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科,李玉杰,黃煒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7)
聲門型喉癌是喉癌最常見的類型[1]。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喉癌占頭頸部腫瘤的13%以上,全身腫瘤的2%以上[2]。傳統(tǒng)喉裂開術影響患者的器官功能及術后生活質量。本研究采用二氧化碳CO2激光聯合等離子射頻消融術(plasm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A),保留患者喉功能,并選取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一氧化氮NO及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作為檢測指標,以期從更多側面評價療效并為早期聲門型喉癌的治療提供數據支持。
選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29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49例。納入標準:①首診確診病例;②術前行喉部增強CT檢查和纖維喉鏡檢查,結果均無淋巴結轉移,且甲狀軟骨未受侵犯;③未行其他抗腫瘤治療;④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手術耐受性差;②年齡>80歲;③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④凝血功能障礙;⑤其他咽喉部病變。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傳統(tǒng)喉裂開術,取仰臥位,常規(guī)術區(qū)消毒,鋪無菌手術巾。全身麻醉后行氣管切開及喉裂開喉部分切除術,于頸部前方的正中線做一縱行切口,長約2.5 cm。依次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分離頸前方帶狀肌肉,充分顯露甲狀軟骨,剝離甲狀軟骨外膜,垂直切開甲狀軟骨板。隨后通過前聯合上喉室水平進入喉腔。密切觀察腫瘤位置及浸潤情況,切除病灶,范圍擴大至距腫瘤邊緣5 mm,注意保護聲韌帶。止血并沖洗術腔,修補喉腔并依次縫合頸前肌肉群、皮下組織和皮膚,行加壓包扎。術后持續(xù)應用5 d抗生素,并霧化治療2次/d。
1.2.2 觀察組 患者接受CO2激光聯合PRA,取仰臥位,常規(guī)術區(qū)消毒,鋪無菌手術巾。用支撐喉鏡充分暴露聲門,架設顯微鏡并連接CO2激光機。明確腫瘤位置及浸潤情況,設置CO2激光模式為連續(xù)、脈沖,功率為5~20 W切除聲帶腫瘤。連接低溫等離子手術系統(tǒng)鼻內鏡及其顯像系統(tǒng),切除可能殘留在聲帶下方、外側及前聯合部位的腫瘤。根據病變部位采用EIC7070-01刀頭彎曲前端,充分切除病變。若出血較多可用吸引電凝輔助止血。術后持續(xù)應用5 d抗生素,并霧化治療2次/d。
所有患者于術前1 d和術后14 d清晨空腹取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后取上清液,置于-80℃超低溫冰箱保存,待所有標本采集完畢一同進行相關指標的測定。
1.4.1 一般資料 分別收集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腫瘤分期等相關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臨床資料搜集由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耳鼻喉科醫(yī)師完成。TNM分期參照國際抗癌聯盟的評定標準[3]。
1.4.2 VEGF、NO及TNF-α水平測定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VEGF及TNF-α,硝酸還原酶法測定NO,試劑盒均購自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所有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4.3 術后恢復情況 收集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并于術后30 d門診隨訪時行電子喉鏡檢查。評價黏膜恢復情況,若黏膜出現增生肉芽、偽膜及瘢痕視為不光滑;反之為光滑。
1.4.4 1年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收集兩組患者1年后自覺咽部疼痛、自覺強烈疼痛、局部輕度黏連、炎性肉芽組織增生及呼吸困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資料搜集由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耳鼻喉科醫(yī)師完成。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腫瘤分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兩組患者術前VEGF、NO及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VEGF、NO及TNF-α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黏膜恢復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黏膜恢復情況較對照組好。見表3。
兩組患者1年后自覺咽部疼痛、自覺強烈疼痛、局部輕度黏連、局部輕度黏連、炎性肉芽組織增生及呼吸困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149)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VEGF、NO及TNF-α水平比較 (n =149,x±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n =149)
表4 兩組患者1年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149,例(%)]
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越能保留患者的器官功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生活質量[4]。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針對CO2激光聯合PRA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的價值展開研究,并選取相關生物指標作為參考,以期從更多側面評價療效并為早期聲門型喉癌的治療提供數據支持。
NO是一種機體抗腫瘤的效應分子,早在1995年有研究人員提出,NO在低濃度時可促進腫瘤生長,高濃度時則可促進腫瘤細胞死亡[5]。后續(xù)亦有諸多研究表明其血清水平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預后有密切的聯系[6]。VEGF是一種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在早期聲門型喉癌的研究領域,與誘導腫瘤的血管生成[7-8]、淋巴管生成以及腫瘤淋巴結轉移也有密切的關系[9]。腫瘤患者VEGF分泌來源主要是腫瘤細胞,其高水平表達可見于腫瘤組織也可見于血清中,兩者呈正相關[10]。有研究指出,血清VEGF水平可作為判斷喉部疾病良惡性及預后的1個輔助參考指標[11]。TNF-α是一種由激活的巨噬細胞所分泌具有免疫應答、抗感染及促進細胞生長分化等多種生物學效應的細胞因子[12]。大量研究表明,在腫瘤相關研究領域,TNF-α還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等多種機制的抗腫瘤效應[13]。本研究結果說明,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VEGF、NO及TNF-α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其指標可作為判斷療效的參考標準。而CO2激光聯合PRA相較于傳統(tǒng)術式相關指標下降更為明顯,可得出CO2激光聯合PRA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更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VEGF、NO及TNF-α水平的結論。這可能是由于CO2激光聯合PRA盡量保留患者喉功能,從而使VEGF、NO及TNF-α與預后相關的物質血清水平較傳統(tǒng)手術組降低,但具體的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探索,本課題小組將在后續(xù)研究中繼續(xù)這一工作。
傳統(tǒng)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的方法多采用喉裂開術,僅強調外科性根治為主。但在手術過程中步驟較為繁復,影響患者的器官功能,且患者痛苦重,頸部留有瘢痕,術后生活質量也受到影響[14]。而本研究采用CO2激光聯合PRA是本院的特色項目,這種治療方法兼有射頻消融手術和CO2激光手術的優(yōu)點,兩種方法聯合使用。射頻消融彌補CO2激光直線性無法拐彎的局限性手術效果更好,盡量保留了患者的喉功能,可有效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并提高其術后生存質量[15-16]。
綜上所述,采用CO2激光聯合PRA對早期聲門型喉癌進行治療,能有效減少手術的創(chuàng)傷性。其改善患者預后,促進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存質量,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