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影響下,傳統教學理念受到了沖擊,在授課過程中,不再是以單純講授知識為主,而是以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為主。擁有抽象思維能力,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高中物理知識,同時也能整體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辨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分析,給出相應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教學;物理;抽象思維;培養(yǎng)
抽象思維能力是思維邏輯能力的核心,對一個事物進行抽象理解能夠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質,進而形成對該類事物的思維邏輯觀念。所以,將抽象思維能力通過教學過程傳輸給學生,能讓學生對教學課程熟悉的基礎上,進一步學會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開拓思維框架,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拓展自身的知識面。
一、 高中物理教學過程分析
(一) 單一重復講授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把物理知識機械式地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對物理基本概念的不理解。對于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而言,重復式的灌輸概念,只能使他們的疑問積壓,使他們厭倦物理學習,不能夠積極地投入到物理教學中,產生厭煩的學習情緒,降低了學習效果。
(二) 按部就班實驗
現階段許多教師為了完成當堂課的任務,在進行物理實驗教學時,為了提高教學速度,采用獨立實驗的方式:教師在實驗課堂講解,學生在課堂下做筆記。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忽視了實驗的內容和操作的具體過程,另外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固定,以至于不能夠明白實驗進行的真正原理。另外,單純地將課本中的物理實驗進行操作展示,只能使學生了解到片面的物理現象,并不能對這一系列的物理實驗進行操作總結,實驗過程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也是學生不能夠擁有抽象思維能力的關鍵。
二、 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 教材分段講解
為了使學生能夠了解物理現象的多樣性,擁有抽象思維的能力來看待物理問題,教師可以將復雜的物理概念拆分為幾種不同的情況進行講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解慣性的物理概念時,可以首先介紹人類對于力和運動關系的認知歷史過程,舉運動賽場上運動員跑到終點依舊往前行的生活現象,展開課程講述,著重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重要的實驗思想,最后引入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概念,從實驗的不同的情況得出實驗的結果:慣性是指物質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而此時需要注意的是物體發(fā)生慣性時,不受外力影響。
(二) 建立科學的抽象框架,強化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高中物理教學涉及物理實驗、單位關系、理論概念以及物理規(guī)律等要素,在這些要素的基礎上,讓學生建立一個科學的抽象框架,將有助于學生形成抽象思維。建立科學的抽象框架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第一,在學習物理知識前,教師要先讓學生形成“三步走”的學習習慣,即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為建立抽象思維框架奠定基礎。第二,創(chuàng)建一個科學的理論知識體系,從理論知識的內在聯系來看,科學的理論知識體系有助于掌握宏觀層面的知識聯系以及微觀層面的轉化關系。在理論知識運用上,學生可以輕松調動理論知識解決物理問題。做好上述兩步,讓學生建立科學的抽象框架對今后的物理理論學習有著巨大的益處。在教學完該章節(jié)內容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與能量守恒有關的知識與該章節(jié)知識進行總結概括,尋找它們的共同特性。建立科學的抽象框架,強化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
(三) 使用正確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得當,才能在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物理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理論知識歸納總結、問題探究以及理論知識推理等,從這幾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會有著巨大收益。教師在講授物理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對物理現象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物理現象的內在本質,然后再將類似的物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探尋其內在規(guī)律。
(四) 準確分析原因,靈活掌握物理規(guī)律
對于物理現象之間因果關系的掌握是學生形成抽象思維的重要過程,也是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引導方式。在分析一個物理現象時,首要的是找到該現象發(fā)生的原因,并對原因進行客觀分析,并與該現象造成的結果聯系在一起,才能準確把握物理現象的內在規(guī)律。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常常把物理問題的特殊性與因果關系結合在一起,進而使得因果關系更具科學性,讓學生分析物理現象的因果關系,有助于其靈活掌握物理規(guī)律,發(fā)現物理事物的內在本質,進而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這一章節(jié)時,學生要先理清“功”與“速度”的關系,比如速度越快,功越大。在這個現象中,功逐漸增大是“因”,速度逐漸加快是“果”,對于速度與功的因果關系分析,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并掌握其內在規(guī)律。在一個物理現象中,因果關系對應是準確分析事物原因的前提。
(五) 打破固態(tài)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由于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局限于課本知識,無法靈活運用課本理論知識,物理現象變化具有多樣性、復雜性,一成不變的固態(tài)思維方式會嚴重影響對物理現象的探究,受其影響,學生在物理理論知識學習中,很難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抽象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的理論切入點,用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以問題為點,延伸知識線。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其對物理現象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并說明原因。強烈的好奇心會驅使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激發(fā)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力,在物理理論學習中,保持一顆好奇心,以飽滿的熱情探尋物理規(guī)律,會逐漸提高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抽象性。
在高中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是一項教學重任,我們可以采用強化學生的抽象分析與概括總結能力、建立科學的抽象框架,強化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使用正確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準確分析原因,靈活掌握物理規(guī)律、打破固態(tài)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方法來實現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進而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葉成貴.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J].西部素質教育,2018(8).
[2]周朝敏.新課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抽象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
歐代春,重慶市,重慶市銅梁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