特色的同時,把經(jīng)營范圍擴展到茶樓、酒家?!拔母铩逼陂g,蓮香樓的生意一落千丈,幾乎要搬去海南島。1984年在政府的注資扶持下,全面恢復(fù)傳統(tǒng)的早茶飯市,老茶客紛紛趕來捧場,生意一度非?;鸨?。如今,每年中秋節(jié)前夕,蓮香樓生產(chǎn)的月餅,擺滿全市各大商場,遠銷海外,成為送客自用的應(yīng)節(jié)佳品。
此外,也有一些餅餌店不甘被茶居收編,固守祖業(yè),堅持以餅餌為唯一招牌。比如荔灣地區(qū)的敬義信、趣香、英男、適頤、新廣華等店,其中又以曾居餅餌業(yè)龍頭大哥之位的趣香最為成功。趣香餅家的老板從敬義信餅家出來,有志自立門戶,頂下了第十甫一間賣齋料、涼果、雜貨的小店“佛有緣”,改為趣香餅家,經(jīng)營中西餅食。在老廣州人的記憶中,趣香除了糕餅做得好,其盒裝南棗合桃、酥炸合桃、糯米糍荔枝干、白玉新花生,也都是送禮自奉的佳品。
1956年公私合營,趣香餅家與顯記、中國、適頤、四美齋四家餅家合并,組成糕點加工廠,仍以“趣香”為名,名牌產(chǎn)品有蛋奶大光酥、欖仁豬油糕、油麻蛋散、紅包大發(fā)、西關(guān)雞仔餅和通心桂花酥等。1964年中秋節(jié),趣香推出新的名牌月餅——“福、壽、康、寧四喜月”,選料好,做工更好;味道好,意頭更好,甫一推出,即艷驚粵港澳。上世紀(jì)90年代,趣香成為廣州市乃至全國三個超千噸規(guī)模的廣式月餅生產(chǎn)企業(yè)之一,并排在首位。2000年,趣香餅家被廣州市政府列為首批27家老字號之一。
【從茶居到酒樓】
到清代中期以后,茶居逐漸興起,咸豐、同治年間,廣州的茶居已是大名鼎鼎。太平路的陸羽居、第三甫的永安居、第五甫的五柳居,都是茶客們流連忘返之地。每天早晨,市民們帶著鳥籠上茶居,水滾茶靚,一盅兩件,邊飲茶邊逗鳥,是許多有閑人士的消遣方式;生意佬”也在茶樓內(nèi)斟斟生意經(jīng),打聽一下行情?!帮嫴琛背闪艘环N生活方式,“飲咗茶未???”(飲了茶沒有啊)也是廣州人見面問候的習(xí)慣語。
不少有生意頭腦的佛山人,紛紛跑到廣州開茶居,競爭十分激烈,“以大取勝”是一種普遍心理,因此茶居規(guī)模愈做愈大,從一層平房變成兩三層的高樓。首層通常用來賣餅餌茶果等廉價食品,樓上開設(shè)雅座,廣州人常說“有錢樓上樓,冇錢地下踎”(“踎”即“蹲”的意思),把去茶居飲茶,叫做“上高樓”,后來“茶居”這一叫法,也被“茶樓”取代了。
清光緒元年(1875年)在惠愛街創(chuàng)辦惠如樓的陳惠如,就是以經(jīng)營小食店起家的,惠如樓是廣州數(shù)得上的大茶樓,樓高四層,陳設(shè)古色古香。而最為茶客稱道的是,不僅“茶靚水滾”,還可以“問位點茶”,即使同一桌的茶客,也可以根據(jù)各自不同的口味分壺沖茶,讓所有茶客都稱心如意。
后來,惠如樓被佛山譚新義收購。譚新義是廣州飲食界的傳奇人物,人稱“茶樓王”,他殺入廣州茶樓業(yè)后,帶動起“九魚(如)齊出”,除了惠如樓,還有珠璣路的多如樓、三角市的東如樓、南華中路的三如樓、北京路的南如樓、賣麻街的福如樓、長堤的瑞如樓、河南的天如樓、一德路的寶如樓、同興街的九如樓?!熬鹏~”究竟是哪“九如”,向來各說不一,但帶“如”字的茶樓肯定不止九家,還有西如、五如、太如等,竟然做一家,旺一家,凡沾上“如”字的,就像財神進駐一樣,生意滔滔。
另一間譽滿羊城的老字號茶樓陶陶居,與蓮香樓望衡對宇,原名葡萄居,創(chuàng)辦于光緒六年(1880年)。當(dāng)時的西關(guān)河汊縱橫,叢樹成蔭,稻畦飄香,一個叫黃澄波的人,見此地沒有茶樓酒肆,便蓋了一間近百平方米的老式大屋,開了個茶室。黃澄波的老婆名葡萄,便以此為字號,叫“葡萄居”。
陶陶居所在地,拆馬路前屬十一甫,拆馬路后合并為第十甫,康有為的愛妾曾居于此,大廳內(nèi)懸掛的牌匾“陶陶居”,便是康氏手跡。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逃往海外,這所大屋也丟荒了,1922年拆馬路時,此屋也被拆卸,葡萄居老板陳伯綺覺得“陶陶居”三字適合茶樓命名,于是拓得此墨跡,只取三字而隱去年月,作為茶樓的牌匾,所以陶陶居的招牌,至今是沒有書寫年月的。當(dāng)然,這是坊間茶余飯后的趣談,真?zhèn)螣o須考證。
陶陶居樓內(nèi)雕梁畫棟,陳設(shè)風(fēng)雅,酸枝家具、名人字畫,廂房堂號也起得十分雅致,或叫“勾曲仙居”,或為“和凝別館”,或稱“霜華小苑”,或為“濂溪精舍”,成為西關(guān)文人雅士、粵劇名伶老倌聚會之所。有一年,茶樓為擴大影響,招攬生意,用“陶”字分別為上聯(lián)和下聯(lián)的開端,出重金征茶聯(lián)一副。有人應(yīng)征投稿:“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無遺?!崩锩媲度肓怂膫€人名,又用了四個典故,對聯(lián)工整,把“陶陶”兩字分別嵌于每句之首,還巧妙地把茶樓飲茶技藝和經(jīng)營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來,至今仍被人記起。
1926年,陶陶居一度歇業(yè),后由金華茶樓、涎香茶樓、鎮(zhèn)海樓、云來閣、福馨酒館共同接手經(jīng)營,重振雄風(fēng)。
陶陶居之所以聞名,全在于它制作精益求精。就以陶陶居的用水來說,初創(chuàng)時每天雇用十多名小和尚上白云山汲取九龍泉水烹茶。那時的山路崎嶇難行,全憑人力,從山上把水挑到三元里,再用大板車?yán)绞袇^(qū)。其大紅水桶加蓋,蓋上加鎖,騎縫處貼著“陶陶居”九龍泉水”字樣,列隊招搖過市,成為他們的招牌廣告。不僅用水講究,陶陶居的茶具也很講究,以宜興茶煲、潮州炭爐做烹茶工具,自夸“陶陶烹茶,瓦鼎陶爐,文火紅炭,別饒風(fēng)味”。細微之處,可見用心,這就是好口碑的來源。
陶陶居的名菜陶陶一品雞、翡翠麒麟生魚和玉液粉,還有中秋佳節(jié)的“月餅宴”“月餅王”,都曾在坊間傳誦一時。陶陶居很善于做廣告。有一款“陶陶居上月”,創(chuàng)制于清末民初,餅餡由火腿、燒鴨、上肉、鉤蝦、花生仁、冬菇、蓮子等20多種配料和蛋黃拌成,但剛推出時市場反應(yīng)頗為冷淡。茶樓主人便用一玻璃盒裝一餅,上書“陶陶居上月,售賣一百大洋”,掛在店堂門梁。此舉吸引了不少路人圍觀,卻無人敢買。日近晌午,有人踱步門前,拿出一張百元銀票,取下這塊精裝月餅。掌柜問其故,此人慢條斯理地說:“陶陶居乃大號,又有康圣人題匾,這個月餅里一定有文章?!庇谑钱?dāng)眾打開包裝盒,切開月餅,眾人頓時大嘩,原來月餅內(nèi)藏有金銀手鐲各一對、珍珠八粒、翠玉兩塊,消息傳開,圍觀者無不跺腳大呼“走寶”。
這個肯花一百大洋買月餅的顧客,很有可能是陶陶居雇的“托兒”,但“陶陶居上月”從此名聲大噪,一傳十,十傳百,憑著街坊口碑,榮登“月餅泰斗”的寶座。上世紀(jì)80年代,陶陶居上月獲“金鼎獎”及“中國名牌月餅”稱號。1993年,陶陶居被貿(mào)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其古色古香的建筑在2005年被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當(dāng)年廣州著名的茶樓多不勝數(shù),中山七路的祥珍樓,光復(fù)北路的光明樓(原名調(diào)珍樓),龍津東路的榮華樓,十三行的大元樓,南華中路的成珠樓,北京路的涎香、吉祥、永樂茶樓,廣州起義路的巧心茶樓等,“總有一間在附近”。因此,廣州的茶客都養(yǎng)成了“腳頭癮”(指習(xí)慣性地光顧一個地方),每家茶樓都有一班自己的忠實擁躉。他們一說起惠如樓的脯魚干蒸燒賣、筍尖鮮蝦餃、欖仁薩騎馬,說起成珠樓的雞仔餅,半甌茶室的蟹黃灌湯包、糯米雞,無不眉飛色舞,如數(shù)家珍。
和其它行業(yè)一樣,在民國時期,廣州的茶樓業(yè)也有自己的行業(yè)公會——協(xié)福堂,設(shè)在槳欄路。理事長就是茶樓業(yè)老行尊譚新義。他逝世后,由第二代“茶樓王”譚晴波接任理事長。各茶樓東家經(jīng)常在協(xié)福堂聚會,交流市場信息,解決同業(yè)紛爭,遇有官府壓迫干預(yù)的事情,也在協(xié)福堂商量應(yīng)付辦法。
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清末民初以后,酒樓開始興起,就像當(dāng)初二厘館受到茶居挑戰(zhàn),茶居受到茶樓挑戰(zhàn)一樣,現(xiàn)在茶樓也受到了酒樓的挑戰(zhàn)。
【酒樓遍地開花】
對于今天的人們而言,茶樓、酒樓幾乎不分,很多寫“盤點十大老茶樓”“百年茶樓排行榜”之類的文章,仔細一讀,一半是寫酒樓(酒家)的。其實在酒樓剛出現(xiàn)時,是茶樓最有力的競爭對手。陶陶居曾經(jīng)在茶樓內(nèi)設(shè)酒樓的低柜,想茶樓、酒樓通食,不料遭到茶居工會的強烈反對,認為會影響茶樓職工的飯碗,最后只好放棄酒樓模式??梢姰?dāng)時茶樓與酒樓的競爭,大有楚河漢界之勢。
廣州的老字號酒樓福來居,開在城隍廟外,據(jù)說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了,以酥鯽魚、手撕雞、紅燒魚頭聞名。吉祥路的貴聯(lián)升則擅長做“滿漢全席”,清末文人胡子晉有《竹枝詞》寫道:由來好食廣州稱,菜式家家別樣矜;魚翅干燒銀六十,人人休說貴聯(lián)升?!彼南阍泖|球和雞腰窩炸,在名菜榜上也是封了王的。
譚新義、譚晴波等人,在西關(guān)創(chuàng)辦蓮香樓的同時,也看中了東堤,建起一家名為“襟江樓”的酒樓。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開業(yè),高懸于門口的那副對聯(lián):“襟上酒痕多,廿四橋頭吹玉笛;江心云色重,萬千帆影集金樽”,膾炙人口,傳誦羊城。
襟江樓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位于八旗二馬路的南園酒家,大家都在同一地段上,屬同一檔次的酒樓。南園原來是孔家大院??准宜ヂ浜?,成了停放靈柩的棺材莊。番禺人黃佐賢把產(chǎn)業(yè)買了下來,1912年改建為南園酒家,由一景酒家的經(jīng)理何展云打理。這時東堤因為有襟江樓和廣舞臺,已漸入佳景。但南園地頭不如襟江,入了內(nèi)街,加上何展云年事漸高,有倦飛之意,所以南園生意一直平平淡淡。
后來,在襟江樓當(dāng)過樓面總管的陳福疇與朋友合資,把南園酒家頂了下來。經(jīng)過精心改造之后,亭臺樓閣,幽雅別致,出品的紅燒網(wǎng)鮑片、白灼響螺片遠近馳名,極受殷商巨賈和達官貴人的歡迎。不久,襟江樓在炸伊面時不慎失火,全樓被燒毀,重新裝修復(fù)業(yè)后,改為茶樓,勢頭就遠不及南園了。
民國初年,是酒樓業(yè)大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因為拆城墻,筑馬路,城市的空間擴大了,酒樓開始搶灘圈地,廣州食肆終日人流不息,這邊茶樓吆喝“埋數(shù)!單收,福祿壽齊啦!”那邊酒樓高呼“某官人到,某酒家準(zhǔn)備款接貴客光臨!”聲音此起彼伏,熱氣騰騰。坊間有句俗諺:“住在廣泰來,食在大三元”,被視為最高享受。
大三元是一家創(chuàng)辦于1919年的大酒樓,位于長堤,雄踞江介,風(fēng)帆上下,景色蔚為壯觀。大三元不僅以廣州首家安裝電梯載客的酒家聞名,而且它出品的鐵板麻花雀、冰梅百花蝦、富貴石榴雞和架英豬油包、蠔油叉燒包、影美雞蛋撻等名菜名點,也是飲譽粵港澳的。最為食客稱道的是它的紅燒大裙翅,選用老虎鯊、鱘頭鯊等上等裙翅作原料,經(jīng)過精心烹制,湯清味鮮,香滑不膩口,每一根翅都是軟硬適中,被奉為粵菜中的上品。
1921年,西園酒家在中山六路開業(yè),號稱廣州“四大園林酒家”(其余三家為文園、南園、謨觴)之一。西園有一道齋菜“鼎湖上素”,據(jù)說為了與六榕寺的一家齋菜館競爭,暗中用雞和豬肉熬制上湯烹調(diào),不少食客品嘗后,都上了當(dāng),嘆為素菜一絕。后來南天王陳濟棠也慕名請西園廚師制作這道素菜,但要把所有材料呈上,逐一檢查,不能有半點腥葷。廚師這下?lián)项^皮了,不敢不做,又不知怎么做,眼看就要露餡了,無奈之下,只好兵行險著,用毛巾吸取濃肉湯,曬干后帶去,烹制時偷偷用水浸出毛巾內(nèi)的肉汁調(diào)味。這一招瞞天過海,居然僥幸得逞,用這些不干不凈、不新不鮮的“葷素菜”,把陳濟棠也騙得暈暈乎,抹著嘴角點頭。
1921年,廣州市政府為了開辟馬路,拆除了上下九附近的文昌廟和洪圣廟。1935年,在光復(fù)南路經(jīng)營英記茶莊的陳星海,買下這塊空地,興建西南酒家,重金禮聘“南國廚王”鐘權(quán)擔(dān)任正印大廚,他的拿手好菜“西南文昌雞”,皮黃而脆,肉嫩而美,骨酥而鮮,肥而不膩,香味濃郁,令人一聞之下,口水便汩汩自舌底出。
抗戰(zhàn)前夕,西南酒家被炸毀,半生心血,一朝成灰,但陳星海愈挫愈勇,在廢墟上重建樓宇,再開酒家,易名為“廣州大酒家”,并邀請名廚梁瑞掌勺,后來更請到在巴拿馬國際烹飪比賽大會上獲得金牌的“世界廚王”梁賢加盟。兩大“廚神”坐鎮(zhèn),烹飪手法變化無窮,把粵菜的特色演繹得出神入化。1950年,陳星海移居香港,廣州大酒家一度關(guān)閉,后經(jīng)招股重開,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成為國營的飲食企業(yè),再易名為“廣州酒家”。
廣州酒家號稱“食在廣州第一家”,自然有過人之處。1983年在名廚黃振華的精心制作下,廣州酒家推出了“原桌中國菜”,集中國四大菜系于一體,逞艷飲食界。此后幾乎年年推陳出新,1984年推出“滿漢全席”,1985年推出“花城美宴”,1986年推出“?;手畷熝纭薄5?987年推出的“滿漢大全筵”,更成為食家交口稱贊的經(jīng)典之作?!皾M漢大全筵”取料共一百零八款,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dāng)?shù),寓天地萬物、飛潛動植,包羅萬象之意,供賓客分四餐享用,其中四時蔬果、水陸雜陳,有冷有熱、有咸有甜、有葷有素,款款佳肴,寓意深遠,如麒麟送子、龍馬精神、一品天香、獨占鰲頭、海屋添壽等。酒家還曾嘗試推出“五朝華筵”和“南越王宴”等仿古宴席,別出心裁,彰顯對美食傳承的態(tài)度與開創(chuàng)精神。
1991 年正式成立廣州酒家企業(yè)集團,擁有多間高級酒家(分店)、一個大型食品生產(chǎn)基地及遍布全市的連鎖食品商場,躋身全國餐飲業(yè)十強,曾獲得“中華老字號”“全國十佳酒家”等榮譽稱號。
坐落在荔灣湖畔的泮溪酒家,曾經(jīng)是全國最大的園林酒家。荔灣湖是1958年建成的人工湖,一千年前,這一帶遍布南漢皇帝的離宮別苑。泮溪酒家的前身是1947年開張的一家簡陋的郊野酒家,1958年轉(zhuǎn)為國營后,由政府投資改建。泮溪最出名的是它的點心,因為有羅坤這樣的點心大師,慧心巧思,不斷創(chuàng)新,制作出傳統(tǒng)名點椰皇蘋葉角、泮塘馬蹄糕、蜂巢香芋角等,還有嫣紅梅花餅、油泡灌湯包、奶油百篇糕、綠茵白兔餃、五彩明蝦脯、像生雪梨果、豆汁牛柏葉等,為食客增添了許多的驚喜。坐在幽雅的房間內(nèi),品嘗著人間美點,窗外是絲絲垂柳和荔灣湖上的淡淡煙波,宛若一幅水墨畫。
民國時廣州著名的酒樓,還有西關(guān)的銀龍酒家、孔雀酒家,小北的北園酒家,惠福西的得心酒家,中山四路的妙奇香酒樓,中山五路的新陶芳酒樓,龜崗的玉波酒樓,僅長堤一地,就有東亞大酒店、大東酒店、大同酒家、冠華酒家、新亞酒店、新華酒店等,可謂星羅棋布,多不勝數(shù)。飲食界都說,廣州的酒樓百年不算短,十年成老號,就是最好的佐證。
【巷深滋味更香】
對廣州人來說,“食在廣州”不僅意味著上茶樓、酒樓,更意味在街頭巷尾,到處可以找到解饞的美食,正所謂“百步之內(nèi)必有美食”。說起歐成記上湯鮮蝦云吞面,伍湛記及第粥,德昌咸煎餅,南信雙皮奶、姜汁撞奶香,銀記豉油皇牛腸粉,梁英記裹蒸粽,同記雞粥,堅記伊面,廣州人能一五一十,說上幾天幾夜。
品嘗美食不是富人的專利,窮人也有窮人的美食。民國時和平中路雞欄孖廟旁邊,就有一條“為食街”(“為食”意為貪吃、饞),巷小美食多,五個銅仙一碗的芝麻糊、花生糊、杏仁糊、綠豆沙、蕃薯糖水,從巷頭一路擺到巷尾。走進巷子,看見什么都想嘗,袋里卻只有五個銅仙,讓人左右為難。聰明的店家就把芝麻糊、杏仁糊和綠豆沙盛在一個碗里賣,三色混合,煞是好看,美其名曰“甜品三及第”。
廣州街頭的平民美食,最常見的就是粥、粉、面了。及第粥、艇仔粥、皮蛋瘦肉粥、豬紅粥、魚片粥、白粥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滾粥是用經(jīng)長時間熬煮的粥做底,把新鮮材料如牛肉、鯇魚片、豬肝等,放到已調(diào)味的粥底之中,煮至僅熟,保持材料鮮嫩之余,也讓味道滲進綿滑的粥里,帶來無比滿足的美味。
粉則有河粉、米粉、瀨粉等。干炒牛河是最常見的一種河粉做法。河粉跟醬油及牛肉片以大火快炒而成,幾乎在每一家粥粉面店、茶餐廳、茶樓都可以吃得到。干炒牛河被認為是考驗廣東廚師炒菜技術(shù)的一大測試,手藝好壞一試便知。
布拉腸也是廣州特有的做法,把米漿澆在多層蒸格或棉布上,撒上肉末、魚片、蝦仁,或叉燒、雞蛋等餡料,蒸熟后卷成長條,切段裝碟,澆上腸粉豉油汁,即可食用。布拉腸粉外觀晶瑩剔透,入口清香爽滑。還有蒸豬腸粉、魚丸粉、牛丸粉、牛腩粉、燒鵝瀨粉、星洲炒米粉等,也備受歡迎。
面的品種有蝦子面、瑤柱面、菠菜面、番茄面等,做法更是五花八門,有云吞面、魚蛋面、牛腩面、炸醬面、豉油皇炒面、蠔油炒面、肉絲炒面、海鮮炒烏龍面等。云吞面的云吞,與北方餛飩不一樣。云吞必有蝦,無蝦不成云吞,傳統(tǒng)的餡料比例是七分鮮蝦三分肉。
面則用富于彈性又有嚼勁的全蛋面,也有一些食店仍以傳統(tǒng)的手打竹升面為招徠。豉油皇炒面只用上全蛋面及醬油同炒,火候十足,非常美味。
說起“食在廣州”,當(dāng)然不能不提廣式臘味。燒臘在粵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秋風(fēng)起,食臘味”,秋涼時用臘味來焗煲仔飯,味道一流。所謂廣式燒臘,一般分為燒味類、鹵味類、臘味類三種。燒味和鹵味是一種烹飪?nèi)忸惖闹谱鞣绞?,而臘味則是指腌制、薰制、風(fēng)干肉類的方法。燒味類有燒乳豬、燒鵝、燒乳鴿、燒梅叉、燒排骨、燒雞等二三十個品種。
民國時數(shù)得上的臘味店,大部分開在西關(guān)地區(qū),如槳欄路的信豐、奇友,十八甫的佳棧、巧然,上九路的悅來,下九路的皇上皇,龍津東路的亞洲、球記,長壽東路的晏行棧,寶華路的大元棧、參棧等。做臘味的師傅,以廣東中山大黃圃人氏居多。
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著名的“皇上皇”由謝昌初創(chuàng)于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最初它并不在西關(guān),而是位于廣州市海珠南路附近。1938年廣州淪陷后初期,謝昌走街串巷挑擔(dān)販?zhǔn)叟D味咸魚、茶葉、沙欖,當(dāng)時的海珠南路有一家臘味店叫“八佰載太上皇”,生意十分興旺,店的老板正是謝昌的兄弟謝柏。1940年,謝昌在其兄的臘味店隔壁租房,臘味鋪正式開張,名為“東昌”。相比起其兄店鋪的火爆生意,“東昌”僅有“東昌金牌老抽腸”有人問津,謝昌認為是由于“東昌”這個名字缺少霸氣所致。一次回南天北風(fēng)轉(zhuǎn)向,臘鴨變得黃澄澄的,卻照樣大行于市,伙計脫口道:“黃上黃了,還是這么好銷?!保ɑ浾Z與“旺上旺”同音)這句無心說辭便是“皇上皇”的由來,寓意生意興隆、基業(yè)長青。
臘味店的傳統(tǒng)經(jīng)營手法,都是在店面只掛出少量臘味,故意造成存貨不多,供不應(yīng)求的假象,以誘發(fā)顧客的購買欲,但皇上皇卻反其道而行之,一到銷售旺季,便在棚架上掛滿各式臘味,案臺上堆積如山,壘成一座“臘味山”,并在四周懸掛五色彩燈,敲鑼打鼓,舞起關(guān)公獅,大造聲勢。
如果說皇上皇、八佰載以臘味見長,那么,創(chuàng)于清末民初的孔旺記燒臘店,則以燒乳豬最為出名,有“廣州乳豬第一家”的美名。店主孔昭旺是番禺市橋小龍村人,到廣州謀生后,初時做豬肉小販,有了本錢后便在后樓房下街(今廣州市政府大院后)開設(shè)了固定的店鋪“孔旺記”,做起燒乳豬的生意。
孔旺記的燒乳豬,選料精細,用本地米喂養(yǎng)的小豬,調(diào)上他精心配制的調(diào)料,以明爐燒烤,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燒出來的乳豬表面光滑,紅紅潤潤,俗稱“玻璃皮”。其特點是色澤鮮明,入口化皮,甘香酥脆,香而不膩,口感極佳。
孔昭旺在廣州開了多間分店,分別由孔昭旺的幾個兒子經(jīng)營,其中第八子孔全在黃泥巷(華寧里)口開的分店叫“孔莫記”。上世紀(jì)40年代后,孔旺記的燒味由謝祥師傅主理,手藝更精,味道更好。1948年,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設(shè)家宴招待地方官員,便專門訂了孔旺記的兩只“席豬”(一席20件,每人兩件),其矜貴可見一斑。
孔旺記的發(fā)展幾經(jīng)起落。改革開放后,重新掛起了“孔旺記百年老字號”的招牌,不斷改進燒烤配方,把原來生鹽腌制乳豬,改為炒香的淮鹽腌制;把傳統(tǒng)以南乳為主要配料改為上等柱侯醬配以麻油;在上色涂漿時,改厚漿為薄漿,便乳豬色澤更為紅潤。除此之外,還不斷開發(fā)新品種,除傳統(tǒng)的明爐乳豬、骨香白切雞外,又開發(fā)出燒麻香扎、燒腸、扎蹄、鹵豬腸、白云豬手等40多個品種。在1983年,廣州市評選名優(yōu)食品,孔旺記的明爐乳豬和骨香白切雞被評為“廣州市名風(fēng)味小食品”。
“滄洲棧”始創(chuàng)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店主黎敦潮(又名黎禾)是香山大黃圃人,16歲到佛山一家燒臘店打工,偷師學(xué)了一套制作臘味的手藝,到廣州后與其他幾個人合股,在中山四路一條橫巷里開了家名為“滄洲?!钡呐D味店。至1928年,滄洲棧臘味的名氣已經(jīng)很大,生意興隆,黎敦潮買下了幾個股東的股份,變成獨資經(jīng)營,并把店遷到惠愛東路的新店址,客流更加旺盛。
滄洲棧的臘腸一定要用新鮮豬肉,而且非前后腿肉不用;腸衣也必須由本店伙計親自制作,名為“本地衣”;所選用的酒一定要正牌的江西回龍酒和天津玫瑰露酒;糖則非要上等白砂糖不可。制作招牌的“生抽臘腸”時,必須要從本地河南醬園購買,為了保證生抽的質(zhì)量,要用細管從醬缸中慢慢抽出來,一滴滴過濾,買一次生抽往往要花上一天時間。生抽運回店后,還要在天臺晾曬。由于每一個程序都精益求精,環(huán)環(huán)緊扣,才生產(chǎn)出“豉味”濃郁、備受歡迎的臘腸。
滄洲棧的臘味品種有20多個,其中“鮮鴨膶(肝)腸”是其獨創(chuàng)的品種,采用新鮮鴨肝,配以白糖、酒、生抽等,經(jīng)過特殊的加工處理,鴨肝的鮮肉香味與糖、酒等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既有鮮味又有臘味,極受消費者喜愛。
【容納天下美食】
嶺南文化是開放的,粵菜是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當(dāng)然亦非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且看今天很多經(jīng)典的粵菜菜式,都是從其他菜系里演變過來的。以前人們把“食在廣州”僅僅理解為在廣州,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品嘗到美味的粵菜、粵點,這未免有點狹隘,它的含義應(yīng)更豐富一些,“食在廣州”應(yīng)該是指這里能聚海陸之珍,兼容五洲之食,足以讓各路商民,各取所需,各盡其致。
廣州有第一家中國人開的西餐館。清咸豐年間,一個叫徐老高的熟食小販,在其昌洋行當(dāng)侍仔時,偷師學(xué)了一手做牛扒的絕活,離開洋行后,在大南門外太平更樓下擺攤賣自制牛扒,肉嫩多汁,濃香滿街,賣出了名堂。光緒十一年(1885年),徐老高將檔口遷址城垣內(nèi),并因地命名為太平館,成為初具規(guī)模的專營西餐的餐館。徐老高死后,他的兒子徐煥和徐枝泉承繼父業(yè),把太平館經(jīng)營得風(fēng)生水起。
徐老高的另一房后人,在永漢路北端新開了一家分店,名為“太平新館”。但沒過多久,新館因卷入商團事件而倒閉。1926年,徐煥、徐枝泉出資把永漢北路財廳前的國民餐店頂下來,開了一家“老太平館支店”,也即今天的太平館,出品的燒乳鴿、葡國雞,雖然不是廣府菜式,但因色香味俱全,廣州人一樣趨之若鶩。
廣州作為一個通商大埠,西餐自有其一席之地。當(dāng)年北京路的哥倫布餐廳、長堤的大中華西餐,都是赫赫有名的西餐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一姓詹的臺灣人在長堤開了一家東天紅餐館,日本戰(zhàn)敗后,由香港酒樓業(yè)老行尊馮佳和曾深銘接手經(jīng)營,改名為大公餐廳,以精美的西餐、西點馳名省港澳。
上世紀(jì)30年代,沙面的西餐業(yè)一枝獨秀,彈丸之地,便匯聚了東橋、玫瑰、經(jīng)濟、域多利等多家西餐廳,這種密度堪稱罕見。顧客大多是沙面的洋人和洋行買辦、職員??箲?zhàn)勝利以后,西餐廳已遍布全市,在沙面東橋腳又多了一家馬淑烈餐廳。域多利也就是今天的勝利賓館。經(jīng)濟餐廳從一間面包士多做起,逐步發(fā)展成一家包辦膳食的西肴館,以葡國雞、咖哩雞、牛油焗石斑、法蘭西多士等聞名,直到上世紀(jì)90年代仍然十分興旺。
廣州人餐桌上常見的鹽焗雞,也不是廣府菜的菜式,而是來自東江的客家菜。上世紀(jì)40年代,寧昌飯店開業(yè),初時位于忠佑大街城隍廟前,后來遷到中山四路。興寧多客家人,“寧昌”讓人產(chǎn)生“興寧昌盛”的聯(lián)想,很受客家人的喜愛。寧昌飯店亦以客家菜為主,東江鹽焗雞、梅菜扣肉、東江爽口牛肉丸、八寶窩全鴨、七彩雜錦煲、東江扁米酥、東江釀豆腐等東江名菜,都是招牌菜式。
鹽焗雞是傳統(tǒng)東江名菜,相傳清朝的鹽商經(jīng)常大排筵席宴客,筵席或祭祀過后剩余的雞,難以保存,廚師們就想出一個辦法,把熟雞埋入鹽中密封腌咸,吃時再用水沖去表面鹽分。沒想到這樣更受歡迎,于是鹽焗雞便應(yīng)運而生了。
由于鹽在當(dāng)時還是比較珍貴的,所以廣州的廚師便改為用玉扣紙或草紙包著光雞,埋在炒熱的粗鹽里,慢慢焗(燜)至熟透。出來的鹽焗雞,味香回甘,但由于焗的時間太久,以至雞身失水,肉質(zhì)變老。寧昌飯店的鹽焗雞初叫“手撕鹽焗雞”,即不用刀將雞斬砌上碟,而是順著雞肉的紋路撕成一條一條,用這種方法盡可能保持雞肉嫩滑的口感。這個方法又再沿用了兩百多年,最后經(jīng)寧昌再次改良了制作方法,使鹽焗雞既保持了濃郁的香味,肉質(zhì)又嫰滑可口。
據(jù)說寧昌的改良方法,純出于偶然。有一回,一位官員向?qū)幉埖觐A(yù)訂晚宴,但到了晚上10點,還不見客人到,飯店把菜肴都處理掉了,這時官員才施施然而至。廚師急中生智,將光雞放在沸水里泡熟后用味料、淮鹽拌勻,佐以麻油、沙姜等上席,客人贊不絕口。因做法簡便易行,許多酒樓、茶樓依樣畫葫蘆,成了粵菜中的一道名菜。
民國時在中山六路有一家高升茶樓,1956年改名為“清真食堂”,因為懷圣寺周邊多有回民聚居。清真食堂以清真食品為主,掌勺廚師和點心師傅大多來自高升茶樓、回族鳳城燒臘店和清真德記燒臘店。1959年改名為回民大飯店,1994年改名為五羊回民飯店。經(jīng)營的粵式清真菜,別具風(fēng)味,獨樹一幟,既保持清真菜的飲食用料特色,又不失粵菜講究鮮美、嫩滑,夏秋清淡、冬春濃郁的南國風(fēng)味。
由此可見,廣州人大度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心態(tài),在粵菜中也充分體現(xiàn)出來,并不畫地為牢,固守地域與傳統(tǒng)的局限,既集合了南、番、順、中、梅、潮等嶺南地方風(fēng)味,也吸取了京、蘇、揚、杭、魯?shù)炔说膬?yōu)點,更兼收西餐所長,加以融會貫通,創(chuàng)造了五千四百多種菜式,一千多種點心和數(shù)百種風(fēng)味小吃,因此有“粵菜無正宗”的說法。
時至今日,從茶樓、酒家,到茶餐廳、大排檔,從中餐廳到西餐廳,鋪天蓋地的粵菜、川菜、湘菜、東北菜、越南菜、法國菜、意大利菜、日本料理,乃至街頭巷尾的粥粉面店、牛雜檔、燒烤檔,永遠是人頭攢動,熱氣騰騰。
這才是真正的美食天堂,這才是廣州。
(作者系文史學(xu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