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格是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不斷增加從而逐漸形成主觀價值觀和處事的態(tài)度。人格的發(fā)展影響因素較多,在形成過程中個體的認知、需求以及環(huán)境都會對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較多的影響。人格具有區(qū)別性、相對穩(wěn)定性和發(fā)展性的幾個特點,在刑法的量刑中充分考慮罪犯的人格特點,從更加公平、公正、理性的特點進行量刑配置,有利于提高我國刑法公正性,維護我國刑法地位,課題研究由此出發(fā),深入探討刑法中犯罪人格與量刑之間的關系,為我國刑法的發(fā)展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 人格 犯罪人格 刑法
作者簡介:李貴強,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2.240
在我國刑法的量刑過程中,具體的量刑標準主要參照罪犯的行為內容、性質以及影響,對犯罪的人格考核和衡量內容較少甚至被忽視,這樣的量刑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刑法應有的公正。同時在量刑中缺乏對犯罪人格的界定也對我國犯罪研究以及犯罪行為控制的研究造成了障礙。將犯罪人格分析和界定納入到刑法的量刑中,有助于提升刑法公正性,促成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
一、定罪與犯罪人格
(一)理論探討
從廣義角度看刑法是一門針對打擊懲治犯罪行為的而設立的專項法律,刑法中對各類犯罪學行為的刑罰認定做出了詳細的說明和解釋。對不同犯罪行為進行量刑的首要任務是對犯罪行為進行基于刑法角度的評價,對犯罪行為進行綜合考量最后根據評價結果結合我國刑法條款進行最終的定罪。對犯罪行為的評價環(huán)節(jié)是一個需要受到較多主觀感受評價的環(huán)節(jié)。需要對犯罪行為人包括目的、動機、態(tài)度以及需求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才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屬于犯罪。因此在定罪中引入人格概念,分析其人格特點與犯罪行為之間的聯系,可以更全面、準確的剖析一個人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一個人品行端正,其人格健康,有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表現,出現犯罪行為是因為在特定條件下的情緒失控導致,此類罪犯社會危害較小,重復犯罪可能低,在量刑時應與具備犯罪人格的習慣性犯罪人員區(qū)分對待。
(二)犯罪人格在定罪中的具體應用
根據前文所述,犯罪人格與定罪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的,在刑法的定罪和量刑過程中,相同的犯罪行為,基于不同的犯罪人格最終定罪結果存在差異。學界在犯罪人格的界定研究上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理論認為,具備犯罪人格的人對社會具有較大的危害能力。對其判斷和界定應該從,其行為目的和犯罪的動機出發(fā),對其人格和行為性質進行界定。第二種理論認為,犯罪行為表現是犯罪人格的直觀體現,因此判斷行為人是否具備犯罪人格,應對其犯罪的具體行為進行分析研究。如果行為人不具備犯罪人格,在量刑上應該從輕處理。
我國在刑法定罪中對犯罪人格的研究起步較晚,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無論是研究理論還是實踐經驗均有所不足。但近年來我國司法部門對于完善刑法中量刑和定罪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的考量逐漸重視,犯罪人格逐漸進入我刑法的定罪量刑領域。在定罪中充分考慮犯罪人格影響因素,也是尊重人權的直接體現,讓我國刑法在維護公正、公平的司法特點前提下,進一步維護了我國公民的人權保護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刑法的最終處罰標準也更容易被社會輿論接納。
(三) 定罪中犯罪人格的測量
根絕犯罪行為者的人格特點對其犯罪行為進行定罪量刑,在我國刑法中存在類似的規(guī)定。我國刑法中規(guī)定對于情節(jié)犯、慣犯等犯罪行為的處罰應從嚴,這體現出我國刑法對于相同行為的定罪結果,根據行為的人格特點有一定等級性,隨著行為人犯罪人格的加深,法定刑法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刑法中許多條款都注明了犯罪行為如符合情節(jié)嚴重、情節(jié)惡劣等特點,應從重處罰。如我國刑法在關于賭博罪的相關法律條款中,參與賭博本身屬于治安事件,一般的賭博行為不涉及刑法處罰,但以賭博為常業(yè)的則觸犯了我國刑法,構成了犯罪。這也是刑法定罪中處于犯罪人格的區(qū)別,而產生不同定罪等級的直接體現。刑法中認為行為人如在一定時間內多次出現相同的犯罪行為,可以認為該行為人具備犯罪人格,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要高于普通人,對于此類罪犯的量刑定罪應從重處理。又如《刑法》第264條盜竊罪的條款中規(guī)定對多次盜竊的行為應加重量刑,我國司法部門對于多次盜竊的認定一般為一年內發(fā)生三次及以上。《刑法》中第201條漏稅罪,對于初次漏稅者一般會給與相應的行政處罰,但行為人連續(xù)發(fā)生多次漏稅行為后,則構成了犯罪。上述條款都是我國司法實踐中,犯罪人格影響定罪和量刑結果的直接體現。天津市南岸區(qū)檢查院曾經對一起入室盜竊岸最終做出了不起訴的處理。犯罪行為人劉意在超市購物時,趁收款人員不注意,將其放在桌面的手包放入書包,當場人贓俱獲。包內有現金1600元,手機一部。該案件中犯罪行為人劉意是一名從貧困山區(qū)出來的大學生,出身貧寒 ,生活和學業(yè)壓力巨大。劉意在校期間表現良好,學業(yè)上成績突出,為人上深受其他同學和老師的尊重喜歡,并利用課余時間為下崗職工家的子女免費的進行公益性質的教學輔導工作。因此檢查院認為劉意的盜竊行為屬于突發(fā)性的見財起意,而非蓄謀已久有計劃性的盜竊行為 ,考慮其平時表現良好,不具備犯罪人格特點,同時該學生正處于本科畢業(yè)和考研的重要階段,對其進行刑事處理對該學生打擊過于巨大,最終做出不起訴的處理決定。該案件是我國司法實踐中的一次飛躍。
二、量刑與犯罪人格
(一)量刑犯罪人格的理論探討
一個具備犯罪人格的行為人和普通行為人相比,再次作案的概率較高,潛在的社會危害更大。所需司法改造的時間更長。因此刑法在量刑時,對具備犯罪人格的行為處罰應從嚴處理,反之應減輕量刑結果,刑法處理不僅僅要具備公平公正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合情合理,符合社會輿論的情感標準。我國刑法中對于犯罪人格與量刑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行為人受到的處罰程度應從人行為犯罪動機和行為過程處罰進行判斷,如果犯罪行為人在犯罪行為的實施過程中具有明顯的犯罪人格特點,那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極高,在量刑時應處以嚴厲處罰,反之犯罪行為人,產生犯罪行為的動機是因為沖動導致的行為失控,此類罪犯不具備犯罪人格,再次實施犯罪可能性較低,社會危害小,對其量刑標準以給與從輕標準。其次,對犯罪行為的量刑應對犯罪行為在再次進行犯罪行為的概率進行合理預判,對概率較高的犯罪行為人應給予從重處罰,如盜竊罪罪犯,如有多次盜竊前科,同時并無穩(wěn)定收入來源,平時無所事事游手好閑,但可以認定該行為人進行再起盜竊的可能性極高,應延長盜竊罪的刑罰時間,以遏制其盜竊行為的再次發(fā)生。最后,是對犯罪進行人格測量,判斷其經過勞動改造而對自己行為的悔過能力,悔過可能性較低的犯罪行為人應延長其刑罰時間。
(二) 量刑中犯罪人格的具體應用
1. 累犯與犯罪人格
累犯是行為人在一定時間段內多次因相同的犯罪行為而受到刑罰處罰,此類犯罪行為人,犯罪動機、犯罪態(tài)度惡劣,犯罪目的明確。改造難度較高。我國司法部門,在對于此類犯罪行為的量刑上,一般會隨著犯罪行為人犯罪次數的增加逐漸提高刑罰時間。從宏觀意義講累犯就是具備典型犯罪人格的人。其重復犯罪的特點,是犯罪行為人社會危害較大的直接體現。刑罰對具備典型犯罪人格的人采用從重處罰,并不是處于苛法厲刑的目的,而是出于對社會的保護,和犯罪活動的預防。我國刑事學研究主要分為古典刑事學和實證刑事學兩個流派。古典刑事學在量刑上主要考慮犯罪行為的犯罪行為性質,以及應當為行為受到的刑罰代價大小。而實證刑事學在量刑上主要從犯罪行為人個人危險性以及社會危害性處罰,在量刑中對犯罪人格的考量程度是兩個流派的主要區(qū)別。從該角度可以認為,犯罪人格實際是犯罪行為人個人危險性的評判標準,而累積犯罪行為人,具有更高的個人危險性,犯罪人格突出,應當受到更為嚴厲的刑罰。
2.死刑與犯罪人格
我國是司法體系中仍保留死刑刑罰的國家之一,我國刑法中對于犯罪情節(jié)特別惡劣,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會判處死刑。部分死刑可以緩期兩年執(zhí)行。在死刑刑罰的量刑中也存在對犯罪行為人犯罪人格的判斷與界定。在犯罪行為人犯罪行為惡劣,滿足死刑判罰標準時,司法部門會對犯罪行為的犯罪人格進行綜合考量,判斷其后續(xù)社會危害以及改造可能性,對于無法改造社會后續(xù)危害巨大的人員會給予死刑處理,反之如行為人平時表象良好,遵紀守法,家庭責任感強,犯罪行為是情緒失控導致,繼續(xù)犯罪傾向小,后續(xù)社會危害可能性低,對此類人員死刑刑罰不再適用。死刑也適用于累積犯罪人員,對惡貫滿盈,犯罪次數多,手段殘忍社會危害巨大的行為人,也應不在姑息處以極刑。讓社會得到安定。我國保留死刑刑罰并非是為了保障刑法的處罰力度和威懾力,而是司法部門在社會和諧穩(wěn)定維護工作中的無奈。1990年哈爾濱檢察院處理了一起性質惡劣的殺人搶劫案件,因犯罪嫌疑人并無致死目的,最終判決了無期徒刑,犯罪嫌疑人趙某在獄中經過兩次減刑,與2010年6月出獄,同年9月,趙某再次因為入室殺人搶劫被捕,在檢察官問過他為什么要再次犯罪時,趙某回答,監(jiān)獄呆了20年與社會嚴重脫節(jié),不搶劫沒法生存。最終趙某被判以死刑。該案件說明了司法的無奈以及死刑保留的必要性。趙某具有典型犯罪人格,同時犯罪手段極其惡劣殘忍,20年的監(jiān)獄改造沒有洗滌他的心靈,讓他悔過,在出獄后的三個月再次殺人,對此類社會危害巨大的犯罪人員,適用死刑,也是對社會安定和諧的維護。
3.緩刑與犯罪人格
行為人在實施犯罪行為后,是否可以對其適用緩刑,應根絕犯罪行為的悔過表現以及繼續(xù)危害社會的可能性決定。犯罪人格也是人格的一種,具有其他人格的共同特點,如穩(wěn)定性、發(fā)展性等等。基于此特點可以對犯罪人格的未來發(fā)展進行判斷,預判其繼續(xù)犯罪的可能性以及改造難度大小。該評判標準雖不能作為是否可以判出緩刑的直接標準,但對犯罪人格的評價和參考可以提高緩刑適用的準確率。為緩刑的適用提供更加科學的評判依據。同時也要考慮犯罪行為人,在發(fā)生犯罪行為前的行為表現,分析犯罪行為是否是企業(yè)個人品格和意志不良的直接表現。如行為人是否是具有犯罪人格的人、是否是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是否具有心理障礙、是否有心理缺陷、是否人格不健康,為此要對罪犯進行心理測量。在我國,緩刑裁決的發(fā)展,1.要確定緩刑適用的人格調查制度,只有確立人格調查觀念,才可以提高判斷“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準確率,2.要采取現實的調查措施, 從而使人格調查具備普遍性與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鄧晗.試論犯罪人格的生成——基于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分析.法制與社會.2015(26).
[2]榮曉紅.略論機會犯罪人格與機會犯罪性——兼談機會犯罪刑事政策.人民檢察.2014(6).
[3]徐心磊、徐晚豐.試論青少年犯罪人格的生成——基于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思考維度.青年探索.2013(6).
[4]劉艷紅、梁云寶.犯罪行為與犯罪人格的關系:或聯說之提倡.法學評論.2010,28(6).
[5]賈廣飛.論刑事訴訟中的犯罪人格調查制度.青島大學.2010.
[6]丘麗麗.人身危險性理論與犯罪人格理論之比較.中國政法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