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興無
西林,全名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K.S.Silin),建設“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前蘇聯(lián)專家組組長。2015年5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期間,在莫斯科會見俄羅斯援華專家和親屬代表時,用“吃水不忘挖井人”來表達中國人民對他們的感謝,他特地提到了3位專家的感人事跡,其中一位就是西林。
【“我隨時準備接受審判”】
1949年9月下旬,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通過了建造武漢長江大橋的議案。1953年4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批準鐵道部成立武漢大橋工程局,任命志愿軍鐵道兵團第三副司令員兼總工程師彭敏任局長,武漢市委第一書記王任重兼政治委員。
為了技術(shù)保障更加可靠,中國向蘇聯(lián)請求援助。1954年7月,蘇聯(lián)派遣以西林為組長的28位橋梁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前往武漢,與中國建設者一起承擔建設武漢長江大橋的歷史重任。
西林1913年生于蘇聯(lián)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父親是個鐵路擦油工。家里無力負擔西林的全部學費,他只好半工半讀。雖然一邊工作一邊讀書,但他門門功課都很好,后來成了莫斯科鐵道運輸工程學院的高材生。畢業(yè)后,他為蘇聯(lián)的橋梁和鐵路建設服務。二戰(zhàn)期間,他冒著生命危險參加過阿斯特拉漢大橋、多瑙河大橋等的搶修,獲得南斯拉夫頒發(fā)的最高勛章,為反法西斯斗爭做出了積極貢獻。
西林抵達武漢,見到老朋友彭敏,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早在1948年夏,東北野戰(zhàn)軍遇到了橋梁損毀、部隊和物資運輸受阻的困難,西林隨蘇聯(lián)搶修隊前來支援,與時任東野鐵道縱隊第三支隊長的彭敏率領的鐵道兵一起戰(zhàn)斗,排除國民黨軍埋下的地雷,日夜搶修被破壞的第二松花江大橋,保證了東野大軍順利渡江入關,解放中國。1949年,西林再次來華,擔任鐵道部顧問。此年夏,洪水爆發(fā),彭敏為修復隴海鐵路洛河大橋,遇到技術(shù)難題,西林雪中送炭,在技術(shù)上協(xié)助彭敏,使隴海線順利貫通。隨后他們又一起參與成渝、蘭新鐵路橋梁的架設。彭敏欽佩西林技術(shù)高超,視之為良師益友。1953年7月,彭敏率中國鐵道部代表團,帶著武漢大橋的全部設計圖紙和技術(shù)資料,專程赴莫斯科請專家進行技術(shù)鑒定。蘇方派出包括西林在內(nèi)的25位橋梁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討論了兩個多月,反復研究、完善,最終同意按方案實施。
西林到達武漢時,正趕上長江大水,酷熱難當。中方安排蘇聯(lián)專家上廬山,在涼爽安靜的環(huán)境中工作,但西林執(zhí)意留在武漢,直奔大橋建設主題。第一次與彭敏交談時,西林就直抒想法:你知道,在莫斯科開的鑒定會我是參加了的。大橋的設計文件我認真研究過,我認為建造大橋基礎不宜用‘氣壓沉箱法施工。但是鑒定委員會里都是我的前輩,老頭子們是技術(shù)權(quán)威,我不好說話。”彭敏有些吃驚,靜靜地聽著,“我有個新辦法,但它在蘇聯(lián)也沒有用過,因為蘇聯(lián)沒有長江?,F(xiàn)在長江上造橋,用得上新辦法,希望得到你的支持”。
隨后,西林給彭敏詳細介紹了他所說的“新辦法”——“管柱鉆孔法”的技術(shù)理論、施工方法以及優(yōu)越性,還將“管柱鉆孔法”與傳統(tǒng)的“氣壓沉箱法”進行了比較?!皻鈮撼料浞ā奔丛诔料涞撞吭O置一個高氣密性的工作室,通過氣壓自動調(diào)節(jié)裝置防止地下水滲入,施工人員可以在無水的工作室內(nèi)施工。長江地質(zhì)情況復雜,這種技術(shù)需要工人深入40米的江底作業(yè),容易因氣壓和水壓變化而呼吸困難,甚至出現(xiàn)氮麻醉現(xiàn)象,每個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時?!肮苤@孔法”即將一根根成型的鋼筋混凝土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巖盤,用大型鉆機在管柱內(nèi)的巖盤上鉆孔,在孔內(nèi)灌注混凝土,使管柱像牙齒一樣牢固地“長”在巖石上,再構(gòu)筑圍堰,吸干圍堰內(nèi)的泥沙和水,然后修筑承臺及橋墩。西林強調(diào)說,用“氣壓沉箱法”下沉速度是以每晝夜幾公分計算;而“管柱鉆孔法”下沉速度則是以每分鐘若干公分計算的。且新方法在水面上作業(yè),能保障工人健康。兩種方法的優(yōu)劣顯而易見。
聽完西林的介紹,彭敏陷入沉思。老辦法已有無數(shù)成功經(jīng)驗,被橋梁界廣泛認可,武漢長江大橋初步設計和鑒定意見都主張這一施工方法。新辦法之前沒有任何人嘗試過,誰敢打包票?彭敏決定開會,把問題交給中蘇專家一起討論。
中方專家對新方法抱有很大興趣,但提出許多疑點和問題;與西林同來的幾位蘇聯(lián)專家則提出反對意見,理由是施工方案已經(jīng)由蘇聯(lián)國家鑒定委員會審定,不宜改變。一位蘇聯(lián)專家甚至說:“一個人用右手摸自己的右耳朵,只要一抬手就摸到了;但現(xiàn)在你卻要把手繞到脖子后面去摸,還能摸到嗎?”西林嚴肅地反駁道:“同志們,我們討論的是橋梁基礎的施工方法,不是摸耳朵!‘氣壓沉箱法是個百歲老人,關于它有上百本書;管柱鉆孔法是初生嬰兒,還沒有一本書。蘇聯(lián)沒有像長江這樣的河流,無法試驗。這次在長江上有必要試用一下。”
彭敏認為新方法優(yōu)點明顯,成功概率也很大,傾向于采用。但茲事體大,他急赴北京向鐵道部長滕代遠匯報,請求改為使用“管柱鉆孔法”。滕代遠對此非常重視,速報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獲悉,親聽各方意見后認為,為了穩(wěn)妥起見,要求新方案經(jīng)過實驗才能施工。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西林格外激動,他說服蘇聯(lián)同行們統(tǒng)一思想,與中國技術(shù)人員、工人一起迎難而上。
1954年10月,在漢陽的蓮花湖畔擺開戰(zhàn)場,對“管柱鉆孔法”的各個工序逐項進行試驗,從預制管柱、下沉、鉆孔、清碴,到水下混凝土封孔、鉆取巖芯試壓,從小直徑管柱至大直徑管柱,從岸上到水上,建起了35個試驗管柱。挫折、改進、再挫折、再改進,反復試驗,反復改進,單為鉆機選擇鉆頭就前后更改了8次方案。
正在這時,蘇聯(lián)政府知道了武漢長江大橋改變施工方案一事,派出以運輸工程部長哥熱夫尼柯夫為首的代表團來華,名義上是“參觀”施工,實際上是來“審查”新方案。西林內(nèi)心很緊張,強作歡顏對彭敏說:我隨時準備接受審判?!迸砻舭参克骸安灰o張。新方案是中國政府批準試驗的?!碧K聯(lián)代表團專家閱圖紙資料,看現(xiàn)場施工,聽西林“答辯”,對新方案審查了十多天。其實彭敏心里也沒底,私下向陪代表團來漢的滕代遠說,擔心蘇方否定方案,把西林撤走。滕代遠堅定地表態(tài):即便那樣,我們還按西林的方案干。
在滕代遠、彭敏支持下,以西林領銜的試驗工作得以繼續(xù)下去。經(jīng)過半年多的試驗,結(jié)果證明新方案是可行的、科學的。1955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新方案。蘇聯(lián)權(quán)威專家通過工地驗證,也認可了“管柱鉆孔法”,還從蘇聯(lián)國內(nèi)派人到武漢大橋工地學習觀摩,以便回國推廣。滕代遠在鐵道部會見了西林,告知中蘇兩國政府已批準建橋技術(shù)文件,現(xiàn)在可以放開手腳大干了。西林喜上眉梢:“太棒了!”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1955年9月1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動工建設。江中橋墩建設使用了當時屬世界最先進的“管柱鉆孔法”。但新方法在施工中并非一帆風順,由于打樁機的原因,第一根管柱下沉到基石盤,整整用了7天7夜。西林說,這樣的效率是不能容忍的,打樁機必須改進和提高。
以西林為首的專家組將在本國設計的震動打樁機的圖紙貢獻了出來,并將在北京展覽用的震動打樁機展品拆卸,拍照、制圖,作仿制參考。大橋局千方百計集中頂尖工程技術(shù)人員與西林等專家聯(lián)合攻關,終于試制出威力強大的震動打樁機,10分鐘內(nèi)可使管柱下沉4.78米,從根本上解決了管柱下沉到巖盤的難題,大橋的施工速度一提再提,巨大的橋墩陸續(xù)露出水面。
正當長江大橋如火如荼地建設之時,1956年5月31日,毛澤東乘飛機從長沙飛往武漢,在王任重、彭敏等的陪同下,乘“武康”輪渡視察建設工地。彭敏詳細地向毛澤東匯報施工情況。毛澤東聽后高興地說:“‘管柱鉆孔法是蘇聯(lián)工程師發(fā)明的,可他們不敢用,我們用了,證明是成功的。長江大橋的建設就是世界水平嘛!”
江中共有8個橋墩,其中7個都位于結(jié)實的巖盤上,唯有7號橋墩所處地段是炭質(zhì)頁巖,松軟得像破碎的蜂窩煤塊一樣。在這樣的基礎上建造橋墩,施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為攻克這一難關,西林與中國專家一起研究,采用了有別于其它橋墩的“鋼板樁圍堰管柱基礎”技術(shù)施工,以強力射水下沉鋼筋混凝土管樁,構(gòu)筑深達32米的圍囹和39米的鋼板樁圍堰,墩身做成薄壁的鋼筋混凝土輕型格式結(jié)構(gòu),自重減輕880噸。
1956年6月14日,正值長江主汛期,江水不斷上漲。上午10時,在7號橋墩圍堰施工的工人用吊車吊起一塊鋼板樁往下插時,突然一聲巨響,已經(jīng)插好的40多塊鋼板樁和百多噸重的鋼圍囹,在洪水的沖擊下晃動,洪水把圍堰沖破了一個大口子,8層樓高的鋼板樁開始傾斜,眼看著就要散架了。
緊急時刻,西林乘汽艇和腿部受傷的彭敏趕到現(xiàn)場指揮。領工員徐中魯、工長徐林山率領工人們冒著生命危險攀到那些沒有沖垮的鋼板樁頂,栓上千斤繩,將鋼板樁栓到加固了的管柱群上。在洪水的巨大沖擊力作用下,20多塊鋼板樁被扭曲得像麻花一樣。西林大聲指揮:“趕快把壞鋼板樁拔起來,另外再插!”工人們幾經(jīng)周折,終于搶在7月12日最大洪峰到來之前,把橋墩基礎穩(wěn)在了湍急的江流之中。
7號墩化險為夷,西林長舒了一口氣,他和彭敏都夸獎“二徐”和工人們臨危不懼,機智勇敢。后來人們常提西林在建橋中的功績,西林總是謙遜地搖頭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拿7號墩來說,如果沒有“二徐”沉著、機靈、勇敢,整個工程就會拖延。
“管柱鉆孔法”的優(yōu)越性比預想的還要好。工人們在水面上工作,各橋墩施工又是流水作業(yè),工程進度十分迅速,到1956年底,江中各墩陸續(xù)建成,施工重點轉(zhuǎn)入鋼梁架設階段。根據(jù)西林等蘇聯(lián)專家建議,大橋鋼梁由原定的9孔簡支梁改為使用三聯(lián)三孔連續(xù)梁。為了適應長江風大、浪急、水深、流速快等特點,同時也為了不影響長江正常通航,正橋鋼梁架設采用架梁技術(shù)難度較高的懸臂架梁方案。鋼梁架設從兩岸同時推進,兩條鋼鐵巨龍向江心日日接近。
1957年5月4日,西林與滕代遠、彭敏等一起見證了武漢長江大橋南北兩岸的鋼梁合龍。當晚,大橋局舉行慶祝宴會,并歡送第一批回國的蘇聯(lián)專家。西林感謝中國同志的祝賀,謙虛地說:“我們的幫助是微小的,這里只有28個蘇聯(lián)人,而中國人卻有幾萬,事情還是中國同志做的。我們在這里工作,這里也是我們學習的一所很好的學校,因為長江大橋許多工作是新的。我們回國后一定宣傳和提倡長江大橋的新方法。”
由于武漢長江大橋全面推行“管柱鉆孔法”,使原計劃4年零1個月完工的大橋工程,整整提前了2年,并大大節(jié)省了工程造價。
武漢長江大橋結(jié)束了長江上無橋的歷史,新中國在空白的長江上畫出了最新最美的圖畫。毛澤東視察了長江大橋,還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詞句來表達喜悅之情。1957年9月25日下午,武漢長江大橋正式試通車。當晚,滕代遠頒發(fā)周恩來授予西林的“感謝狀”。獲得周恩來親自簽署嘉獎的殊榮,西林感到無上榮光,他代表蘇聯(lián)專家組發(fā)言,感謝中國政府對他們工作的肯定。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落成通車典禮隆重舉行,西林有感而發(fā):“在建橋過程中形成了中國自己的橋梁建設隊伍,他們?nèi)嬲莆樟藦碗s的橋梁建筑技術(shù),今后他們能夠完成一切技術(shù)復雜的建筑工程。從工人到首長,他們都熱情高漲地學習修建橋梁的技術(shù),在實際工作中都充滿著對知識和革新的強烈愿望?!碑斕欤度嗣袢請蟆芬话嫱瑫r刊登“表彰蘇聯(lián)專家對長江大橋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國務院授予西林同志感謝狀”的消息和西林的大幅照片。
【“我要去武漢看我的‘鐵兒子”】
為了紀念西林等蘇聯(lián)專家的功績,鐵道部決定將漢陽蓮花湖畔的“管柱鉆孔法”巨型試驗墩保留下來,上書“五米大型管柱試驗實物紀念”,大理石基座上鐫刻彭敏撰寫的《管柱鉆孔法試驗記》碑文,成為一座歷史性建筑物。矗立于武昌橋頭的武漢長江大橋紀念碑,也是以“管柱鉆孔法”的模型為創(chuàng)意建造的,碑上用金色銅字鑄上了28位蘇聯(lián)專家的名字和主要功績,西林名列榜首。
1958年7月22日,毛澤東在同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談話時,對西林給予高度贊揚:“在長江大橋工作過的西林專家,是一個好同志……你們當中誰認識他,請代我向他問候?!泵珴蓶|如此評價一位外國專家實屬罕見。
西林在1957年11月返蘇后,在蘇聯(lián)運輸工程研究院任橋梁研究所所長。他不斷進取,于1960年獲博士學位,并以出色的工作成績獲得“蘇聯(lián)社會主義勞動英雄”“俄羅斯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發(fā)明家”等榮譽稱號,并榮獲“列寧勛章”,成為蘇聯(lián)工程科學院院士。年逾古稀的他仍擔任運輸工程部干部進修學院教授。
西林一直擔任蘇(俄)中友協(xié)中央理事會理事,為促進兩國橋梁建設事業(yè)的合作發(fā)展,不顧年邁,不辭辛勞,忘我奔波。比如后來中國興建南京長江大橋時,中蘇關系已經(jīng)破裂。西林懷著對中國的友好情感,自費來到大橋工地,和昔日同行探討橋墩的鉆探方法。1971年6月5日,周恩來陪同羅馬尼亞代表團參觀南京長江大橋時指出:“南京大橋的建設發(fā)展了武漢大橋建設的經(jīng)驗。武漢大橋所用的‘管柱鉆孔法,是蘇聯(lián)專家西林設計的。蘇聯(lián)沒有采用,我們在武漢采用了,南京也用了,而且有發(fā)展。對我國的大橋建設,西林是有功勞的。武漢大橋給‘管柱鉆孔法立了一個碑,南京大橋可以掛西林的照片?!?/p>
西林一生參與建造的橋梁數(shù)百座,但他最為珍視的始終是武漢長江大橋,他把武漢長江大橋稱為“鐵兒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蘇關系逐步趨向正常,中國對外友好協(xié)會數(shù)次邀請西林訪華。每當被問起訪華愿望時,西林總是毫不遲疑地回答:“我要去武漢看我的‘鐵兒子?!?/p>
1983年10月12日,年屆古稀的西林隨蘇中友協(xié)積極分子代表團訪問武漢。湖北省副省長梁淑芬稱贊西林的貢獻。西林謙遜地說,橋不是我建的,我只不過是幫了忙,“26年后,我又來到我工作過的武漢。這幾十年來,武漢在我的頭腦里一直占有地位,它是不容易忘掉的”。10月13日上午,西林來到大橋工程局與當年參加建設的主要技術(shù)人員見面座談,共同回顧一起工作,克服艱難險阻,戰(zhàn)勝困難的歲月和場景,他還關切地詢問:“彭敏好么?”大橋工程局領導告訴他:彭敏現(xiàn)在在北京,擔任國家計委副主任?!蔽髁致冻鲂牢康奈⑿?。
座談后,西林到漢陽蓮花湖畔參觀“管柱鉆孔法”巨型試驗墩??吹较笳鳌肮苤@孔法”成功的試驗管柱原封不動地保存了下來,他高興得久久不愿離去。西林又從漢陽橋頭步行到武昌橋頭,在武漢長江大橋紀念碑前,在翻譯的幫助下閱讀銘文。參觀后,西林向大橋局技術(shù)人員介紹了目前蘇聯(lián)橋梁的發(fā)展情況。
1993年5月,應湖北省長郭樹言的邀請,西林再次訪問武漢。80歲高齡的他精神矍鑠,一到武漢就提出要看“鐵兒子”,并無限感慨地說:“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是一流的,施工是一流的,養(yǎng)護也是一流的,由于你們的養(yǎng)護,這座橋至少可以延長壽命100年?!?/p>
當時長江二橋正在建設,他認真觀看了橋墩,對水下的施工基礎很感興趣,但他又受傳統(tǒng)技術(shù)的影響,對施工中采用的雙壁鋼圍堰施工方法有些疑惑。后來在座談會上,我國設計院、橋研所科技人員對他的疑惑進行了解答,他連連點頭說:“明白了。當年我們是你們的老師,如今你們是我們的老師?!蔽髁痔嶙h與中國大橋局合作建橋,成立國際橋梁建設公司。他說,你們在中國修橋,也可以在外國修橋。我們的鋼材比你們多,你們的水泥產(chǎn)量比我們高,中國出水泥,我們出鋼材,搞橋梁建設你們有雄厚的實力,愿這一計劃能夠得到落實。
當聽說下游不遠的黃石、九江也在建造長江大橋,西林不顧年邁,執(zhí)意要去現(xiàn)場看看。到九江的那天,天下起了蒙蒙細雨,他興致勃勃地攀上40余米高的九江大橋。當他得知兩岸鋼梁合龍?zhí)幹幌嗖?.3厘米時,驚異地說,中國在橋梁建設上有不少領域已經(jīng)超過了俄羅斯。
令人遺憾的是,這是西林最后一次訪問武漢。1996年2月5日,西林因突發(fā)心臟病與世長辭,享年83歲。在莫斯科的卡涅特尼科夫墓園,西林墓碑的正面嵌著他安詳微笑的照片,背面則鐫刻著武漢長江大橋。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