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fēng)帖》,草書,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書于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四月二十二日。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祝寬天借觀于從兄季平處,言于紹興初得之于北人南渡者。
姜堯章曾分別于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37年)、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獲觀題識,稱其高古,不乏風(fēng)致。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王允初刻石于臨安余杭縣(今杭州市余杭區(qū))。元延三年(公元1316年),縣令尹王昌遷石置縣廳壁間。帖文主要內(nèi)容是李世民為鞏固唐統(tǒng)治的座右銘,其書奔放不乏流麗,筆力遒勁不失宛轉(zhuǎn),才情天縱,有不可遏制的氣勢。明王世貞《州山人題跋》云:“文皇嘗作真、草書古帝王鑒語為二屏風(fēng)示群臣,今所存者草書耳。輕俊流便,宛然有右軍、永興風(fēng)度,惜天骨小乏,‘戈’法猶滯?!惫视腥艘蔀閭?。關(guān)于此帖最早著錄見于明代邢侗的《來禽館金石刻考略》,還有見于宋理宗時期臨安書商陳思的《寶刻叢編》,以及《宣和書譜》等。清阮元《兩浙金石志》錄其全文。明董其昌翻刻于《戲鴻堂帖》,僅摹刻其半,次序亦較紊亂。明代陳元瑞收集、吳之驥鐫刻的《玉煙堂帖》,亦刻一部分。但只有余杭刻本刻有全文。最舊明拓本,首石角完好。
《屏風(fēng)帖》拓片(局部1)唐.李世民
《屏風(fēng)帖》拓片(局部2)唐.李世民
此作以帝王之威儀攝墨運筆,大有吞吐山河之豪邁氣勢。而其言辭內(nèi)容,又是警示群臣的言辭。收放有度,起止有法,可謂豪情妙理兼?zhèn)涞淖髌贰?/p>
張旭《草書心經(jīng)》,單刻本,無款。今在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與《肚痛帖》《千字文》刻在一處,史上歷來對其書者有爭議。有謂唐張旭書,明王世貞說出自鄭萬鈞之手,有的甚至說是晉王羲之所書,但均無確切證據(jù)。如明王世貞謂:“三帖均為高閑之筆?!币蚪?jīng)后刻有唐張祜詩,故也有人認(rèn)為是張祜所書。對于此帖書者,雖眾說紛紜,但一般均傳為張旭所書。大體上,張旭草書瀟灑多變的體勢,使人們更加相信這件如錐畫沙的草書作品非張旭不能為。從張旭所書的《心經(jīng)》來看,他不但能寫氣勢磅礴的大草、狂草,還能寫小草書,而不減草字之妙。此帖運筆用圓頭逆入,筆鋒居于橫豎畫的正中,近于篆書用筆。參照《古詩四帖》等張旭墨跡,我們可以感知到其筆法的渾圓無礙,線條不管向何方運動,都能飽滿自如,氣息內(nèi)營。草書的點畫聯(lián)系極為緊密,所以草書創(chuàng)作絕不能抱有草草了事的態(tài)度。張旭的《郎官石記序》極盡楷法,而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在《草書心經(jīng)》中,我們可以看到宛轉(zhuǎn)通達(dá)的神采中所透出的精嚴(yán)點畫。
張旭為名門之后,自幼苦學(xué),承傳虞世南、陸柬之的書學(xué)。獨特的人生閱歷又使他彌散情志于酒,是“飲中八仙”之一。其作品中跌宕起伏的線條,就像他奇崛的個性,而精整的點畫就像他華貴的氣質(zhì),相反相成地呈現(xiàn)在作品中。
《草書心經(jīng)》拓片(局部)唐.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