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青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然而,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問題日顯突出。園內絕大多數(shù)幼兒是獨生子女,具有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許多家長(尤其是祖父母)對孩子過度的保護,導致溺愛,使幼兒失去了基本的生活體驗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剝奪了孩子直接經驗的獲得,導致孩子眼高手低,缺乏一定的探究意識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而當前幼兒教育由于受功利主義影響,片面追求多元智能的開發(fā),往往容易脫離生活實際,忽視幼兒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親身體驗,忽視幼兒良好生活經驗的積累,對幼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缺少科學研究,導致有些幼兒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開展了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實施生活體驗式學習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豐富生活經驗 傳統(tǒng)教學 生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1-0005-02
我們以“生活即教育,體驗即成長”為基本理念,以“豐富幼兒生活經驗、促進幼兒體驗式學習”為主要研究內容,扎扎實實開展了為期兩年的實踐研究。
一、營造生活環(huán)境策略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環(huán)境,對于幼兒的發(fā)展是潛移默化的,于無形當中滲透著教育理念,于無聲當中引導著幼兒的發(fā)展。我們通過生活情境的營造,努力突出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和文化功能。
(一)加強園所文化建設,凸顯生活教育理念。
我園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有特色的地方風俗等,生成溫馨、舒適、生活化的主題環(huán)境。例如三八婦女節(jié),我們會在大廳、走廊、樓梯角等空間營造溫馨的節(jié)日氛圍,并張掛一些孩子們給媽媽親手做的節(jié)日禮物,傳遞真摯的節(jié)日問候。我們的共享大廳環(huán)境隨季節(jié)、節(jié)日而變,跟隨著孩子們的關注點,展示著孩子們的心愿和祝福。同時,我們還結合校園四大品牌活動,營造主題文化氛圍,如“春之聲·讀書節(jié)”活動、“夏之夢·藝術節(jié)”活動、“秋之聲·自然節(jié)”活動、“冬之火·生活節(jié)”活動,營造出濃郁的生活教育氛圍。
我們還充分利用廢舊的生活用品,和孩子們一起奇思妙想,裝扮富有生活氣息的校園。如美工室墻上的一個用蛋糕紙拼搭而成的大調色盤,還有生活館的拉鏈條、鞋帶板等。
(二)營造生活化、游戲化的班級氛圍。
我們探索班級活動區(qū)域的創(chuàng)設策略,合理靈活地規(guī)劃活動室空間,恰當布置課桌椅,以方便兒童游戲為基本原則,允許兒童跨區(qū)域游戲,實現(xiàn)從“師控型集體空間”向“區(qū)域化自主空間”的轉變。
同時,幼兒的生活是個整體,不能人為的割裂成各個領域而在區(qū)域活動加以實施。我們應該樹立大的、系統(tǒng)的區(qū)域觀,根據(jù)幼兒的生活經驗變化來創(chuàng)設相應的、真實的游戲環(huán)境。因此,我們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發(fā)展情況,創(chuàng)設相應的生活體驗式學習活動區(qū)域,為幼兒參與生活體驗式學習創(chuàng)設操作性較強的活動環(huán)境。如,小班以“娃娃家”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延伸到種植區(qū)、美工區(qū),營造整體生活氛圍。中大班重點在生活區(qū)、角色區(qū)和養(yǎng)殖區(qū)。通過一系列的區(qū)域活動,生成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契機。與此同時,給予班級教師充分的自主權利,讓他們在富有年級共性的同時,彰顯自己班級的特色,讓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班級文化。
二、共同生活學習策略
日本著名的一位幼教專家曾說:幼兒教育的真諦,不是在書桌旁構建起的理論與權威的學說之中,而是在孩子之中,在實踐之中。這正是幼兒教育的原點。她提出幼兒園是教師和幼兒共同生活的場所,幼兒也是幼兒園生活的主人。因此,在一日生活中滲透生活體驗式學習,對于幼兒的發(fā)展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一)生活活動
幼兒園的教育區(qū)別于中小教育的唯一特征就是:一日生活即教育。因此,在幼兒入園、盥洗、進餐、喝水、如廁、自由活動、午睡、離園等生活等各環(huán)節(jié),都蘊含著教育的契機。教師研究各環(huán)節(jié)過渡中的教育契機,能有效避免消極等待現(xiàn)象;同時引導幼兒獲得直接的生活經驗,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滿足幼兒自我探索和自我服務的需要,促進幼兒的成長。
例如,進餐方面,我們給予幼兒能力范圍內的主動權,嘗試在中大班實施一餐兩點由兒童自主完成。要求老師改變角色,成為自助餐的服務生之一,打破了原先的“安全”的束縛,用“怎么讓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識”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辦”,用課程的思路去解決生活問題,盡量減少教師干預,支持兒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規(guī)則,讓兒童嘗試自我服務、自我管理。通過自主午餐,老師們發(fā)現(xiàn),只要我們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孩子的潛能就能極大地發(fā)揮。幼兒自助點心和進餐,能夠主動地學習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學習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做事的順序,并且學會分享、輪流、排隊、秩序等內化的社會性發(fā)展。教師也通過對幼兒自主進餐活動的實施,體會到一日生活皆課程的課程觀,同時能把這個認識遷移到其他生活活動中,組織幼兒的活動,如盥洗、入園、離園、午睡等等,更好地促進幼兒發(fā)展。
(二)學習活動
杜威說:“兒童的生活是一個整體,一個總體。兒童所關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帶來的個人的和社會的興趣的統(tǒng)一性,是結合在一起的。凡是在他的心目中最突出的東西就暫時對他構成整個的宇宙。”幼兒的發(fā)展是整體的,幼兒的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與過程,幼兒的生活與教育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假如人為的割裂幼兒生活實際與教育,那么幼兒顯然是無法獲得完整的發(fā)展。
我們在相關領域活動中,努力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生成來自生活中的問題,讓幼兒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開展基于生活的體驗式學習活動。比如,大班幼兒學習給物品分類排序時,老師創(chuàng)設了“大熊的儲藏室”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幼兒在與生活情境高度匹配的環(huán)境中,幫助大熊解決食物儲藏問題,在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按照物品的種類、大小等分類并綜合排序。在中班學習“6的分成”時,我們創(chuàng)設了“小雞捉蟲”和“制作燒烤”的生活情境,讓幼兒在情境游戲中不斷鞏固經驗,生成新的認知。
同時,在游戲活動中,有時也會生成新的課程,形成教學資源。比如中大班在角色游戲中,會遇到問題:超市怎么收銀?怎么辨別真假鈔票?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們會邀請在銀行工作的家長,來班級給孩子們上一個別開生面的集體活動,讓孩子們初步掌握辨別假幣的方法,以及認識驗鈔機,并了解它的功能。
(三)材料投放
材料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收集的目的是為了做有準備的課程。因此,材料的收集與投放相當重要,我們教師要關注幼兒生活的環(huán)境,用幼兒的視角去看周圍的環(huán)境,為走向經驗的幼兒生成的活動做好準備。
每個班級根據(jù)孩子們的建議開設了相應的資源回收處,讓家長把生活中不需要用的材料,整理干凈后帶到幼兒園。小班幼兒可以和家長共同收集游戲材料,中大班幼兒除了收集生活中的材料,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低結構的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給游戲提供支持。如中大班在玩銀行這一角色區(qū)時,她們利用走廊里有輪子的柜子搭建成一個柜臺。隨后,她們需要制作收銀臺,需要制作“鈔票”。這時,“資源回收站”里的小紙盒以及彩色的紙片成為了孩子的游戲材料。孩子們運用這些材料,通過折折剪剪,畫畫涂涂,完成了“改造”,便開始了她們的游戲。
三、專題實踐活動策略
(一)生活實踐類
我們根據(jù)幼兒各年齡段身心發(fā)展特點,定期開展親子生活實踐活動和創(chuàng)作活動,讓幼兒感受集體生活的溫暖,激發(fā)幼兒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情感。比如,我園結合園內品牌活動“冬之火”生活節(jié),開展親子包團子、搓湯圓、包粽子活動等,讓幼兒在動手制作,動嘴品嘗的過程中,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和節(jié)日氛圍。
(二)社會實踐類
我們以幼兒生活為基點,以幼兒親身參與為主要教育途徑,因地制宜,從幼兒園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中挖掘與開發(fā)幼兒園周邊的社區(qū)資源,選擇性地建立“幼兒園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如太湖灣度假區(qū)、回民村(結合中大班美食街角色區(qū))、城灣茶場、太鬲漁村(結合中大班養(yǎng)殖區(qū))、嬉戲谷、中華孝道園(結合中大班開展的親子活動)等一系列的社區(qū)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孩子們來到社區(qū)旁的回民村,看到了回民村與眾不同的建筑以及富有回民特色的穿著打扮,品嘗了回民村的美食,感受到了回民的風俗習慣以及文化禮儀。回園后,她們要求在幼兒園也搭建回民的房子,在老師的幫助下,做成了一條美食街。善于模仿的孩子們穿上了回民的服飾,在臨時搭建的燒烤店里做起了“燒烤”,并邀請其他小朋友來品嘗她們的回民美食。
(三)勞動實踐類
我們努力探索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種植活動。小班幼兒年齡較小,主要通過對各種顏色花卉的觀察,對高大樹木、綠色草地、豐碩果實的觀察,形成初步的植物的概念;中班幼兒除觀察植物的葉、花、果實和種子外,還對蔬菜、水果、糧食進行觀察、辨認;大班幼兒則主要是按植物分類進行觀察,并結合自然角、科學角的游戲活動,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進行觀察。
我們還走出校園,來到幼兒園附近的桔園和紅薯地。孩子們親自采摘橘子,品嘗橘子,并把采摘的大量橘子送往敬老院,孝敬老人。孩子們在活動中不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勞動的快樂,還進一步感受到了關愛他人是一種美德。孩子們親自挖掘紅薯,把勞動成果帶回幼兒園,給全園小朋友做成紅薯湯點心,孩子們感受到了勞動和分享的快樂!活動后期,孩子們畫出的一張張富有故事的畫,充滿了童真和童趣。
陳鶴琴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我們應該打破課程在教室的這一觀念,把幼兒帶到生活中、帶到社會中結合生活體驗式學習方式,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四、構建家園共育策略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p>
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生活與學習的主要場所,幼兒的發(fā)展都是來源于這兩個場所所獲得的學習經驗。我園教師把家長視為合作的伙伴和幼兒教育重要的人力資源,并努力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則下真誠合作。例如:家長的不同職業(yè)、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為幼兒園提供豐富的教育內容,也可以為幼兒園的教育需求提供多種支持和幫助;幼兒園則可以指導家長充分認識家庭、社區(qū)環(huán)境的教育價值,學會積極利用各種有效的教育資源來教育幼兒。家園合作,可以使來自兩方面的學習經驗更具有一致性、連續(xù)性、互補性。
我們認為,家園合作,既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長工作”,也不是一方為主的“配合”,而是兩個同樣肩負著啟蒙教育重任的社會組織及其成員之間的攜手。建立起家、園聯(lián)系的橋梁,有助于家庭與幼兒園、家長與教師的溝通,相互間經常交流有關孩子的資訊,這種雙向信息反饋便會形成教育的合力。
因此,我們不僅組建了家長委員會,還定期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各年齡段幼兒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目標和科學育兒的方法,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教育,實現(xiàn)家園聯(lián)動,全程關注并指導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同時,我園還通過班級網站、校訊通、家園宣傳欄、發(fā)放《家長問卷》、《告家長書》等途徑,通過家教講座、家教沙龍、家長半日開放活動、親子游戲活動等形式,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園生活教育課程的動向、內容、信息和實施情況,形成教育合力。
作為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老師們在課題引領下,自主學習和專業(yè)發(fā)展的熱情空前高漲,課程內容的架構更加清晰,資源整合的意識更加濃厚,信息技術的能力更加先進,教育科研的水平更加提高。同時,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讓幼兒的生活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生活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幼兒文明的禮儀、良好的習慣受到家長和小學教師的稱贊。近兩年《家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對我園保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滿意度從往年的94.8%提升到99.4%,社會美譽度逐年提升。
參考文獻:
[1]楊曉萍.學前教育回歸生活課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
[2]皮軍功.幼兒生活教學論[D].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