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友 劉巧茹
(1.成都大學商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2.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研究中心;3.西昌學院,四川西昌 615013)
在2015年1月馬鈴薯主糧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上,國家農業(yè)部提出要通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因地制宜擴大種植面積,在不擠占三大主糧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 000多萬畝擴大到1.5億畝,把馬鈴薯畝產量提高到2噸以上,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1-2]。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fā)”;2016年2月,農業(yè)部正式發(fā)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yè)開發(fā)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馬鈴薯產業(yè)開發(fā),是推進農業(yè)轉型升級的有益探索[3]。馬鈴薯作為適應性廣的作物和市場潛力大的產品,是新一輪種植結構調整特別是“鐮刀彎”地區(qū)玉米結構調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2016年4月,農業(yè)部關于印發(fā)《全國種植業(yè)結構調整規(guī)劃(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適當調減‘鐮刀彎’地區(qū)玉米種植面積,改種耐旱耐瘠薄的薯類、雜糧雜豆,滿足市場需求,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4-5]。
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與馬鈴薯生產帶來的收益直接相關。馬鈴薯生產的成本收益事關馬鈴薯種植效益的高低,事關廣大薯農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F有文獻主要是將馬鈴薯作為蔬菜考查其成本收益變化[6-7]。國家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馬鈴薯要成為第四大主糧,探討其如何與三大主糧一起享受糧食產業(yè)扶持政策,是一件十分重要和緊迫的事情。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貨幣單位為基礎對投入與產出進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經濟主體在進行經濟活動時,都要考慮具體經濟行為在經濟價值上的得失,以便對投入與產出關系有一個盡可能科學的估計。經濟學中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個普遍的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本文中指馬鈴薯種植戶)從追求利潤最大化這一終極目標出發(fā),總要力圖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文中使用的馬鈴薯成本收益數據來源于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編著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01-2014)[8],相關統(tǒng)計指標的口徑與該匯編資料保持一致。
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將馬鈴薯與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進行對比,成本方面主要選擇總成本、人工成本、物質費用等指標,分析馬鈴薯在成本方面的優(yōu)勢與劣勢,為馬鈴薯主糧化過程中如何實現與三大主糧享有同等地位尋找實證依據;并通過將馬鈴薯與玉米的成本對比,分析“鐮刀彎”地區(qū)馬鈴薯替代玉米的可行性。
馬鈴薯生產總成本是指生產過程中耗費的資金、勞動力和土地等所有要素的成本。其計算公式為:每畝總成本=每畝生產成本+每畝土地成本=每畝物質與服務費用+每畝人工成本+每畝土地成本(國家發(fā)改委,2001)。由于2001-2003年數據欠缺,因此總成本選取2004-2014年的數據作為比較對象。2004-2014年間,馬鈴薯投入的總成本高于三大主糧,且馬鈴薯與小麥、玉米變化趨勢相同,均是先緩慢上升再有所下降、最后快速上升的一個變化趨勢。在此期間,玉米總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在四大作物中,玉米具有比較優(yōu)勢,尤其是與馬鈴薯和水稻相比,優(yōu)勢更加突出。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總成本平均值及變化率對比。從平均水平來看,2004-2014年馬鈴薯投入總成本平均值以1 113.49元/畝明顯高于水稻、小麥、玉米;從指標變化率來看,2014年相比于 2004年,馬鈴薯以132.98%平均投入總成本變化率均低于三大主糧,可見,馬鈴薯投入總成本與三大主糧相比較為穩(wěn)定。
圖1 馬鈴薯與三大主糧畝平均總成本對比(單位:元/畝)
人工成本是指生產過程中直接使用的勞動力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價和雇工費用兩部分。由于2001-2003年數據欠缺,人工成本選取2004-2014年的數據作為比較對象。從人工成本角度來看,2004年至2014年,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每一畝馬鈴薯生產的人工成本均高于三大糧食作物,相對來說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這可能與馬鈴薯機械化水平較低,從播種到收獲主要還是以人工為主有關,尤其是在廣大山區(qū)馬鈴薯的機械化水平更低。
圖2 馬鈴薯與三大主糧畝平均
從玉米的畝平均人工成本變化趨勢來看,與馬鈴薯相比,玉米在畝平均人工成本方面具有比較優(yōu)勢,針對目前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的現實,農戶更傾向于選擇種植玉米。
人工成本平均值及變化率對比。從平均值來看,在2004-2014年期間,馬鈴薯人工成本的投入均高于其他三大主糧的人工成本,其中小麥投入最低;從指標變化率來看,水稻人工成本變化率相對較低,而馬鈴薯、小麥、玉米變化率較高,均大于150%,其中玉米變化最明顯。面對我國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和農業(yè)生產用工成本越來越高的趨勢,馬鈴薯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急需提高,尤其是廣大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的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的潛力還很大。
物質費用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其中直接費用包括種子費、化肥費、農家肥費、農藥費、農膜費、租賃作業(yè)費、機械作業(yè)費、排灌費、燃料動力費、技術服務費、工具材料費、修理維護費、其他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包括固定資產折舊、保險、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稅金等。從物質費用指標來看,2001-2014年期間,馬鈴薯全國平均畝物質費用均高于三大主糧,且在2009年投入費用下降為350.77元/畝時,仍然高于三大主糧。與其他三大主糧相比,馬鈴薯生產的物質費用較高,主要是由于馬鈴薯生產過程中種薯投入量較大。據調查,馬鈴薯生產每畝投入種薯400-500斤,種薯價格按照0.7-0.8元/斤計算,預計每畝種薯成本投入300-400元,這一項成本遠遠高于其他三大主糧。以玉米為例,在種子費用投入方面,種植一畝玉米大概僅需要30.00元左右。
從物質費用指標的長期變化趨勢來看,馬鈴薯物質費用在2001-2008年緩慢上升,2009年下降,2010年之后繼續(xù)上升;水稻與馬鈴薯變化相似,而小麥、玉米則一直處于緩慢上升的狀態(tài),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馬鈴薯與三大主糧畝平均物質費用對比(單位:元/畝)
物質費用平均值及變化率對比。從平均值來看,2001-2014年期間,馬鈴薯物質費用投入的平均值與水稻、小麥、玉米物質費用投入的平均值相比,馬鈴薯的平均值均大于三大主糧,具體來看,比玉米高93.09%,比小麥高63.39%,比水稻高50.18%。從指標變化率來看,馬鈴薯2014年的物質費用與2001年的物質費用變化率與三大主糧變化率相比,馬鈴薯變化率低于水稻、小麥、玉米,這說明了馬鈴薯物質費用投入成本與水稻、小麥、玉米相比較為穩(wěn)定。
在成本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馬鈴薯與三大糧食作物在收益方面進行對比,主要從畝產量、畝產值、畝純收入、成本利潤率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馬鈴薯與三大主糧在收益方面存在的差異,為馬鈴薯主糧化過程中如何實現與現有三大主糧享有同等地位尋找實證依據。通過將馬鈴薯與玉米生產收益的對比,進一步分析“鐮刀彎”地區(qū)馬鈴薯替代玉米的可行性。
馬鈴薯的畝產量相對于三大主糧的畝產量來說,三大主糧的畝產量更為穩(wěn)定,而馬鈴薯的畝產量則相對多變,不太穩(wěn)定,其中尤為明顯地反映在2009年與2011年,在這三年間馬鈴薯畝產量出現了大幅度的波動,呈現“V”字型。原因可能在于:與三大主糧相比,馬鈴薯更容易受到晚疫病、病毒病等病蟲害的影響,大面積地影響作物產量。
在2003年時,馬鈴薯的畝產量分別為水稻的4.54倍、小麥的7.27倍、玉米的5.04倍;到2014年,畝產量絕對值的對比變化并不明顯,具體情況如圖4所示。
圖4 馬鈴薯與三大主糧平均畝產量比較圖(單位:公斤/畝)
畝產量平均值及變化率。從平均值來看,2001-2014年馬鈴薯的畝產量平均值與三大主糧相比,馬鈴薯明顯高于三大主糧;從指標變化率來看,馬鈴薯低于三大主糧,僅為2.13%。四大作物的畝產量平均值以及變化率,說明了馬鈴薯與水稻、小麥、玉米相比,畝產量較高,但在10余年間單產水平增幅最小。
2001-2014年期間,馬鈴薯的畝產值均高于三大主糧,其變化趨勢在一升一降的變化中緩慢上升,而三大主糧與其不同的是2001-2007年期間保持基本平緩,2008-2009年在2007年的基礎上有所下降,2010年之后緩慢上升,其上升水平低于馬鈴薯。這說明了種植馬鈴薯所獲得的收益高于種植三大主糧的收益,換句話說,在不考慮氣候條件差異的情況下,在同一畝土地種植馬鈴薯的產值要高于種植三大主糧中任何一種作物的產值。具體情況如圖5所示。
圖5 馬鈴薯與三大主糧平均畝產值比較圖(單位:公斤/畝)
畝產值平均值及變化率。從2001-2014年畝產值平均值來看,馬鈴薯與三大主糧相比,其平均值約超過三大主糧的2倍;從指標變化率來看,馬鈴薯畝產值的變化率小于三大主糧,約為三大主糧的1/2,說明了馬鈴薯的畝產值高且相對穩(wěn)定,從長期來看種植馬鈴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2001-2014年期間,馬鈴薯與三大主糧的畝純收入呈現為升降交替的變化趨勢。在14年期間,除2011年馬鈴薯以684.99元/畝低于水稻外,其余年間馬鈴薯的畝純收入均大于三大主糧,反映出了種植馬鈴薯的收入大于種植三大主糧的收入,并且馬鈴薯在近年的畝純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具體情況如圖6所示。
畝純收入平均值及變化率。從平均值來看,2001-2014年馬鈴薯畝純收入平均值大于三大主糧的平均值,且高于三大主糧中平均值最大值的水稻1.02倍;從指標變化率來看,馬鈴薯、水稻、小麥的變化率小,其中馬鈴薯最小,為78.65%,說明了馬鈴薯的畝純收入較高,并且相對穩(wěn)定。
從成本利潤率角度來看,2001年到2014年期間,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每一畝馬鈴薯的成本利潤率最高。2008年至2010年達到其他三大糧食作物的2-3倍;近年來看,2013年較為突出,馬鈴薯成本利潤率分別是水稻、小麥、玉米的4.17倍、41.04倍、7.32倍。種植馬鈴薯所獲得的利潤遠大于種植水稻、小麥、玉米所獲得的利潤。如圖7所示。
圖7 馬鈴薯與三大主糧平均成本利潤率比較圖(單位:公斤/畝)
成本利潤率平均值及變化率。從平均值來看,2001-2014年馬鈴薯成本利潤率平均值高于水稻、小麥、玉米,且是三大主糧中平均值最大值的0.93倍;從指標變化率來看,馬鈴薯和三大主糧的變化率均為負值,說明2014年與2001年利潤相比降低了,其中小麥下降最多。在利潤均下降的情況下,馬鈴薯下降較少,馬鈴薯與三大主糧相比,在同等條件下種植馬鈴薯所獲的利潤較多,并且相對穩(wěn)定。
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一提出,即意味著馬鈴薯將與小麥、玉米和水稻并列,成為中國的第四大主糧[9]。馬鈴薯要真正成為主糧,提高廣大農民種薯積極性是關鍵。通過馬鈴薯與小麥、玉米和水稻種植的成本收益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和啟示。
通過將馬鈴薯與三大主糧對比發(fā)現,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上,如果不考慮作物生長環(huán)境差異,同樣一畝土地,種植馬鈴薯的產值要高于其他三大糧食作物,且收入相對穩(wěn)定。與三大主糧相比,馬鈴薯的產值和成本利潤率具有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這使馬鈴薯產業(yè)成為廣大貧困山區(qū)的支柱產業(yè),這些地方種植馬鈴薯的經濟效益甚至更高。根據調查,在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山區(qū)的涼山州,馬鈴薯已成為當地貧困山區(qū)最具增產潛力、最具增收潛力、最具市場需求潛力的糧經作物,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yè),已成為當地貧困山區(qū)脫貧致富的重要突破口。
從現有研究來看,如果馬鈴薯銷路順暢,價格相對穩(wěn)定,馬鈴薯在廣大山區(qū)具有比較優(yōu)勢,尤其是在“鐮刀彎”地區(qū),比玉米種植優(yōu)勢更明顯;但要引導農戶減少玉米生產,增加馬鈴薯種植面積,關鍵還需要解決馬鈴薯貯藏、銷售以及流通體系等相關問題。因為如果農戶增加馬鈴薯的生產規(guī)模,但是市場價格不景氣,比較效益會大大降低,貯藏和運輸成本也比玉米高,那么農戶出于理性考慮可能會選擇人工成本投入更少、儲藏成本較低、貯藏技術簡易的玉米品種進行生產。
馬鈴薯由于種薯成本投入較大,在生產成本中占較大比重,導致馬鈴薯物質費用指標高于三大主糧。以14年期間的平均值計算,馬鈴薯的物質費用投入比玉米高95.82%,比小麥高65.12%,比水稻高52.33%。對于廣大山區(qū)尤其是貧困山區(qū),馬鈴薯生產要實現脫毒種薯全覆蓋,如果沒有國家政策扶持,僅僅靠農民自身投入,是難以完成的。據初步測算,馬鈴薯生產每畝投入種薯400-500斤,種薯價格按照0.7-0.8元/斤計算,預計每畝投入種薯成本300-400元,按照10畝馬鈴薯種植面積計算,將投入種薯成本3 000-4 000元/季,按照20畝馬鈴薯種植面積計算,將投入種薯成本6 000-8 000元/季。這還僅僅是種子費用,這些投入對于山區(qū)貧困農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農民基于理性選擇,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可能更加傾向于自留種或者農戶之間互換種薯,來解決種薯成本高昂的問題。為此,建議加大馬鈴薯脫毒種薯補貼力度,建議在廣大貧困山區(qū),提高良種補貼的覆蓋面和補貼水平,盡快實現脫毒種薯全覆蓋。
在歷史上馬鈴薯曾因“晚疫病”嚴重影響產量,導致愛爾蘭大饑荒。馬鈴薯晚疫病在我國所有產區(qū)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常發(fā)生在多雨、潮濕的年份。該病蔓延快,容易引起大流行,危害大,甚至是毀滅性的,一般情況下減產10% -40%,不抗病品種減產30%-40%,嚴重時減產更多甚至絕收,在貯藏期間還引起30%以上的腐爛,近年來有加重的趨勢。在中國西南山區(qū),馬鈴薯生長季節(jié)多雨,容易爆發(fā)晚疫病。建議選育適應山區(qū)生長環(huán)境的抗病品種,并在馬鈴薯主產區(qū)域,借鑒比利時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tǒng)經驗[10],建立晚疫病統(tǒng)防統(tǒng)治體制機制,有效防控馬鈴薯病蟲害的影響。
與三大主糧相比,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機械化水平較低,人工成本較高,在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背景下,馬鈴薯生產正面臨著勞動力短缺難題。據調查,在許多丘陵以及山區(qū),由于近年來農業(yè)勞動力短缺,機械化水平滯后,基于理性考慮,農戶將部分稻田改種玉米,將部分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山區(qū)土地改種玉米,他們認為玉米的投入更少,收益更加穩(wěn)定,這與上述實證研究結論基本一致。為此,建議要加快適宜山區(qū)耕作特點的小型農機設備,加快推進山區(qū)馬鈴薯從播種到收獲全程機械化的推廣示范,以降低馬鈴薯生產中的人工成本。
從長期趨勢來看,馬鈴薯的成本利潤率具有比較優(yōu)勢,但成本利潤率不斷走低的趨勢十分明顯。與三大主糧相比,馬鈴薯成本利潤率上的優(yōu)勢正在減弱。2001-2014年種植馬鈴薯每50公斤利潤的總體趨勢變化不大,但是波動頻繁,尤其是近5年以來,每50公斤利潤大起大落,波動頻率加快,波動幅度加深?!笆碣v傷農”與“薯貴傷民”的現象交替上演,極不利于馬鈴薯產業(yè)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為了保證馬鈴薯生產的成本利潤率穩(wěn)定在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調動廣大馬鈴薯種植戶的積極性,應建立馬鈴薯產銷信息監(jiān)測統(tǒng)計與分析預警系統(tǒng),盡快建立健全馬鈴薯價格調控機制,指導馬鈴薯跨區(qū)域有序流通,增強對市場突發(fā)異動的應對能力和調控能力,防止出現“賣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