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吉
(渤海船舶職業(yè)學院,遼寧 興城125105)
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移動通訊、手機支付、手機購物、移動學習等應用覆蓋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美國皮尤中心在2018 年6 月發(fā)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率為68%,僅2017 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就達到了4.59 億部,其中大學生群體,智能手機的普及率接近100%;2018 年騰訊公司公布的第一季度報告顯示,旗下微信WeChat 合并全球月活躍用戶數首次超過10 億大關,超過2017 年底我國7.53 億的手機網民規(guī)模,微信已實現對國內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大面積覆蓋。由此可見,4G 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隨時隨地上網成為可能,尤其是微信已然成為高校學生常用的社交平臺,如何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實現自主學習值得深入研究。
所謂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相對現如今廣泛使用的多媒體、多平臺教學模式而言的,其主要特點就是教師通過傳統(tǒng)的板書和PPT 進行授課,采用課前預習、課上講授、課后留作業(yè)復習的授課方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教師多年授課經驗積累和總結形成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至于這種教學模式優(yōu)劣不能一概而論,應該根據具體的課程來判斷。
有調查顯示,中國人平均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3 個小時。麥克思2015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17%的大學生平均每堂課的手機使用時間會在30 分鐘以上,而玩手機最常見的理由就是課程太枯燥,沒有吸引力。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入學成績偏低,自控能力比較差,無法抵御手機的誘惑。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困擾著廣大教師,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如何解決上課玩手機的問題,有些高校采用斷網、上課交手機等強制方式進行管理,引起學生們的不滿和反感,加重了學生曠課逃學的情況,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對PPT 的依賴程度很高,但是由于學校教學設備使用年限較長,維護工作不及時等原因。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教室的電腦出現例如:開不開機、投影不清晰、播放不了課件、連不上網等各種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進程,浪費了課堂上的寶貴時間。
由于課程內容安排比較滿,課上教師演示課件比較快,導致有些知識點學生還沒有完全理解就進入下一部分內容,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和教師的互動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約,沒有有效的互動,導致了教和學之間的脫鉤,最終也會影響教學效果。
基于手機的新型教學方式,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課上安排不了的課程演示可以放到移動互聯網上,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學生還可以通過微信和教師進行互動,向教師提問,教師可以在微信上答疑解惑,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1]。由此可見,整合內容豐富、樣式生動、吸引力強的線上教學資源和利用手機進行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合理合規(guī)地在課堂上使用手機,變“堵”為“疏”,是教學方式改革的一個必然趨勢。
微信作為普及率最高的手機應用之一,既有手機端,又有電腦端,還有網頁端,能滿足用戶多平臺使用的需求。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發(fā)移動學習課程免去了客戶端的開發(fā)過程,只需通過個人郵箱就能注冊個人微信公眾號,而且公眾平臺的開發(fā)有較為成熟的思路和指導,大大降低了課程開發(fā)的難度[2]。另外,公眾平臺內容的編輯和發(fā)布必須由管理者本人進行二維碼掃描才能完成,提高了公眾平臺的安全性。
微信公眾平臺的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圖文混排、微視頻、音頻、圖片、視頻鏈接、網站鏈接應有盡有,可以滿足課程任務的多種需求。微信公眾平臺的統(tǒng)計功能可以對用戶、圖文消息及菜單、新增關注人數及累計關注人數,以及已發(fā)送圖文消息7 天內的閱讀次數、分享次數進行統(tǒng)計。這些數據有利于教師了解課程的訪問情況、學生的預習、復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微信公眾平臺具有反饋功能,學生可以在每天推送內容下方留言或者在公眾平臺的聊天窗口留言,提出問題或者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提交作業(yè),完成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學習課程開發(fā)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以實用為目的,以簡單便捷為目標,兼顧主題突出、針對性強、交互性好、簡單便捷等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側重點,安排不同的表現形式,圖文、視頻、鏈接交叉運用,既增加展現形式的多樣性,又降低了開發(fā)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同時,在內容制作的過程中,還應該簡化內容表現形式,能用簡單圖文說明問題的,就不使用視頻,宜短不宜長,避免表述平淡的同時也要避免華而不實。
基于移動平臺的移動學習是課堂教學的輔助部分,是碎片化學習的一個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補充,所以在選定知識點的時候,應該突出“精”的特點,做到“精選題”“精制作”“精排版”,杜絕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既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載體,就需要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留住學生,增加學生的黏性。另外,可將學生課后微平臺自主學習作為學生考核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建立一套完整的過程考核機制和獎勵積分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計算機信息技術是大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tǒng)的使用、主要應用軟件的使用等。由于計算機技術發(fā)展速度快,教學內容更新要緊隨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因此,授課教師不但要在教學內容上與時俱進,在教學手段上也要推陳出新,使用先進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深刻感受到高科技在各個領域帶來的便捷和高效,享受高科技成果,提高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
目前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講授還是以傳統(tǒng)教學模式為主,教師在課上播放PPT 進行講解,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只能學習教師所授內容。隨著教學信息化的發(fā)展,有些高校已經建立了微課、慕課等線上教學資源庫,但是這些教學資源多數需要通過電腦進行訪問,缺乏對手機端的支持,導致手機訪問存在無法登陸、內容顯示不全等情況。由于教師的授課任務比較重,課程比較多,無法及時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就嚴重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影響了教學效果。
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主要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tǒng)使用、Office 等常用軟件的運用,以及向學生介紹目前計算機前沿科技的一些發(fā)展情況。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熟練操作計算機并能夠獨立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 軟件進行文檔編輯、圖表統(tǒng)計和PPT 演示文稿制作,并能夠對當前的計算機熱點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滿足未來工作生活需求。
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課后習題的講解與答疑,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很難完成,故需要在微信公眾平臺中設置專門欄目,為學生提供網上解答,增加師生的互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另外,將學生訪問公眾平臺自主學習的頻次、時長進行統(tǒng)計,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項重要依據,以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一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在制訂公眾平臺菜單時,主要依據如上需求進行設計,三個主菜單分別是:課程學習、熱點拓展和復習考核。
在移動學習課程的應用過程中,定期推送課前預習任務和要求,以問題為導向引入學習內容,通過學生自己預習課程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課后也可以提出更深入的問題,鼓勵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搜索、查閱資料等方式繼續(xù)深入學習[3]。另外,還可以對一些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及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進行認真梳理,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工作。
該移動學習課程已經在個別授課班級開始試用,通過課前任務、課堂演示、游戲獲取積分、課后作業(yè)、答疑等互動環(huán)節(ji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為期末考核提供了數據支持,有一定的積極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諸如UI 設計過于簡單,不夠美觀,教學資源不夠豐富,考核統(tǒng)計不夠準確等問題,相信在以后的教學應用中會不斷完善,效果會越來越好。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學習,具有實時性、便捷性、互動性等特點。在具體教學工作中,能夠有效緩解學生上課使用手機所帶來的師生矛盾,變堵為疏,既滿足了學生使用手機的需求又能夠促進教學,一舉兩得[4]。通過手機進行學習對于教學雙方來說都是一種新的嘗試??梢灶A見,隨著互聯網技術與微信應用的發(fā)展,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課程教學模式將在未來的教育領域中擁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