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罐罐茶
中國人的民族特征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體現(xiàn)在飲茶上亦是如此,而山里老家的鄉(xiāng)村罐罐茶就更是如此了,泡飲起來總是顯得是那么的自然與樸實。不像日本茶道,飲上一口茶,還需具有那么嚴格的儀式,帶有那么濃厚的宗教色彩。
山里的人們總是好客的。即便是荒山野嶺,只要有人打門前路過,不論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只要相互一招呼,做主人的便都會熱情地挽留客人歇上一會,喝杯茶后再走。
鄉(xiāng)村里的人們飲茶,說不講究也還真不算講究,瓷杯瓦罐的,普普通通,粗糙黝黑,甚至,用的茶罐蓋不是一只斷柄的銅勺,就是一只破損的碗底,就論其茶具來,除了實用,是既不細膩,也不美觀,說講究也還真的講究不到那兒去;但倘若要說完全不講究那倒也是假,要想將一罐濃釅的罐罐茶香噴噴地泡出來,讓其芬芳撲鼻,這或多或少,還是有著它自己那么一點講究的。
或許是因為山里的寒氣太重,山里人家再窄的房屋也都會有寬大的火屋。尤其是大冬天,客人一進門,首先必迎進火屋,然后,再架起熊熊大火,用一把燒得黢黑的銅炊壺打來清澈的山泉,往火塘中央特制的鐵鉤上一掛,燒水泡茶的架勢一拉開,茶還未喝,客人的心里就先暖和了一大半。
在山里人家看來,要想泡出一罐好茶,就得先燒出一壺新鮮的滾開水。于是接下來,主人便開始不急不緩地一邊不停地給火塘添加薪柴,一邊與客人東家長、西家短漫無目的地拉著家常。待火塘里的紅火燒得那黢黑的炊壺開始在“吱吱呀呀”地唱歌,主人也就忙著開始做泡茶的準備了。先是倒盡早前茶罐里的殘茶,涮凈茶罐,然后是去找來家里上等的茶葉,連同洗凈的茶杯拿到臨火塘的小桌凳上一字擺開。待這一切做完,炊壺里的水也就“咕咚咕咚”地開始冒橫氣。炊壺里的水變成了滾開水了,主人也不急,只是拿著茶罐將罐底伸到火堆里,翻轉著手腕烤水氣。待手中的茶罐水氣散盡,嘣嘣作響,主人這才拿出上等的茶葉放入罐中,并再次將茶罐伸入火中不停地簸動,一邊不時湊到鼻前聞聞其香氣。大伙謂之“炕茶”。這“炕茶”的學問可大著呢!茶葉里的水氣不炕干,泡出來的茶不夠香;茶葉放在茶罐里炕過火了,泡出來的茶又會有一種難聞的焦糊味。是否剛剛正好,全靠主人憑多年的經(jīng)驗掌握。待茶葉炕好,主人便一手拿起一把碩大的火鉗,夾住還掛在鐵鉤上的炊壺提把,一手平端起茶罐,握著火鉗的手只稍稍用力一抬,“噗嗤”一聲,一線白亮的水柱就激入了罐中,頓時芳香四溢。
不過,這時的茶還不能夠喝,因為主人的第一次續(xù)水往往不會太多,只是發(fā)開茶葉而已,即便是喝,亦太釅太苦。待茶罐里的茶葉浸潤散開,主人續(xù)上第二遍水后,又拿起一只茶杯將新泡的茶從茶罐里酌出倒入反復沖過幾遍,然后才會酌入茶杯恭恭敬敬地敬給客人。
這樣的罐罐茶,喝一口下肚,頓覺止渴生津,消困解乏。遇上冬天,便覺全身暖和。若再碰上這家里有個上了年歲的老爺爺、老太太拉著你“講古講經(jīng)”什么的,更是笑聲不斷,樂趣無窮。
鄉(xiāng)村罐罐茶,雖是一種自然而樸實的大眾茶藝,倒也暗合了茶葉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所提出的“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的茶道精神。
薜荔涼粉“奶漿包”
炎炎夏日,酷暑難當。人們在莊稼地里一通忙活出來,渾身上下大汗淋漓,嘴里干得嗓子里直冒煙。男人一鉆出莊稼地,二話不說,肩扛鋤頭、手拿鐮刀就直往家里趕,進門就抱起桌上的大茶缸一通猛灌。茶缸已被灌得底朝天,可是嘴里還是覺得未解渴。后又打來一盆山泉水使勁地搓了把臉,心里才稍稍平息下來。女人一出地里倒是不著急,一步三搖晃地慢慢挪到樹蔭下,將鋤頭鐮刀往腳下一丟,索性一手摘下頭上的草帽“呼呼”地扇著風,一邊瞇著眼睛,是東瞧瞧、西看看,一會兒盯著巖巷,一會兒瞄著大樹,四下里張望起來。
女人是在尋找附近有哪條巖巷、哪棵大樹有攀附的“奶漿包”藤,好去尋幾個“奶漿包”果,拿回家里去打涼粉哩!涼粉,在過去山里鄉(xiāng)村缺少冰箱的時代,那可是一種既能消暑解涼、又風味十足,大人小孩都喜歡的鄉(xiāng)村純天然“冷飲”哦!
其實,那能用來打涼粉的“奶漿包”,學名叫薜荔,是一種常綠攀緣性灌木藤本植物,不是攀附在曠野大樹上,就是攀附在殘墻破壁上,或是石灰?guī)r石上。在我國華東、華南和西南、長江以南乃至廣東、海南各省都可尋得見。又名“木蓮”“涼粉果”“鬼饅頭”“涼粉子”“木饅頭”等。據(jù)說,在大別山區(qū)稱它為“齋粑”,皖南山區(qū)又叫它為“涼粉藤”,可在我老家鄂西山區(qū),大家卻都形象地稱它為“奶漿包”??赡苁且驗樗墓麑崳ひ黄屏ⅠR就有像奶水一樣的乳白色汁液不停流出來的緣故吧!以致鄉(xiāng)村的女人們在相互打趣時,常把哺乳期的女人乳房戲謔地稱之為“奶漿包”,來逗引小孩子發(fā)笑。
老家的“奶漿包”藤,大多攀附在高大的樟樹、烏桕樹或是高巖之上,不光能給人們提供大量的“奶漿包”果,還一年四季枝繁葉茂,郁郁青青,十分的養(yǎng)眼。山野里,因為有了“奶漿包”藤的裝點,那些老樹、老巖,于是就看上去就顯得十分地古樸、極富生機。讓人一見,就印象深刻!
老家的人們都只知道這“奶漿包”果,夏天可以用來打涼粉,讓一家老小來消暑解涼,卻并不知道,其實,這看似樸實的“奶漿包”薜荔,還是個十足的文藝范植物呢!從屈原的楚辭到魯迅的百草園,薜荔歷來就是中國古代文人經(jīng)常提及的植物。屈原在楚辭中曾多次寫到過薜荔:“攬木根以結茞兮,貫薜荔之落蕊?!保ā峨x騷》)?!稗道蟀刭廪ゾI,蓀橈兮蘭旌?!保ā断婢罚!柏柁道筚鉃槲ㄞ≠饧葟??!保ā断娣蛉恕罚??!叭粲腥速馍街?,被薜荔兮帶女羅?!保ā渡焦怼罚?。唐代,柳宗元有“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譚用之有“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等佳句。宋代張炎有《木蘭花慢·采芳洲薜荔》一詞。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中,也有賈政、賈寶玉父子關于薜荔藤蘿的對話。民國時期,魯迅先生在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也曾提到薜荔,只不過采用的是薜荔的別名木蓮而已。
由此可見,這薜荔不管老百姓把它叫做什么,歷來都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喜愛之物!當然,鄉(xiāng)村里的老百姓是不關心這些的,靠山吃山,見了薜荔藤,他們只關心那薜荔藤上的薜荔果“奶漿包”結的是多是少,成熟了沒有,到時好摘了回去,來給一家老小打涼粉。
用薜荔“奶漿包”來打涼粉,其實很簡單。薜荔“奶漿包”摘了回來,只需將那果實去皮搗碎,然后用布包起扎緊,放入盛著干凈冷開水的盆中浸泡一會,再用手去不停搓揉擠壓,直至將那布包里“奶漿包”黏糊的乳白色膠汁全部擠盡,最后除去布包,適量地加點石灰水——沒有石灰水,牙膏水也成,據(jù)說,加石灰水是為了去除“奶漿包”所隱含的淡淡澀味。待將盆里的水再放到陰涼冰冷的地方存放一會,盆里的膠質就自動凝結成如果凍一般晶瑩剔透、爽滑脆嫩的天然涼粉了。倘若,房屋附近有股清冽的山泉,連盆帶水將它放進冰涼的泉水中浸上一會;或是浮放到家中水缸中多浸沾點涼氣,盆里的膠汁不光凝結得快,而且還顯得無比的清涼。盛上一碗,加入白醋和白糖,酸酸甜甜的,喝起來是清香滑嫩,一股涼氣直抵肺腑,讓人里外倍覺清爽。遇上有講究的人家,再在涼粉里加上點炒熟的芝麻、花生碎和蜂蜜在里面,涼粉的爽滑、芝麻的醇香、花生的酥脆,再加上蜂蜜的甘甜,那滋味真是好得不得了!當然,這里所指的是鮮果。倘若那一天,采摘回來的薜荔“奶漿包”一次用不完,還可將其去皮,剖開晾干收藏起來。是什么時間想打涼粉了,用布一包便就可開打,干的鮮的全都一個樣!
薜荔涼粉不僅好吃,有資料顯示,它味酸性涼,還具有著一種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利尿的功效。在炎熱的夏天喝上一碗,既能解除暑熱煩躁,還能起到補益身體的作用。難怪,鄉(xiāng)村的那些女人們,夏天一到田間,就便在開始留意、四下里尋找那些憨萌的薜荔“奶漿包”呢!
鄉(xiāng)村土酒
鄉(xiāng)村是泥土的世界。泥土是農(nóng)家人一年四季賴于生存的根本。不知是源于內心里對于泥土的無限感激,還是追溯于身邊的那些東西最終都源起于泥土,吃的、穿的、用的、見的等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鄉(xiāng)村里大伙總是都愛以“土”相稱——土屋、土灶、土雞、土豬、土狗、土布、土菜,就連那青蛙也被稱著為“土蝌瑪”。自然,那喝兩口之后就漲力氣、土法上馬、作坊釀制的苞谷酒,理所當然也就被大伙稱之為“土酒”!
鄉(xiāng)村土酒,名字雖然叫得土,卻都是名副其實的純糧食酒哩!近些年,鄉(xiāng)村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像包谷之類的粗糧是早就淡出了人們的主食。拿它來喂豬,自家食用的土豬也就那么一兩頭,一年到頭也只消耗得了那么多;用來出售也就值那么幾個錢,還不如就直接用它來釀酒。反正,鄉(xiāng)村里的男人們大都喜好這一口,是根本就不用愁銷路。比起市場上賣的那些散酒來,用鄉(xiāng)親們的話說,這包谷土酒?。‘吘故怯H眼所見它用包谷釀成,讓大伙喝得更放心哩!
于是,鄉(xiāng)村里的那些有著傳統(tǒng)釀酒手藝的人們,在沉寂數(shù)年之后,就又在周圍鄉(xiāng)親一個勁地攛掇和鼓動下,重操舊業(yè),不聲不響地將那傳統(tǒng)的小酒坊,一下又重新給搗鼓了起來。
小酒坊搗鼓了起來,鄉(xiāng)親們自家地里產(chǎn)出的包谷,進了酒坊,出來就變成了酒和酒糟。不論是論賣還是論換,不光讓家里的男人得到了酒,酒糟仍就還可以用作豬飼料,一舉兩得的事情,多好!到了出酒的日子,有風自酒坊吹過,是連風都醉了,山野上下,一香便是一條街。酒坊啥時在放酒,人們根本就不用去打聽,鼻子一嗅就知道。勾引得那些喜好喝烈性“頭子酒”的人們,就象早就約定好了似的,聞到酒香,提起瓦罐酒壇,三三兩兩,急急地就出了門。
其實,要說釀酒,翻看有關資料,說是以那小籽高粱為最好、麥子谷物為次之,而那包谷則被列為是最次!為啥?包谷釀出的酒,性沖性烈,酒勁大著呢!一口下喉,猶如火燒,若缺少那點量,還真的是有些扛不住。沒想,這別人眼中包谷酒的最大劣勢,到了鄉(xiāng)村,卻正好和鄉(xiāng)村里的漢子一下搞對了路。鄉(xiāng)村里的男人們大多干的是些出汗多、費力氣的體力活。一天重活下來,渾身酸軟,到了晚上,幾杯濃烈的包谷酒下喉,便血脈噴張,通體舒坦。一覺睡過,第二天早起,照樣又精神飽滿。
因而,鄉(xiāng)村里的包谷土酒,就很得鄉(xiāng)村男人們的喜歡!只是,那些新放出來的包谷酒,喝起來,難免會帶有那么一絲絲的焦糊味。不過,對此,酒坊的老板自有辦法,鄉(xiāng)村的男人們也有辦法。有點焦糊味怕個啥?喝的慣就喝,喝不慣那就陳唄!于是,酒坊里的大酒缸是買了一個又一個,男人家里小酒壇也買了一個又一個。全都灌滿酒,寫上日期再密封,按著貯存時間的長短,一缸一缸地輪著賣,一壇一壇地輪著喝。說也怪,那性沖性烈的包谷酒,在歷經(jīng)瓦缸瓦壇這么一貯存后,不光當初的焦糊味沒有了,酒的沖烈勁也一下淡了許多,是越陳酒也香。
鄉(xiāng)村里的包谷土酒喝得多了,自然,男人們對于杯中包谷土酒的好與壞,慢慢地也就多了一些小說道。倘若哪一天,一幫男人們聚到了一起,杯里的酒酌了還未開喝,杯沿就已爬滿一圈顆粒般的小汗珠,于是,立馬就有人滿臉興奮地開始大叫“好酒!”以他們多年喝包谷土酒的經(jīng)驗,這包谷土酒,是越粘酒杯酒越好呢!
苞谷土酒土,然包谷土酒純;包谷土酒性沖,然包谷土酒夠勁!在喝習慣之后,還真是讓人一時有些改不了口味哩!近些年,也不知是從哪里傳來了一種包谷土酒的新喝法,那就是在包谷土酒中加上土蜂蜜,然后用鐵壺放到火中去溫。如此處理過的包谷土酒,那才真叫是一個好喝??!溫溫熱熱、香香甜甜的,入口一點刺激都沒有,好下喉的不得了。不知不覺就已喝得滿臉通紅,暈暈糊糊,啥時醉了都不知道。據(jù)說,凡第一次喝這種蜂蜜土酒的,沒有一個不被喝醉的!話雖說得有些夸張,可那溫熱的蜂蜜土酒,好喝得常常讓人不能夠自持,那絕對是真的!
鄉(xiāng)村游、農(nóng)家樂興盛之后,這吃鄉(xiāng)村土菜,喝鄉(xiāng)村土酒,已漸漸地成為了城里人所追求的一種時尚。鄉(xiāng)村土菜,鄉(xiāng)村土酒,其實,是一點都不“土”。其實,它環(huán)保著哩!
【作者簡介】魈鳴,本名潘明章,土家族,湖北宜都市人。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86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先后在國內外報刊公開發(fā)表作品百余萬字。散文集《那些溫暖的鄉(xiāng)野物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