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
摘?要:《連山》原書已散佚,清代馬國翰在《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錄其佚文數(shù)量最多,共計15條。對這些佚文逐條考證可知,其中6條佚文來源明晰無爭議,另有2條爭議頗多但經(jīng)考證應(yīng)無誤,其余7條佚文均存在訛誤。訛誤分三類情況:一是來源模糊有臆測之嫌者;二是輯自偽《連山易》者;三是誤署佚文來源者。還原后的《連山》佚文頗具文獻(xiàn)價值,既可為夏代時已有典籍產(chǎn)生的觀點增添實證,也可將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起源從《歸藏》向前推進(jìn)至《連山》。
關(guān)鍵詞:《玉函山房輯佚書》;《連山》;佚文還原;文獻(xiàn)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1-0159-06
一、引言
眾所周知,《連山》乃“三《易》之一”,其名初見于《周禮·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據(jù)馬國翰描述《連山》沿革時引桓譚《新論》“《連山》八萬言”之語可知,兩漢時期此書猶藏于官府。此后晉人皇甫謐《帝王世紀(jì)》、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和唐代李淳風(fēng)《乙巳占》皆引《連山》,可證其仍存于世?!杜f唐書·藝文志》著錄《連山》十卷,司馬膺注。宋元以降,《連山》漸佚,今可依據(jù)的只有清人輯本,其輯而成書者,有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王謨《漢魏遺書鈔》本、觀沫道人《閏竹居叢書》本,其中馬輯本最為完備,輯佚《連山》佚文數(shù)量最多,使后人得以考辨其原。
然歷史上偽作的《連山》不斷出現(xiàn),《北史·劉炫傳》云劉炫“偽造書百余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記》等”?!端鍟そ?jīng)籍志》“五行類”著錄梁元帝編寫的《連山》三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記》曾提及宋張商英偽造的《三墳易》中包含《連山易》。據(jù)此,許多學(xué)者指出馬國翰所輯《連山》佚文大多不可信。筆者以為,馬氏憑一己之力輯佚于浩瀚古籍,疏漏在所難免。本文擬對《玉函山房輯佚書·連山》中的佚文逐條考辨,試圖還原其真相。
二、《玉函山房輯佚書·連山》佚文真相考辨
馬氏所輯《連山》一卷共計5800余字,其中佚文15條,附諸家論說59則。這15條佚文可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無誤之佚文,第二類為有爭議或訛誤的佚文。后者又分三種情況:一是來源模糊有臆測之嫌者,二是輯自偽《連山易》者,三是誤署來源者?,F(xiàn)逐類討論之。
(一)佚文無誤者
此類共計8條,其中第一、二、三、四、七、九條佚文來源明晰幾無爭議,第十條和第十二條雖爭議頗多,然經(jīng)考證應(yīng)無誤。列舉如下:
第一條:剝
上七曰:數(shù)窮至剝而終吝。(黃佐《六藝流別》引有“曰”字、“吝”字,羅泌《路史》引有“而”字)
象曰:至剝而終,亦不知變也。(黃佐《六藝流別》引有“曰”字及上句,羅泌《路史》引有“亦”字)①
第二條:復(fù)
初七曰:龍潛于神,復(fù)以存身,淵兮無畛,操兮無垠。(羅泌《路史》引無“曰”字,黃佐《六藝流別》引作“復(fù)上七曰:龍潛于淵,存神無畛”)
象曰:復(fù)以存神,可與致用也。(《六藝流別》引無“與”字,《路史》引無上句,作“象可與致用也”)
第三條:姤
初八曰:龍化于蛇,或潛于窪,茲孽之牙。(《路史》引作“初六”,無“曰”字;《六藝流別》引作“姤初八曰:潛蛇于窪,茲孽之牙”)
象曰:陰滋牙,不可與長也。(《六藝流別》引無“與”字,《路史》引無“曰陰滋牙”四字,云:“象:不可與長也?!保?/p>
第四條:中孚
初八:一人知女,尚可以去。(黃佐《六藝流別》)
象曰:女來歸,孚不中也。(黃佐《六藝流別》)
這四條佚文文字風(fēng)格相似,皆為卦爻辭。均輯錄于南宋羅泌《路史》或明人黃佐《六藝流別》,出處明晰,基本無異義。另清代觀沫道人《閏竹居叢書》所輯僅有前三條。
第七條:有崇伯伏于羽山之野。(酈道元《水經(jīng)注》)
第九條:禹娶塗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啟。(皇甫謐《帝王世紀(jì)》,《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五)
第七條和第九條也無爭議。這兩條佚文和第八條“鯀封于崇”都與夏代相關(guān),均屬記事之辭,涉及的人物有鯀、禹、攸女、啟。第八條佚文出處有誤,故在下文討論。第七條輯自酈道元《水經(jīng)注·淮水》,核檢原文,明確為“《連山易》曰:有崇伯鯀伏于羽山之野”②。至于第九條,《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五引皇甫謐《帝王世紀(jì)》言:“《連山易》曰: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雹墼脑弧坝唷倍邱R氏所云“啟”,余是啟的別名,《帝王世紀(jì)》云:“帝啟,一名建,一名余?!雹芏唠m為一人,然輯錄時應(yīng)保留原貌或予以標(biāo)注,不宜徑改。
第十條:有馮羿者得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無恐無驚,后且大昌?!眾鹚熳櫳碛谠?。(李淳風(fēng)《乙巳占》)
第十條佚文爭議頗多,然筆者認(rèn)為無誤。據(jù)馬氏所注出處,此條輯自唐代天文學(xué)家李淳風(fēng)的《乙巳占》,核對原書,該段引自卷一《天象》篇:
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而乃缺唇,陰之精,其數(shù)偶。其后有窮羿者,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無恐無驚,后且大昌?!眾鹚熳櫳碛谠?,是為蟾蜍。⑤
這段話其實出自張衡的《靈憲》?!鹅`憲》為天文學(xué)名作,原書早佚,《后漢書·天文志》劉昭注曾引錄,被馬氏輯入《玉函山房輯佚書》卷七十六,歸于“子編天文類”,李淳風(fēng)所引與《靈憲》佚文稍有出入,為“象兔,陰之類,其數(shù)偶。其后有馮焉者,羿請無死之藥……”,其后均同。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將此條輯入《歸藏》。后世爭議主要集中在認(rèn)為馬氏誤將《歸藏》佚文歸入《連山》,引證的資料有:《文心雕龍·諸子》曰:“按《歸藏》之經(jīng),大明迂怪,乃稱羿斃十日、嫦娥奔月。”《文選》卷十三謝希逸《月賦》李善注引《歸藏》曰:“昔常娥以不死之藥奔月?!雹尥跎_(dá)《祭顏光祿文》李善注引《歸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⑦《太平御覽》卷九百八十四引《歸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993年荊州出土王家臺秦簡《歸藏》曰:“昔者恒我竊毋死之[藥](307)/□□奔月,而攴(枚)占□□□(201)?!庇^之,上述《歸藏》內(nèi)容與第十條佚文相類,故許多學(xué)者認(rèn)為將第十條輯入《歸藏》更合情理。然而,馬國翰在《歸藏》卷逸文中輯有“昔常娥以不死之藥犇月”之句,文獻(xiàn)來源正是《文選》卷十三謝希逸《月賦》注,《太平御覽》卷九百八十四,卷后諸家論說中也引上述《文心雕龍》之語,故馬氏應(yīng)熟知這些文獻(xiàn),但仍然將第十條佚文歸入《連山》而非《歸藏》。筆者認(rèn)為馬氏所輯應(yīng)無誤。
首先,《文心雕龍》《文選》《太平御覽》等著作十分普及,應(yīng)是古代學(xué)人熟知的書目,馬國翰在輯佚過程中不可能忽視這些著作,并且他在《歸藏》卷中也輯入“昔常娥以不死之藥犇月”句。馬國翰在熟悉這些引證的前提下仍將第十條佚文歸入《連山》自有他的道理。一是《連山》和《歸藏》本就有近似內(nèi)容,二是《連山》繁而《歸藏》簡。比較上錄《連山》佚文與《歸藏》佚文不難發(fā)現(xiàn),《連山》內(nèi)容要詳實得多,不僅人物眾多,情節(jié)豐富,因果完備,還記載了姮娥奔月前的占筮行為和占辭文本,而《歸藏》佚文中缺失這些內(nèi)容,故筆者推測第十條為《連山》佚文無誤。
《連山》繁而《歸藏》簡還有文獻(xiàn)依據(jù)。東漢桓譚《新論·正經(jīng)》曰:“《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煩而殷《易》簡?!庇衷唬骸啊哆B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雹嗉匆环N藏于內(nèi)宮密室,一種藏于宮外。一個是八萬余言,一個是四千余言,繁簡分明。明代黃宗炎曾質(zhì)疑《連山》八萬言:“夏之文字幾二十倍于文王、周公之辭,豈古昔之方冊乎?為此說者亦不明古今之通義矣?!睂W(xué)界現(xiàn)基本認(rèn)為夏代已有典籍,而黃氏僅以前代著作的文字?jǐn)?shù)量不可能是后代著作的二十倍為據(jù),來質(zhì)疑桓譚之言是沒有說服力的?;缸T為兩漢之際的經(jīng)學(xué)大家,其年代近古,且直通朝廷,所言應(yīng)有所本。同樣在《新論·正經(jīng)》這一篇目中,桓譚還云:“《古論語》二十一卷,與齊魯文異六百四十余字?!豆判⒔?jīng)》一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余字。”此間接說明桓譚在統(tǒng)計古籍篇幅時極為嚴(yán)謹(jǐn),故他對《連山》《歸藏》的篇幅也不敢輕言。有學(xué)者根據(jù)桓譚在東漢時所任官職,分析得出他應(yīng)有資格查閱太卜和蘭臺處藏書的結(jié)論,認(rèn)為“桓譚做議郎(專掌皇帝的顧問應(yīng)對,可參與朝政)、給事中,是皇帝的專職智庫,需要很廣的知識面,當(dāng)有廣泛查閱朝廷秘籍的權(quán)利”⑨,筆者深以為然。故桓譚所言應(yīng)有根據(jù)。此外,依生活常理推理,《連山》有“八萬言”規(guī)模并非完全不可能,夏代歷經(jīng)四百余年,占筮作為國家極為重要的活動,必定伴有一定的記錄,在如此漫長的歷史時段內(nèi)積累大量記錄,匯總成大規(guī)模的夏《易》藍(lán)本當(dāng)有其可能性。文字記錄大約經(jīng)歷了一段由簡到繁又由繁返約的過程,《歸藏》“四千三百言”,《周易》經(jīng)文共計4162字,兩者規(guī)模相當(dāng),是以商周之《易》已由夏代之繁而返簡。
第十二條: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干寶《周禮注》引云:“此《連山》之易也?!绷_泌《路史·發(fā)揮》亦云)
第十二條佚文因出現(xiàn)在傳世文獻(xiàn)《易傳·說卦》中,歷來不乏爭議。對這一重合現(xiàn)象,前修時賢所持觀點大多是《說卦》中的“帝出乎震”一句為《連山》之遺說。如南宋朱元升《三易備遺》引此句云:“實與洛書卦位相應(yīng)……夫子《說卦》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杜子春謂《連山》作于伏羲,因于夏后氏,不其然乎!愚于是述《連山》備遺?!雹饬硗鈺r賢有云“此言后天卦位,《周易》用之”?B11?,認(rèn)為是《周易》沿襲了《連山》,“《說卦》之文,皆自古相傳之易說。又以見后天方位不始于文王,古連山氏已有”?B12?。有學(xué)者不認(rèn)同此說,認(rèn)為此佚文出自偽《連山》,是東漢之《連山》:“蓋劉歆之徒作《連山》,本是剽掇故易書而為之,《周易》經(jīng)傳亦是其采用的重要目標(biāo),所以此文當(dāng)是《連山》剿襲《說卦》,而非《說卦》用《連山》?!?B13?筆者認(rèn)同朱元升的觀點,正如《周禮·春官·太卜》所言,三《易》“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本就是一脈相承,八卦之義一,且晉代干寶和南宋羅泌明言“此連山之《易》”,《易傳·說卦》應(yīng)是沿用《連山》遺說,此佚文無誤。
(二)佚文有誤者
1.來源模糊,有臆測之嫌者
這類佚文共計5條,逐條分析如下:
第五條:陽豫
第六條:游徙(羅蘋《路史注》:“《春秋演孔圖》:‘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陽豫之卦;《史記》:‘始皇得鎬池君璧,言明年祖龍死。卜之,得游徙吉,陽豫、游徙,《連山》卦也?!保?/p>
這兩條佚文輯自羅蘋《路史注》,僅有卦名,沒有卦辭。按羅蘋語,“陽豫”引自《春秋演孔圖》,“游徙”引自《史記》。但出處中僅提到兩個卦名,并沒有明確指出屬于《連山》,而羅蘋得出的結(jié)論“陽豫、游徙,《連山》卦也”就不免武斷,有臆測之嫌。考之,《春秋演孔圖》宋均注:“陽豫,夏殷之卦名”,古代學(xué)者們多以《連山》為夏《易》?B14?,或許羅蘋據(jù)此將“陽豫”歸為《連山》,然緯書《春秋演孔圖》可信度存疑,且這里孔子所得的“陽豫之卦”應(yīng)是《周易》之豫卦,“豫卦震上坤下,震為春,坤為秋、為文,以象孔子所作之書名《春秋》也”?B15??!坝吾恪睔w入《連山》更無憑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原文未云“游徙”為《連山》卦名。馬國翰直接據(jù)羅蘋之語輯錄佚文,有失考辨。
第十三條:同復(fù)于父,敬如君所。(《春秋左傳》:閔二年,魯史卜楚丘之父,筮之,遇大有之乾。程迥《古占法》引之云:“此固二易之辭也?!保?/p>
第十四條:千乘三去,三去之余,獲其雄狐。(《春秋左傳》:僖十五年,晉卜徒父筮,卦遇蠱)
第十五條: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春秋左傳》:成十六年,戰(zhàn)于鄢陵,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復(fù)。”顧炎武《日知錄》引此二節(jié)云:“即所謂三易之法也。”并附于此)
這3條佚文均輯自《左傳》,所引皆不見于《周易》。馬氏僅從程迥所言“此固二易之辭”和顧炎武的推測“所謂三易之法”就將此3條歸入《連山》,實無說服力,不論二人推測是否可信,都未明確將其歸為《連山》,這些佚文來源的可靠性需進(jìn)一步討論。
洪邁在《容齋隨筆》卷八曾引《左傳》中的10條占辭,包含上述3條,并稱這些占辭皆不知其源頭,后引杜預(yù)注曰:“凡筮者用《周易》,則其象可推。非此而往,則臨時占者或取于象,或取于氣,或取于時日、王相以成其占。若盡附會以爻象,則架虛而不經(jīng)?!焙檫~以杜注為通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亦安知非《連山》、《歸藏》所載乎?”?B16?他認(rèn)為這些占辭不見于《周易》,抑或出自《連山》或《歸藏》。針對這一問題,孫詒讓認(rèn)為這是源于周代占筮時“三易并用”,《洪范》記載“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金縢》“乃卜三龜,一習(xí)吉”,《士喪禮》“卜日……占者三人”,這些均是三易兼用之證。易學(xué)家尚秉和也云:“春秋時,皆三易并占?!蹲髠鳌贰秶Z》所謂‘艮之八‘泰之八及所引繇辭為《周易》所無者,先儒皆謂為二易之辭也?!?B17
除了《左傳》中的這幾條筮例,《國語》中也有不見于《周易》的筮例,這些都可作為周代占卜時也用《連山》《歸藏》之據(jù)。再加上《周禮》中的“太卜掌《三易》之法”和“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等語,周代三《易》兼用大致不謬。回到這3條佚文,程迥和顧炎武的推測應(yīng)是無誤的,當(dāng)為《連山》或《歸藏》之文,然沒有足夠的證據(jù)可以證明其出自《連山》而非《歸藏》,馬國翰貿(mào)然將其歸入《連山》缺乏有力證據(jù)。此佚文存疑。
2.輯自偽《連山易》者
第十一條:陽文:啟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第十一條馬氏未標(biāo)明出處,酈道元《水經(jīng)注·潁水》云:“時人謂之嵎水,東經(jīng)三封山東,東南歷大陵,西連山,亦曰啟筮亭。啟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鈞臺也?!?B18?許多學(xué)者認(rèn)為佚文應(yīng)源于此處,孫詒讓斷句為“東南歷大陵西,連山亦曰:啟筮亭啟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鈞臺也”,且認(rèn)為“亦”為“易”之訛誤,因二字音相近。?B19?后世也不乏學(xué)者認(rèn)同這樣的斷句。然而,筆者認(rèn)為,這樣的斷句與原意不符,似刻意為此佚文找合理出處,句中的“連山”似非《連山》,而是與上句“東南歷大陵”相對應(yīng)的“西連山”。再說,佚文中的“陽文”二字也不見于《水經(jīng)注》引文。對此,已有學(xué)者提出質(zhì)疑。李家浩說:“偽書《三墳》的《連山易》,有八象:‘君、‘臣、‘民、‘物、‘陰、‘陽、‘兵、‘象。此條的‘陽文即指此類偽書八象之一的‘陽的文字?!?B20?他認(rèn)為該條目是偽書《連山易》的佚文。另外,馬氏所輯《歸藏·啟筮篇》中有1條內(nèi)容相似的佚文:
昔夏后啟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鈞臺,枚占皋陶曰:“不吉?!保ā短接[》卷八十二,《初學(xué)記》卷二十二引至“鈞臺”)
《太平御覽》卷八十二引《歸藏易》云:“昔夏后啟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鈞臺,枚占皋陶曰不吉?!?B21?《初學(xué)記》卷二十四和《北堂書鈔》卷八十二亦引其句,都云“《歸藏》”,故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也將此佚文輯入《歸藏》。
綜上,筆者認(rèn)為李家浩的觀點可備一說,第十一條佚文或出自偽書《三墳》中的《連山易》,屬于誤輯。而上述相似佚文因有《太平御覽》《初學(xué)記》和《北堂書鈔》等古書的引證,輯入《歸藏》應(yīng)無誤。
3.誤署來源者
第八條:鯀封于崇。(裴骃《史記集解》)
此訛誤易辨認(rèn),該佚文并非出自裴骃的《史記集解》,而是出自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夏本紀(jì)》,其中引皇甫謐語:“《連山易》曰:鯀封于崇?!贝藯l雖出處誤署,但輯入《連山》應(yīng)無誤。
馬國翰的輯佚成果中并非僅有上例誤署現(xiàn)象,類似的失誤還有,如“經(jīng)編詩類”《魯詩故》卷上(鄘)“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馬氏注《列女傳》卷六引詩,而核查原書,實是卷八引此句。又如,《韓詩內(nèi)傳》“(大雅)韓侯受命”條目下,“諸侯世子,三年喪畢,上受爵命于天子,所以名之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絕也”,馬氏注出處為《文選》卷二十一應(yīng)璩《百一詩》引云“所以為世子何?言世世不絕”??贾瑧?yīng)是《文選》卷二十一左太沖《詠史詩八首》注引《韓詩內(nèi)傳》,而非應(yīng)璩《百一詩》注所引。
三、《連山》佚文文獻(xiàn)價值舉隅
筆者以為,馬國翰所輯《連山》佚文雖有訛誤,然其中無誤佚文可進(jìn)一步證明或推翻一些原有學(xué)術(shù)觀點,有一定的文獻(xiàn)價值。
一是可證夏代已有豐富的典籍。殷商時代有典冊文獻(xiàn)是毫無爭議的,那么夏代是否也同樣有豐富的典籍?唐代劉知幾云:“至孔子觀書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刪其善者,定為《尚書》百篇。”?B22?其中提到了夏典?,F(xiàn)當(dāng)代學(xué)者中,唐蘭認(rèn)為《古本竹書紀(jì)年》《史記》中記載有夏商兩代世系和史事,可證明“夏代已經(jīng)是有史時期。同樣我們可以說夏時代文字一定已很發(fā)展”?B23?。李學(xué)勤也曾指出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中已有毛筆書寫的痕跡?B24?。孫欽善認(rèn)為商朝甲骨文已基本成熟,之前必然有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而“用于文字記載的文獻(xiàn)是與文字同時產(chǎn)生、相隨發(fā)展的,見于歷史記載的,只能追溯到夏商時代”?B25?。他列舉夏代有文獻(xiàn)的實證,如《國語》載“有夏商之嗣典”,《左傳》《墨子》屢引《夏書》《夏訓(xùn)》等。趙敏俐也推測典冊類書寫早在夏代就可能產(chǎn)生,并進(jìn)一步分析上述古書所引的《夏書》,部分內(nèi)容在今、古文《尚書》中均不存,屬于夏代逸文,且引用者多為諸侯國君、大夫、樂官和孔子、墨子等文化名人,說明其文本已有經(jīng)典價值和權(quán)威力量,不是口傳更不會是虛構(gòu),應(yīng)有歷史傳承。另外,他也指出中國很早就有毛筆類書寫工具,并引用李學(xué)勤的觀點,列舉青海樂都柳灣墓地出土的彩陶壺罐底部有毛筆類工具繪寫的符號,大汶口文化諸城遺址中出土的陶背壺上也有用毛筆書寫的朱色符號,所以趙敏俐推測“早在夏代以前中國人就已經(jīng)掌握了包括刀刻與筆墨在內(nèi)的多種書寫工具與方法,可以用文字進(jìn)行比較復(fù)雜的記言記事”?B26?。
雖然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夏朝的文獻(xiàn)實物,然筆者認(rèn)同以上學(xué)者的觀點,夏代應(yīng)有典籍。除《國語》《左傳》《墨子》等外,其他古書中也不乏蛛絲馬跡,如《禮記·禮運(yùn)》載:“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薄断臅r》或為夏代的文獻(xiàn)之一?!秴问洗呵铩は茸R覽》載夏桀暴亂時,“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zhí)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夏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太史令終古因不滿夏桀的暴政,便帶著他所掌管的圖法奔商。《淮南子·齊俗訓(xùn)》也有“夏之將亡,太史令終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的記載。夏太史令攜帶奔商的“圖法”即圖文檔案,屬于宮廷藏書,太史令即史官的職責(zé)正是典守這些文獻(xiàn)典籍。此外,還有些旁證,古書中載有“夏發(fā)七年,泰山振”“夏桀十年,夜中星隕如雨”等關(guān)于地震和流星雨的文字記錄,這些記載應(yīng)是本自夏代文獻(xiàn)。
如前所說桓譚曾語“《連山》八萬言”,馬國翰所輯的第十條佚文正是“《連山》繁而《歸藏》簡”的一例個案,從側(cè)面證實了“《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之不虛。作為夏《易》的《連山》有此規(guī)模確實令人驚異,這就為夏代時已有典籍產(chǎn)生的觀點增添了一份證據(jù),使其可信度進(jìn)一步提升。綜上,或可得出如下結(jié)論:帝王譜系類的世譜文獻(xiàn)、《夏時》等天文氣象文獻(xiàn)和《易》類八卦等文獻(xiàn)在夏代應(yīng)該已經(jīng)產(chǎn)生。
二是有助于解決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起源問題。有關(guān)嫦娥神話文獻(xiàn)的來源,傳世文獻(xiàn)最早記載見于《淮南子·覽冥訓(xùn)》:“譬若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B27?這并不能說明此神話產(chǎn)生于漢代,前文在討論第十條佚文時,就列舉了《文心雕龍》《文選》《太平御覽》等古書引《歸藏》之語,涉及嫦娥奔月之事。明陳耀文《正揚(yáng)》卷四云:“《歸藏》云常娥奔月是為月精,非始《淮南》也?!?B28?另有王家臺秦簡《歸藏·歸妹》篇載“姮娥竊不死之藥奔月”之語,故學(xué)界基本將這一神話故事的文獻(xiàn)來源確定為《歸藏》。前文筆者通過對第十條引自李淳風(fēng)《乙巳占》的佚文分析,得出的基本結(jié)論是,其引自年代更早的《連山》而非《歸藏》,且內(nèi)容更加翔實。這就將嫦娥奔月這一神話故事的起源又向前推進(jìn)了一個時代——起源于夏而非起源于商,為神話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則證據(jù)。
四、結(jié)語
要言之,馬國翰輯錄《連山》佚文15條,是當(dāng)前最完備的《連山》輯本,然大多數(shù)佚文存在爭議。經(jīng)考證,其中無誤的佚文僅8條,其他佚文存在臆測、誤署、誤輯、漏注等有失審慎的現(xiàn)象,如馬氏僅憑《春秋演孔圖》和《史記》中的模糊記載就輯得“陽豫”和“游徙”卦,并從《左傳》中輯得三條佚文,而原文中未提及出處,后世學(xué)者也僅推斷為“二易之辭”或“三易之法”,馬氏據(jù)此就將這些佚文輯入《連山》,這些佚文均來源模糊,有臆測之嫌;第八條“鯀封于崇”來源有誤,佚文應(yīng)出自司馬貞《史記索隱·夏本紀(jì)》而非裴骃《史記集解》;第十一條佚文,馬氏不僅未標(biāo)出處,而且極有可能是引自偽《三墳》中的《連山易》,這都是馬氏有失考辨的體現(xiàn)。
筆者認(rèn)為,出現(xiàn)這些失誤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馬國翰以一人之力完成浩繁巨著,考校不精在所難免;二是據(jù)《玉函山房手稿存目后記》可知,書稿抄刻過程中曾假無學(xué)人之手;三是馬氏在書稿未完全刊印之時就已經(jīng)離世,未及審核。故所輯佚文出現(xiàn)失誤是難以避免的,我們正視其不足,是為更好地利用其輯佚成果。還原考證后的《連山》佚文亦頗具文獻(xiàn)價值,可為具體學(xué)術(shù)問題的解決提供新思路,如夏代有無典籍和嫦娥奔月神話母題的起源問題。
注釋
①本文所引佚文均出自〔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廣陵書社,2004年。
②?B18?〔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陳橋驛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241、169頁。
③④?B21?〔宋〕李昉:《太平御覽》,王曉天,鐘隆林校點,中華書局,1960年,第656、383、383頁。
⑤〔唐〕李淳風(fēng):《乙巳占》,中華書局,1985年,第3頁。
⑥⑦〔梁〕蕭統(tǒng):《文選》,〔唐〕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第197、838頁。
⑧〔東漢〕桓譚:《新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5頁。
⑨雪苗青:《〈連山〉〈歸藏〉的漢代官藏本之考定》,《周易研究》2014年第6期。
⑩〔宋〕朱元升:《三易備遺》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B11?尚秉和:《周易尚氏學(xué)》,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第253頁。
B12?尚秉和:《焦氏易詁》,常秉義批點,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第112頁。
B13?B15?金靈子、曾子恒:《大眾易經(jīng)》,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第373、372頁。
B14?此類觀點有:(1)《山海經(jīng)》:“伏羲氏得《河圖》,夏后氏因之曰《連山》”;(2)姚信曰:“連山氏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3)皇甫謐曰:“夏人因炎帝曰《連山》”;(4)邵子曰:“夏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謂之人統(tǒng),《易》曰《連山》,以艮為首者,人也”;(5)黃裳曰:“闡幽者,易之仁也。故夏曰《連山》,象其仁而言之也。山者,靜而生養(yǎng)乎物者也,有仁之道焉”;(6)郭雍曰:“夏易曰《連山》,商易曰《歸藏》”;(7)張行成曰:“夏曰《連山》,天《易》也”;(8)鄭樵曰:“《連山》,夏后氏《易》”;(9)程大昌曰:“《連山》,夏也;《歸藏》,商也,夏商之世,八卦固已別為六十四矣”;(10)羅蘋曰:“《連山》之文,禹代之作”等。
B16?〔宋〕洪邁:《容齋隨筆》(上),穆公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08頁。
B17?尚秉和:《周易尚氏學(xué)》,中華書局,1980年,第3頁。
B19?孫詒讓:《札移》,中華書局,1989年,第101—102頁。原文為:“今本‘連山亦,‘亦即‘易之誤(易、亦音相近);‘啟筮亭三字又涉下‘啟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傳訛,構(gòu)虛成實,遂若此?!?/p>
B20?李家浩:《王家臺秦簡〈易占〉為〈歸藏〉考》,收入黃德寬主編《安徽大學(xué)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李家浩卷》,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第320頁。
B22?〔唐〕劉知幾:《史通》,中華書局,2014年,第1頁。
B23?唐蘭:《中國文字學(xué)》,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5頁。
B24?李學(xué)勤:《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9頁。
B25?孫欽善:《中國古文獻(xiàn)學(xué)史》,中華書局,2015年,第1頁。
B26?趙敏俐:《中國早期書寫的三種形態(tài)》,《中國社會科學(xué)》2018年第2期。
B27?〔西漢〕劉安:《淮南子》,中華書局,2016年,第54頁。
B28?〔明〕陳耀文:《正楊》卷四,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Restoration of Lost Scripts and Examples of Documentation Value ?on Lian Shanof The Editing Lost Book of Yuhanshanfang
Yang Liuqing
Abstract:The original book of Lian Shan was lost. 15 piec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Editing Lost Book of Yuhanshanfang by Ma Guohan in Qing dynasty. For some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there are 6 pieces without controversy, another 2 pieces are controversial but can be proved right by textual research, the rest of 7 pieces include many errors. There are 3 kinds of errors: Firstly, literature sources are obscure. Secondly, literature source is pseudo Lian Shan. Thirdly, the sources of lost scripts are mis-attributed. There is also much documentation value in the lost scripts of Lian Shan. These lost scripts can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fact that there have been ancient books in Xia Dynasty. Moreover, the origin of the fairy tale "Chang er Flies to the Moon" can be traced to Lian Shan instead of Gui Cang.
Key words:The Editing Lost Book of Yuhanshanfang; Lian Shan; restoration of lost scripts; documentation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