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英,陳 鋒,迪麗達爾·庫德熱提,張春桃,丁劍冰
(新疆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集體備課是在教師個人備課的基礎上,在正式上課之前,組織教研室教師共同研討教學大綱、職業(yè)考試大綱、教材,檢查教案,針對某一章節(jié)教學內容,解決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師遇到的困惑的過程[1-2]。醫(y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在醫(yī)學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眾所周知,醫(yī)學微生物種類繁雜,課程知識點多,因此課堂上信息量大,而與之相矛盾的是課時少[3],從而導致在教學中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費力。為使學生有效地學習,高效地掌握知識點,筆者所在教研室從2013年開始進行了醫(yī)學微生物學理論課的集體備課。
如無特殊情況,本教研室堅持每周或每2周固定時間集體備課,各位教師根據(jù)事先安排好的備課章節(jié)提前準備,集體備課由教研室主任主持,要求所有教師參加。
1.1提前確定教學內容安排,了解學生學情 因課時有限,如果課堂上對所有內容面面俱到,就會泛泛而談,不能突出重點和難點,如何在規(guī)定的學時內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4]。因此,本教研室從課程培養(yǎng)目標的角度出發(fā),在認真研讀教學大綱和職業(yè)醫(yī)師考試大綱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不同學情,尤其是自2014級開始實行民漢合班,結合民漢合班學生的實情,對教材章節(jié)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與刪減,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必講點、重點、難點及詳講、略講和自學的內容[4]。通過集體備課和提前了解學生學情,進一步對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統(tǒng)一要求,既可彌補個人備課的片面性和局限性[5],也可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1.2提前討論教學手段、方法和教學設計 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和好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改善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尤其是面對不同漢語水平、不同基礎知識的民漢合班學生群體,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在集體備課時,授課教師先對有關章節(jié)所有知識點、重點、難點內容和課時分配做說明,并闡述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重視師生互動是高校教學改革的突破口[6],因此教學設計中應考慮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如何進行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啟發(fā)式教學;同時應根據(jù)不同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如歸納法、對比法、病案教學法(CBS)亦或是問題教學法等[7];還可將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現(xiàn)代多媒體課件等運用到教學設計中。所有參與備課的教師各抒己見,共同討論,補充完善。
集體備課后,教師可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8]。如針對臨床專業(yè)學生的腸道桿菌備課,在介紹腸道桿菌共同特點時,可用講述法,且考慮到現(xiàn)在的學生均為民漢合班,教師的語言要清晰,語速要慢,配以圖片使學生易懂;學習埃希菌屬、志賀菌屬和沙門菌屬的生物學性狀時,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請學生結合已講述的腸道桿菌共同特點,分析這三屬細菌在乳糖發(fā)酵試驗中的結果和原理,講述其致病性時可以結合臨床案例進行CBS教學,通過將微生物與臨床病例相聯(lián)系,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9]。寫傳統(tǒng)的板書時,也要考慮現(xiàn)在的民漢合班情況,字體應規(guī)整,可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和加深記憶。
通過集體備課,教師能夠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理解多種教學方法和不同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使用,最終形成較好的教學設計和授課方案。
1.3提前準備上課內容的講授 針對授課內容的講授,在集體備課時,所有教師要逐一對備課教師所講內容進行點評,明確某些模糊或不準確概念,對好的方面給予贊同,對存在問題提出建議。
每位教師可根據(jù)集體備課的建議及時更新教案、課件,使教學前準備更加充實和完善,從而豐富上課的教學內容[5]。
2.1青年教師教學水平得以提升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全國各普通高校在校生數(shù)量不斷增加,規(guī)模逐漸擴大,新教師隊伍相應增加,這其中青年教師占了很大比例。
青年教師教齡短,教學經驗相對少,有部分教師學歷高,但畢業(yè)于非醫(yī)學專業(yè),對教材和教學大綱理解不夠,對教學重點和難點把握不準,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面、因材施教的分析和學科橫向聯(lián)系方面也難以把控??赡軙谡n堂上照本宣科、平鋪直敘,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相對簡單,導致上課內容不豐富,重點不突出,不能很好地將臨床實際與所講的理論內容相聯(lián)系[5],學生難以理解和記憶,學起來吃力,最終影響教學質量。所以,教育部、中央宣傳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聯(lián)合下發(fā)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2012110號]),明確指出要把堅持集體備課作為完善優(yōu)秀教師傳幫帶團隊協(xié)作機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教研室在這幾年的集體備課期間,針對青年教師的不嚴謹、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地方,老教師及時指出并糾正;在如何組織語言、如何表述授課內容方面,老教師無私傳授,青年教師逐漸能把握重點和難點內容,做到上課時心里有底;在集體備課后,青年教師可取眾家所長,掌握多種教學手段,學會更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獲得豐富的教學經驗,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較高的起點向前發(fā)展,從而大大地縮短青年教師摸索階段所需的時間,其教學積極性得以提高,教學能力得以提升,并能較快地適應教學工作[10],本教研室的集體備課以實際行動貫徹了國家提出的“傳幫帶”,最終提高了教學質量。一些骨干教師和高職稱教師在備課討論時體現(xiàn)出的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對青年教師的教風和治學態(tài)度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2.2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率
2.2.1資料資源共享 為適應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性要求,僅靠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已無法滿足當前教學工作的需要,還應通過網絡、微信、兄弟院校同仁等各種途徑獲取更多與教學有關的資源。
然而每個教師的資源是有限的,在集體備課時,教師們通過相互交流,彼此可共享教學圖片、視頻、各科研項目的研究數(shù)據(jù)和成果、最新的信息等資源,這樣有助于擴充教學內容,節(jié)約教師備課時間,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2.2.2腦資源共享 在集體備課過程中,教師們除了能共享資料外,還能共享教學理念、思路或態(tài)度[1],即共享教育智慧。每一個教師可從不同的方面去看待相同的教學問題,通過分享,教師在集體備課中能擦出思想的火花,碰撞出思維的靈感[1]。
2.3集思廣益,整體提高 每一個教師由于各自的知識背景和經驗不同,個人備課所花時間和精力有多有少,表達能力有強有弱,教學風格也存在差異,在教學能力上也有高低之分。
在集體備課的討論、補充、完善中,教師之間互相交流,集思廣益,充分發(fā)揮了教師團隊的優(yōu)勢,共同商討如何解決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手段和方法等問題,彼此借鑒教學經驗[5],互相促進,不斷積累,從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方式;集體備課中短時高效的交流,教師可以互相啟迪,促進每一個體各方面發(fā)展,最終教師整體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得以提升,教師團體教學素質不斷提高[10-11]。
3.1形式主義 在前幾輪集體備課中,所有教師都很認真,大家暢所欲言,同心協(xié)力,認為集體備課對微生物學的理論教學有利。隨著時間的延長,集體備課中有時出現(xiàn)“走形式”、“好人主義”等情況,這可能會影響青年教師及整個教研室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2準備不充分 大多數(shù)教師對于集體備課是比較重視的,但個別教師備課時由于準備不充分,僅把教材上的內容從頭至尾說一遍,并未重點闡述所備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采用何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如何處理教材內容等。
為切實發(fā)揮集體備課在教學中的作用,針對這幾年備課中反映出的問題,從以下方面進行了一些思索與實踐。
4.1重視個人鉆研 集體備課是對個人備課的完善和提高,個人備課是集體備課的前提和必要準備[1]。所以在集體備課之前,備課教師和參與者都要熟悉備課內容和學生學情,備課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考慮所講內容是否需要重組和整合,重難點和關鍵點的教法及教學手段,課后思考題的設計等;在正式集體備課時,備課教師才能提供一個較好的展示,參與者也能談出實質性內容,給出建設性提議。在這種充分準備前提下的集體備課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實現(xiàn)集體備課的實效性。
4.2注重廣泛交流
4.2.1同行交流 集體備課時,不管是資深教師,還是青年教師,都應主動參與討論,尤其青年教師應提出問題、談出看法,老教師可起到答疑、解決問題、總結和建議的作用。
4.2.2專家交流 請學院其他教研室專家參與,請他們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寶貴意見,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
4.2.3學生交流 目前的民漢合班在教學上是一個新學情,要想深入了解學生,可以吸納學生參與集體備課,了解他們對上課的訴求,這樣才能真正做好“民漢兼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和“教學相長”[12]。
教學質量是教學的生命線,通過這幾年在微生物學理論教學中開展集體備課,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在教材內容的取舍、重、難點把握方面,通過集體備課達到了共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整體得到了提高,尤其是面對民漢合班這個新的挑戰(zhàn),集體備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應當作為本教研室的一種好的教學活動長期堅持下去,同時備課存在的問題要積極改進,不斷完善,使之在微生物的教學中發(fā)揮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