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姝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較常見且程度較重的精神病, 其病情遷延難愈、易反復發(fā)作, 對患者的學習及生活均構成了明顯影響。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病的治療尚無特效方法, 多以藥物干預為主[1], 同時配合精心規(guī)范的護理指導, 以起到進一步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恢復的作用。本中心嘗試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施行心理行為護理, 經研究證實該護理方案在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方面有一定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中心診療的7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Ⅰ組和Ⅱ組, 各35例。Ⅰ組男20例, 女15例;年齡29~70歲, 平均年齡(43.8±9.7)歲。Ⅱ組男18例, 女17例;年齡31~72歲, 平均年齡(44.2±10.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與《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依據(jù)相符[2], 年齡≥18歲, 且精神狀況基本穩(wěn)定。
1.2 方法 Ⅰ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 向患者提供抗精神病藥物口服及用藥指導, 進行入院宣教、對癥處理等干預。Ⅱ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取心理行為護理方式干預, 具體包括:①認知干預。在詳細掌握患者基本資料(姓名、性別、既往病史及文化程度等)的情況下, 對患者及其家屬的新知識理解能力與掌握度進行綜合評估, 再采取合適的語言和方法進行疾病宣教, 讓患者加深對自身病情的了解, 從而更為主動的配合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②情緒安撫。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負擔, 有針對性的給予疏導和鼓勵, 教會患者通過情志轉移法、深呼吸練習及音樂療法等放松心情,及時清除住院期間各種刺激因素, 以免外界反復刺激而影響患者的情緒。③行為指導。根據(jù)患者病情制定合適的行為康復計劃, 循序漸進, 有條不紊地鍛煉患者各方面能力, 如日常生活中可指導患者完成洗漱、穿衣及掃地等較為簡單的生活操作, 再逐步向難度更高的活動過渡, 如外出散步、自主購物等, 部分表現(xiàn)良好者還需第一時間給予鼓勵和表揚, 以引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每月固定時間開展文娛活動,讓患者獲得自我展示的機會, 并加強與其他患者的交流, 以通過相互鼓勵、幫助的形式更好地促進認知行為能力的恢復。對于認知行為能力恢復較理想者, 可安排其參與到某些公益活動中, 為患者早日融入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度問卷表對兩組患者做統(tǒng)計調查, 選項設很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項, 護理滿意度=(很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同時以SSPI、PANSS及RBANS為參照, 評估兩組的認知功能及精神癥狀恢復情況[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SPI、PANSS及RBANS評分比較 護理前, Ⅰ組患者的SSPI、PANSS及RBANS評分分別為(16.28±3.97)、(40.35±3.62)、(37.33±3.82)分 , Ⅱ組患者分別為 (16.23±3.88)、(40.51±3.87)、(37.98±3.65)分;護理后, Ⅱ組患者的SSPI、PANSS及RBANS評分分別為 (19.87±3.16)、(32.50±5.24)、(14.26±4.09)分 , Ⅰ組患者分別為 (17.35±3.54)、(37.64±4.71)、(19.43±5.12)分;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SPI、PANSS及RBAN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53、0.179、0.728,P>0.05);Ⅱ組患者護理后的SSPI、PANSS及RBANS評分均優(yōu)于Ⅰ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142、4.316、4.667, 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Ⅱ組患者很滿意20例, 基本滿意14例, 不滿意1例, 護理滿意度為97.1%;Ⅰ組患者很滿意11例, 基本滿意17例, 不滿意7例, 護理滿意度為80.0%;Ⅱ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Ⅰ組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5.081,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
慢性精神分裂癥會對患者的情感、行為、思維與感知等各方面產生影響, 在臨床上通常表現(xiàn)為缺乏意志要求、社交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減退、無法獨立完成工作及學習等。爭取盡早、規(guī)范的抗精神病治療對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上述癥狀有重要作用, 但受多種因素影響, 僅向患者提供藥物干預往往不易取得預期的效果。
近年來, 受醫(yī)療服務模式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 以及現(xiàn)代人們對臨床護理質量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影響, 慢性精神分裂癥群體的臨床診療工作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大量臨床實踐顯示, 在積極的抗精神病治療期間對患者施以心理行為護理, 能夠盡可能爭取患者對臨床工作的配合, 進而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 經心理行為干預后, 患者的認知功能可獲得較常規(guī)護理更為明顯的改善[4]。本研究中, 作者對此看法基本一致。心理行為干預能夠通過認知干預、情緒安撫、行為指導的方式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引導患者正確對待自身病情, 并可根據(jù)康復計劃有序地鍛煉各方面能力。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 該模式更符合現(xiàn)代護理學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促進患者病情康復方面也更具有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Ⅱ組患者的SSPI、PANSS及RBANS評分均優(yōu)于Ⅰ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142、4.316、4.667, P<0.05)。Ⅱ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Ⅰ組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81, P<0.05)。
綜上所述, 采取心理行為護理方式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強化干預,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精神癥狀,同時對提升患者的滿意度也具有較好的效果, 值得做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