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賞析
蘇軾于熙寧四年(1071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由京城外調(diào),六年之內(nèi),輾轉(zhuǎn)奔波,顛沛流離,政治上自然是受到壓抑、不得志,生活上也是衣食難安,無固定棲身之所,短短六年,幾處過中秋。熙寧十年(1077年)中秋,蘇軾時任徐州刺史,他見到了胞弟蘇轍,于是寫下了這首《中秋月》,記述了詩人與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fā)了聚后不久又不得不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波折。詩中,“清寒”指月光,“銀漢”指銀河,“玉盤”則指明月。蘇軾寫中秋月,巧妙地以“烘云”“托月”?!耙纭薄扒搴笨芍^煉字精妙,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
后兩句詩意思銜接自然,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對仗工整,假借巧妙。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chǎn)生悠悠不盡的情韻?!按松艘共婚L好”大有相聚難得,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也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聚難別易的。兄弟即將分離,令詩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意思,是抒“離擾”。同時,“何處看”不僅向?qū)Ψ桨l(fā)問,也是向自己發(fā)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
“此生此夜不長好”意即在人的一生中,中秋之夜不能都如此美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意思是明年我和你不知在哪里賞月。詩句流露出對愛弟的真摯感情,還寓意著不能掌握命運的嘆息。就是這淡淡的感傷,卻是千萬離人對月抒懷的真實寫照。
從這首《中秋月》詩后,我們感到了月之清輝,暮云悄悄隱去,清寒慢慢四溢,都是無聲無息,而銀漢無聲,一輪圓月孤零零在天宇漫步,更是了無聲息。我們仿佛看到了籠罩在兄弟二人心頭淡淡的愁云,詩人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自然地歸結(jié)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情景交融,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