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中共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如習總書記所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這也是中學音樂課標明確要“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的根本原因所在。自然,體現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要凸顯和滲透核心價值觀并引領課堂教學,就必須充分借助音樂教育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通過尋找恰當的切入點和把握適當的滲透時機來進行。
1.突出“愛國”與“民族精神”主題。以“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等為關鍵詞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作為民族靈魂的民族精神,則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兩者結合,體現在中學音樂教育的課堂上,應充分且深入地發(fā)掘教材中的愛家鄉(xiāng)愛祖國資源,使學生在感受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啟發(fā)道德情感、激發(fā)民族精神。如教學《紅旗頌》時,對作品背后濃厚的時代氣息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就應進行重點表達。這對于幫助學生提升精神境界、增強民族自豪感極為必要。
2.突出“理想”與“時代”主題。人們對音樂的追求與所生活的時代密切相關,既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客觀反映,又會因個人努力追求而反作用于社會現實并推動社會進步。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抓住某些典型作品背后的“人”的因素,充分發(fā)掘體現在“人”——如詞曲作者——身上的某些性格特征,如精神表達等對學生進行時代理想教育。如教學《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時,即應突出表達體現在貝多芬身上的追求光明、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等人格魅力,以及對不向所生活的黑暗時代屈服的、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堅守等。
3.突出“美德”與“榮辱”主題。作為個體的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人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的堅守。這種堅守體現在音樂教學中,應融進諸如感恩、誠信、友愛、勞動、團結、生命、自然等教育內容,而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進行繼承和弘揚。如教學《手拉手》,對于蘊含其中的、已經超出體育范疇而擴大到“人類”這一層面的團結、友誼等精神,就應得到應有的傳承和頌揚,并借此引導學生作有關美德教育的強化和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幾乎每一個學生都喜歡唱歌,而教材中所選用的歌曲風格多樣、體裁廣泛、內容豐富,很受學生喜歡。因而,充分運用唱歌教學,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滲透教育,效果可期。如教學《鼓浪嶼之波》,引導學生充分感受第二段(8-17小節(jié))中,與前段形成鮮明對比的上升旋律,以及隨后樂句中非常緊湊的兩個“我渴望”,就非常有助于學生理解蘊含其中的兩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情緒;又如教學《西沙,我可愛的家鄉(xiāng)》,感受蘊含在第40-43小節(jié)中拖腔所表達出的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對于強化學生的“愛國”價值準則,就大有裨益。做好這一點,既與前述對教材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素的發(fā)掘有密切關系,也與教師的教學思想表達、教學方式采取等密切相關。如教學前例《鼓浪嶼之波》時,在教材研究中就應對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歌曲內容中的價值表達有深入認識,并時時不忘“音樂教育……首先是培養(yǎng)人”(蘇霍姆林斯基)的德育功能;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引領學生在反復聆聽中感受歌曲中思鄉(xiāng)情緒的表達方式,如第一段中對第一個樂句做出變化重復第二個樂句的作用,就應明確是在為第二段高潮部分的到來做鋪墊,而第二段中緊湊疊用兩個“我渴望”則是在表達迫切的心情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涵蓋了從國家層面的價值表達到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以及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內涵非常豐富,絕非教師可在一個課時教學內能全面涉及和滲透的。即便僅就其中某一個方面,亦非可能。所以,既然是“滲透”,教師在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與核心價值觀的結合點后,還要結合教學實際找到合適的觸發(fā)點才能達成應有的“滲透”效果。一是可在介紹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或作品鑒賞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如教學《紅旗頌》時,講解作者呂其明的人生經歷和創(chuàng)作過程,就會理解作者融進音符中的真實體驗和愛國深情。教學《重整山河待后生》時,體味蘊含在激憤、高亢、悲壯的旋律背后的民眾覺醒和抗日精神,就會理解我們中華民族大義凜然、不怕犧牲、保家衛(wèi)國的民族精神。二是在學習新知時滲透“誠信”“友善”等傳統(tǒng)美德或高尚情操教育。如教學《生命之歌》時,引導學生在體驗伴隨生命歷程的各類音樂,如《搖籃曲》《魚美人的婚禮》《地球之歌》《悲愴》中,感受蘊含其中的理解父母、善待親人,真誠友善、明辨是非,珍愛生命、愛護自然,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等,感觸就會深刻得多。三是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和諧”“敬業(yè)”等教育,如合唱教學中的集體協(xié)作等。
總之,教學實踐和經驗告訴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有效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渠道多樣,路徑豐富;同時也應綜合把握,正確處理好“主陣地”和“輔助渠道”的關系,以求在主輔結合中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