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王麗杰
一、公式變形的過程
在實戰(zhàn)中兩角的正切公式幾乎是都需要變形,對于公式:tan(α+β)= tanα+tanβ 1-tanα·tanβ .
我們把tanα,tanβ,tan(α+β)這三個量看成三個不同的箱子,我們用三個符號來表示這三個箱子,分別是△,□,○,
代入公式中得到:○= △+□ 1-△·□ .
這樣我們的公式經(jīng)過整理就變成:○=[△+□]+○·△·□.
接下來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介紹這個變形公式.
二、從例題中看效果
例1?? 已知tanB+tanC+ 3 tanB·tanC= 3 ,求tan(B+C).
本題直接與變形后的公式對照即可得出答案是 3 .
例2?? 計算tan23°+tan37°+ 3 tan23°·tan37°.
本題依舊是直接與公式進行對照可直接得出答案 3 .
例3?? 已知tanα+tanβ=2,tan(α+β)=4,求tanα·tanβ.
直接代入到變形公式即可.
例4?? 已知tan28°·tan32°=m,求tan28°+tan32°.
直接代入到變形公式即可.
例5?? tanα和tan? π 4 -α 是方程ax2+bx+c=0的兩個根,求系數(shù)間的關系.
通過韋達定理可以用系數(shù)表示兩根乘積和兩根和,利用變形公式即可解決系數(shù)關系.
例6?? 在△ABC中,已知tanA,tanB是方程3x2+8x-1=0的兩個根,求tanC.
方法同上,但是需要注意tan(A+B)=-tanC.
例7?? 已知 3 tanA+ 3 tanB+1=tanA·tanB,求 tan(A+B).
首先把系數(shù)提出來 3 (tanA+tanB)+1=tanA·tanB,
然后開始變形,變成與變形公式一致
1=- 3 (tanA+tanB)+tanA·tanB.
重點分析:這里變形時一定要注意后面那個加號,那里必須是加號.
最后一步把和的系數(shù)消除掉,這樣每一項都除以- 3 .
結果也就呼之欲出了,tan(A+B)=-? 3? 3 .
例8?? 已知α,β均為銳角,tanα= 3 (1+m), 3 (tanα·tanβ+m)+tanβ=0,求α+β.
tanα= 3 + 3 m,
3 tanα·tanβ+ 3 m+tanβ=0,
兩個等式左右對應相加得到:
3 tanα·tanβ+tanα+tanβ= 3 ,
可直接應用變形公式觀察得到tan(α+β)= 3 ,
因為α,β均為銳角,所以α+β∈(0,π),值為 3 ,
所以α+β= π 3 .
三、兩角差變形的注意事項
○=[△+□]+○·△·□.
○=[△-□]-○·△·□.
通過對兩個變形公式的對比發(fā)現(xiàn)右側符號一致,這里筆者推薦各位讀者先熟練掌握兩角和,然后再掌握兩角差,對于符號的問題非常好解決,只有關注中括號里面是和還是差就可以判斷后面的符號情況了.
四、設計構思
變形公式具備著原始公式無法超越的速度,雖然只是簡單的變形,但是做題速度和準確率都大大提高,這點通過上面的習題,相信讀者已經(jīng)感受到了.
那么為什么這個變形公式的效果這么好,原因就在于出題者對題目結構的建立,必須要處理本來是相除的原始公式,可以說這是必需的環(huán)節(jié),而且還要移項,再進行最終的賦值,或者是引入方程等.
而變形公式直接找到了題目結構的入口,可以說很多同學不會完全是因為沒有找到入口.
希望各位讀者可以把這種想法利用在別的題目上,小小的兩個操作改變了公式,但是卻加大了解題的速度,找到了題目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