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隨著課改的深入發(fā)展,老師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教”是為了“學”,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始終都應擺在第一位。當教師關注的焦點發(fā)生改變后,就一定會認同學情的重要性。教師需要更全面地了解學情,利用學情,堅持兒童立場。在課堂中,發(fā)揮主導作用,才能把課堂還給兒童,讓兒童始終在課堂中認真學習,得到真實的發(fā)展。
一、讓預習中的學情成為探索新知的推進劑
時下,培養(yǎng)預習習慣,已經(jīng)得到語文老師的普遍重視,常規(guī)做法是讀一讀、查一查、思一思,眾所周知的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模式,更是將課前預習的效能最大化。
筆者也做了一些嘗試:
教學四年級古詩《江南春》時,預習作業(yè)并沒有布置了解詩人,搜索詩人的其他作品,而是讓學生試著了解詩意,將自己對于某一行詩的理解畫下來。預習作業(yè)收上來后,我做了了解,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問題,于是,調(diào)整了教學設計。
師:題目是《江南春》,那詩中哪些詩句寫了春景?
生:是一、二行詩。
師:預習時,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想象了畫面,請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并做相應介紹。
生:我畫的這幅圖有綠樹、紅花,它們相互映襯著。
生:我畫的這幅圖有村莊、流水,這是我理解的水村。
生:這是我畫的山郭,就是靠山的城墻。
師:“郭”這個字在現(xiàn)代多用于姓氏,這是古代和現(xiàn)代用法不一樣的地方。
生:這是我畫的酒家,門口就是酒旗。
師:對于酒旗還有同學補充嗎?
生:古時候都用布做,類似于現(xiàn)在的廣告牌。
師:(找出兩種不同的學生作業(yè)),這一直一斜的兩種酒旗哪種更合適?
生:詩中說“酒旗風”,應該是斜的更合適。
生:我們剛學過古詩“微風燕子斜”,這里是“春風酒旗斜”。
師:第一、二行詩就是描寫了這樣一幅春天的風景,還有什么景物被忽略了?
生:黃鶯。
師:黃鶯只貼一只,合適嗎?
生:應該不止一只。
師:詩中并沒有明確數(shù)字呀?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千里江南都能聽到黃鶯鳴叫,足見數(shù)量很多。
師:“千里”這是概數(shù),表示極多,我們學過的哪句詩也用了這種手法?
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師:所以,這“千里”二字告訴我們到處有鳥影,處處聞啼鳴。
師:(指學生作品總結)鶯啼、綠葉、紅花、水村、山郭、酒旗在春天的江南隨處可見。
師:看著眼前這幅《春意圖》,杜牧不禁吟誦起來:
生:(齊)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預習作業(yè)是讓學生思考在先,促使學生從被動依賴到主動積極的過程,同時也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產(chǎn)生新的問題的過程。以預習引領課堂,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是跟著學情走的,將在預習反饋中捕捉到的學情,及時調(diào)整到課堂教學設計之中。教師的教是“基于學”,立足于學生嘗試探索學習后產(chǎn)生的重點、難點,這些學生學習的動態(tài)又成為教師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給教師帶來新的教學靈感。教師在學習中引導、支持、幫助兒童優(yōu)化學習方式、思維方式,進而使學生會學習、會思考,真學習、真思考。
二、讓課堂中的學情成為教師預設的催化劑
課堂上,學生的發(fā)言和反饋是最值得老師關注的資源,因為那是思維正在涌動的痕跡。教師要善于傾聽,將學生親歷知識的探究過程中的亮點得以放大。
比如,在《憶江南》一文的生字教學時,設計編口訣或猜字謎的方法識記生字,一位學生在設計“憶”字的字謎說:“心里有個甲?!边@說明他還未分清“甲”“乙”二字,如果僅僅只停留在直接幫他口頭改正,那么這個學生可能還是對“甲”“乙”二字模糊不清,所以這時教師及時板書“甲”“乙”二字,以示區(qū)別,同時也是對全體學生的一次強化識記。
另一個孩子在設計“南”字的字謎說:“山洞里藏著一只羊?”好幾個同學都猜是“南”字。這時教師趕緊追問:“你們同意嗎?”學生都贊成,老師借機板書:“你們看,老師按照他的口訣寫出的字,是‘南字嗎?”同學們立即找出問題所在,教師說:“那我們一同幫他改一改字謎?!薄吧蕉蠢锊刂恢谎??可仔細一看,并不是一只羊,它比小羊少一橫。”原來,易錯點就在這位學生的回答中化解了!
三、讓作業(yè)中的學情成為重難點突破的新鮮劑
在教一年級的時候,教師會布置一些寫話的內(nèi)容,寫下你最想說的話,寫得好的會給小作者打上五角星,并在班級中表揚。
在教學《春到梅花山》一文時,如何更好地指導學生理解“寒氣”一詞,筆者就引用了一篇學生的寫話作業(yè)。
師:讀著這段文字,你理解了課文中哪個詞語的意思?
生:理解了“寒氣”。
師:早春,寒氣還未退盡,這時的我們是什么樣?
生:縮著脖子,想躲起來。
師:這時小草會怎樣?
生:還躲在泥土里沒長出來呢!
師:桃花、梨花、杏花呢?
生:還沒開呢!
師:大家都害怕這早春的寒氣,可是誰不怕?
生:梅花不怕寒氣。
師:從哪里看出來的?(生答)
師:看著這樣的梅花,你想說些什么?(生答)
本課中還有一句:“盛開的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像藍天下的片片彩云?!边@句話也是學生理解的重點。同樣,我也在學生的作業(yè)中得到啟示。
師:陽宇軒同學向我們介紹了那么多梅花的品種,如果綠萼梅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就會像藍天下的片片什么云?
生:綠云。
師:如果朱砂梅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就會像藍天下的片片什么云?
生:紅云。
師:如果杏梅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就會像藍天下的片片什么云?
生:白云。
師:杏梅、綠萼梅、朱砂梅、江梅,這么多品種,這么多種顏色,你挨著我,我挨著你,這時一定就像藍天下的片片什么云?
生:彩云。
備課時,我就在思考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怎樣的教學設計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寒氣”“彩云”這兩個詞語。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學生的作業(yè)給了我靈感,這些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雖然原始,但是最真實、新鮮,也最能幫助學生理解,上課時一定會更吸引學生。短文的小作者會帶著自豪感學習,其他學生會帶著親切感學習,學與教才能和諧共進。
由看見到發(fā)現(xiàn),由預設到生成,由引控到自由對話,學情一直都應該指引著我們的教學,或搭支架,或擇時機,或創(chuàng)設方法,讓學生始終身處課堂,讓“學”真正發(fā)生。
(作者單位:南京市浦口實驗小學萬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