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
【關鍵詞】心理護理;長期臥床;老年患者
中國的老齡化是未來可預見性的趨勢進展,而隨著老齡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在中國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不斷增高。心血管疾病、意外傷害、惡性腫瘤等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可能會導致患者長期臥床的結局或較長的長期臥床治療周期,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威脅生命質量與生命安全[1]。老年患者常因為長期臥床,生活基本無法自理,軀體和社會等原因,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在對此類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對促進患者治療信心,改善生命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對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采用心理護理程序,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具體研究如下:
1.1 基礎資料
本研究研究對象來自于2017年10月~2018年9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0例需要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按人院順序,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包括患者45例。本研究患者均大于60歲,均了解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觀察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最小63歲,最大84歲,平均年齡( 71.4±4.7)歲,臥床時間范圍0.5~7年,平均(2.1±1.3)年。對照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最小61歲,最大82歲,平均年齡( 72.3±4.5)歲,臥床時間范圍0.5~8年,平均(2.0±1.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等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的護理干預,包括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病情監(jiān)測,飲食、生活護理,遵醫(yī)囑為患者用藥。
1.2.2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在普通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程序,具體為:
護理人員首先關注環(huán)境給患者的影響,營造舒適宜人的病房環(huán)境,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清潔干燥,維持室內安靜。長期臥床的病人由于身體上、社會上等因素,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影響患者對治療的配合。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運用心理學方法,緩解不良情緒,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提高治療配合度。與患者家屬積極交流,共同營造良好氛圍,給予患者陪伴與關愛,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
使用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問卷采用百分制,得分≥90分為非常滿意,60- 90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數+滿意數)/總觀察例數×l00%?;颊叩男睦頎顟B(tài)通過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體現。
1.4 統(tǒng)計處理
本研究數據使用SPSS22.0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數資料數據使用率和樣本量的形式進行統(tǒng)計學描述,組間比較使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數據使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tǒng)計學描述,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檢驗水準為0.05,P< 0.05則認為組間比較有意義。
2.1 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45例患者中,對護理非常滿意者有16人,滿意有25人,不滿意有4人,護理的滿意度為91.1%;對照組45例患者中,對護理非常滿意者有12人,滿意有有26人,不滿意有7人,對護理的滿意度為84.4%。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91.1%)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84.4%),差異顯著(P<0.05)。
2.2 心理狀態(tài)比較
觀察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SAS評分為( 47.6±4.2)分,SDS評分為( 50.5±3.5);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后SAS評分為(50.7±4.1),SDS評分為( 53.2±3.6)。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對需要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來說,心理狀態(tài)是治療與護理工作關注的重點,在護理時,針對心理問題采取處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高治療的配合程度[2]。心理護理程序的應用,可以為患者創(chuàng)造舒適的康復環(huán)境,有助于疏導患者不良情緒狀態(tài),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其應用對于需要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具有重要且積極的意義。
[1]陳如梅,楊文東.社區(qū)內科疾病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及干預措施分析[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23,22(4):68-69
[2]董雪,李婷,趙琪珩.社區(qū)居家長期臥床老年患者主要照顧者對尿路感染認知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10):1577-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