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公司財務狀況的惡化可能存在多種原因,如經(jīng)濟危機、競爭加劇、管理決策失誤等等。當財務困境持續(xù)存在時,利益相關方可能會因此遭受重大的財務損失,管理人員可能會損失部分或者全部績效薪酬,甚至遭受聲譽損失。因此,有理由相信,在這種情況下,管理人員有動機通過盈余管理增加收入,以掩蓋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的情況。上市和非上市公司都有可能陷入財務困境,因此,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公司財務困難的嚴重程度都為其盈余管理行為提供了誘因。
關于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的差異,Hope等人(2013)提出了“機會主義行為”假說,該假說認為:為達到市場和利益相關者的預期,且由于薪酬契約動機的存在,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有更高的動機去操縱收益。
當公司陷入財務困境時,為美化財務報告,管理者是否會選擇進行盈余管理以及以哪種方式進行盈余管理,會受到各種情況的影響。為提高公司財務報告的質(zhì)量,提高利益相關者對財務信息的利用效率,探究財務困境時期公司的盈余管理策略尤為重要。
對于債權(quán)人和投資者而言,企業(yè)財務困境是一個意味著他們可能將要遭受重大財務損失的危險信號;對于薪酬與績效掛鉤的管理層而言,企業(yè)財務困境可能導致其薪酬降低,也可能導致其聲譽下降,甚至失去工作。因此,陷入財務困境的公司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以增加公司盈余,掩蓋財務困境狀況。
盈余管理主要有兩種方法: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前者的產(chǎn)生是由于會計準則賦予了管理人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quán),管理人員可以對會計政策進行有選擇的使用,不同會計政策的選用會對財務數(shù)據(jù)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從而給管理層留有操縱盈余的空間。后者是指管理者通過構(gòu)造真實交易活動或控制企業(yè)相關活動的發(fā)生時間,以操控對外披露的會計盈余的盈余管理活動。這意味著這些交易可能并不一定反映最佳的經(jīng)濟決策,比如當管理者預計本期的經(jīng)營業(yè)績不盡人意或無法達到事先預計水平的時候,通常會有動機通過提供銷售折扣或放寬信用政策來吸引顧客大量購買,臨時性的增加企業(yè)銷售量,加速收入的確認時間,而不管與這些銷售有關的現(xiàn)金流量的一部分在將來是否會流入企業(yè)實體。
兩種盈余管理策略都各有利弊。應計盈余管理的操作相對簡單,但很容易被監(jiān)督機構(gòu)(如審計師)識別。相反,真實盈余管理很難被識別,因為它不一定涉及偏離會計準則。而財務狀況不佳的公司往往會受到監(jiān)督機構(gòu)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密切關注,從而使得應計盈余管理成為一種容易被識別的風險選擇,所以當陷入財務困境時,企業(yè)都偏向于采取真實盈余管理來操縱盈余。
“機會主義行為”假說認為,與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會進行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當存在薪酬契約時,管理者的部分薪酬和公司經(jīng)營業(yè)績或者股價掛鉤,對于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公司財務困境被揭露,可能會引起公眾等利益相關者的恐慌,導致不利的市場表現(xiàn)(如股價大幅下跌),管理者可能會因此失去高額的報酬,還會對其聲譽造成巨大損失,甚至失去工作。所以,當存在市場壓力或者預期無法達到財務目標的時候,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有足夠動機進行盈余操縱,向外部隱瞞真實業(yè)績,避免股價下跌。因此,與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操縱盈余的資本市場動機(包括增發(fā)與配股動機、避免ST與退市動機等)以及薪酬契約動機更為顯著。
財務困境的持續(xù)情況是利益相關者關注的問題,因為它們可能會造成重大的財務損失,也是管理人員十分關注的問題,因為他們可能遭受財務和聲譽損失。因此,當企業(yè)陷入財務困境時,企業(yè)可能會采取不尋常的增收行為,以試圖掩蓋或至少推遲披露公司實際績效的惡化情況。
本文認為,在財務狀況惡化的情況下,上市實體比非上市實體從事更廣泛的收益操縱行為。此外,公司在盈余管理策略之間進行選擇的時候,往往考慮此類策略的成本。而真實盈余管理可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因為從經(jīng)濟角度來看,其偏離了最佳經(jīng)濟決策,會對公司未來的業(yè)績、流動性和盈利能力產(chǎn)生負面影響。但是,當公司預計會受到利益相關者的更密切的關注時,例如財務狀況不斷惡化,他們會根據(jù)企業(yè)被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而不是其成本來選擇盈余管理策略。所以,即使真實盈余管理的成本較高,為避免盈余管理行為被識別,公司往往會選擇真實盈余管理來操縱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