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萍
摘 要: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且從生活實際的角度來說,小學生在學前或者說家庭教育階段已經對詩歌這種文學載體有了一定的接觸和了解,因此,小學生本身對詩歌是具有一定的熟悉程度的。當小學生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其對是詩歌的學習從基礎的知曉和背誦的要求階段上升到了對其含義的理解和意境的欣賞的層次上。只有在常規(guī)的教學流程中采取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鑒賞能力;提升路徑
詩歌鑒賞能力是需要通過逐步積累和學習形成的能力,因此,從小學這一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展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在常規(guī)的小學課程教材內容中,詩歌占有一定的比重,這為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條件。
一、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詩歌無論是從其本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還是從實際教材的內容比重上來看,都在學生的語文課程教學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不斷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新課標對于現(xiàn)階段語文學習的要求也從基礎的學習和理解層面上升到了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層次,對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實際上也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從小學的學習階段就積極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對于學生的語文課程學習意義重大。
二、能力培養(yǎng)的路徑分析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積極性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在進行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時,形象思維和教學體驗感仍然在其學習過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小學生的好奇心相對較強,如果單一地利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則很難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并保持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專注度。為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烏衣巷》時,教師就可抓住這篇古詩描寫景物的特征,將烏衣巷的原型圖片作為為學生營造教學氛圍的素材。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詩中的每一句的具體內容,找到與詩中描寫的情景相似的素材,在開始學習課程內容之前,先讓學生通過欣賞視頻和圖片素材,對烏衣巷的形象和詩中描寫的場景有直觀的觀察,在此基礎上引入教學過程,則學生更容易在腦海中形成一些形象的畫面和思維,為課程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并給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啟發(fā)。最后,區(qū)別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形式,也更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朗讀古詩,與作者產生共情
在對于詩歌的學習和理解中,學生的朗讀環(huán)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朗讀更能夠使學生對詩歌的內容有深刻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另外,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必然需要帶著一定的感情去讀,才能體會詩人的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根本上來說,在朗讀中逐步了解詩人思想感情的過程,實際上也就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目的[1]。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詩歌朗讀,以便更加直接和深刻地體會詩人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完成對詩歌內容的欣賞。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涼州詞》的教學中,其詩文內容主要就是描寫涼州這一地域的地理風貌的開闊和位置的偏僻和寂寞,從而抒發(fā)戍邊士兵的思鄉(xiāng)之情,進一步升華到雖不能歸故里卻擔負戍邊重任的壯烈情懷。詩句所描寫的景色壯闊雄偉,學生在朗讀中更能體會出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從而對其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在了解作者詩句背后的思想感情后,學生即可感受到詩人在語句應用和表達上的精確性和美感,從鑒賞的角度加深的對詩歌的理解。
(三)介紹作者背景,輔助培養(yǎng)鑒賞能力
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詩人的個人經歷和生活時代背景,因此,在對詩歌進行鑒賞時,對其創(chuàng)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對于作品的欣賞,是有一定的輔助作用的[2]。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教材中的《浪淘沙》古詩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作者劉禹錫的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幫助學生欣賞和理解這首古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此詩歌創(chuàng)作于詩人劉禹錫被貶連州、朗州后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和廣闊的胸懷容納了個人境遇的變遷,從而體現(xiàn)出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壯闊的情懷。學生在了解了作者的這一創(chuàng)作背景后,對詩中描述的壯觀景象就更能夠深刻地理解,從而對其用詞之美,之博大廣闊有一個更加切身的體會。
總之,在小學語文的課文內容中,詩歌是占有很大比重的一部分教學內容,教師應當在課程教學時從思想上重視詩歌課文的教學,利用科學的教學模式,通過詩歌教學過程的實施,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對于詩歌這種文學形式的鑒賞能力,從而為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到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莫雪嬌.小學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初探[J].雜文月刊(學術版),2016(2):137.
[2]鄭曉娟,王慶權.淺析小學語文詩詞鑒賞教學實踐方略[J].小作家選刊,2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