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堅
1
林毓生先生說:我們的“人文”實在是處于極嚴重的危機之中;而這個危機是雙重的,它有內在的一面,也有外在的一面。內在的危機方面甚多,現(xiàn)在我想特別討論一點,也是比較主要的一點,那就是“權威的失落”?!叭宋膶W科”的工作必須根據(jù)權威才能進行,不能任憑自己進行,如果一切皆由自己從頭做起,那只得退回“周口店的時代”。這里所謂的權威是指真正具有權威性的或實質的權威(authoritative or substantive authority)而言,不是指強制的或形式的“權威”(authoritarian or formal authority)而言。我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譬如你現(xiàn)在對文學特別有興趣,你想做一個文學家,做一個小說家或詩人,或做一個研究文學的學者。那么,你如何開始呢?如何進行呢?首要之務就是:必須服從你所心悅誠服的權威,如果你不根據(jù)權威來進行,就根本沒有辦法起步。首先。你必須先服從語言的權威……以寫中國舊詩為例,你必須承認李白、杜甫寫得好,晚唐的李賀雖然有些問題,但也不失他的權威性。服從了某些權威,根據(jù)這些權威才易開始你的寫作。假如像美國一些年輕人那樣,連文法都不相信的話,那么起步都不能,當然做不了詩人了。
無德、唯物、焦慮,不安全感、乖戻、浮躁、油滑、調侃一切、玩世不恭、唯我獨尊、偽善……無不根源于權威的失落。權威者何?陳寅恪指出: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和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 者異曲同工,因此王國維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愈甚?!眲t其虛無日甚!
最近的口語之爭,鳥事也。
2
攝影家呂楠值得尊敬。雖然十年前我們有過一次爭論。我認為他的作品隱含著善意的暴力,尤其是西藏這一組。照相機本身即是暴力的產(chǎn)物;這種工具永遠離不開道德拷問。電影不同,電影承認它就是在做作,戲弄。越是意識到這一點,電影越有力量。費里尼就是例子。照片是一種肢解,如何肢解得像是一具原尸,取決于世界觀決定的距離。呂楠的鏡頭過于精確,世界在他鏡頭下,干凈得就像手術臺,他的視角相當西方化;但是誰又能逃脫這個視角呢,照相機起源于西方。無論如何,呂楠都是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
3
外外這樣的詩人,只能在詩里認識他。他是一個好人。所以在現(xiàn)實中你不必知道他是詩人,他也不在意。那種凌空一躍止于至善,脫手朝天空扔出一本詩集。
4
詩,如果可以說是什么的話,那么我說它是一種道成肉身的生活方式。荷爾德林所謂“詩意的棲居”就是詩成肉身。孟子所謂修辭立其誠,就是道成肉身。修辭而不誠,寫作是謂做作。詩領導生命。野獸不仁,仁者人也。寫作不是領導修辭,而是“近于仁”??鬃幼x詩于正月六章,惕焉如懼,曰:“彼不達之君子,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道廢,違上離俗則身危,時不興善,己獨由之,則曰非妖即妄也。故賢也既不遇天,恐不終其命焉,桀殺龍逢,紂殺比干,皆類是也。詩曰:‘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此言上下畏罪,無所自容也。”(《孔子世家》)
文明,以文照亮,文意味著對物(野)的超越。文教也是宗教,在世的宗教。但文教先于宗教。文身,是一切教的起源。郁郁乎文哉!孔子千載一嘆,至今猶響。
西方影響下的“拿來主義”式的寫作一直暗藏著這種修辭危機?!安贿_之君子”,久浸必受其害。就像今天的小區(qū),只有圖紙,材料和施工,沒有教堂。工具理性并不抽象,人們已經(jīng)深陷其中。
現(xiàn)代建筑的空虛就是只有實用,沒有畫棟雕梁的修辭。陸游說,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如果將來覺悟,大多數(shù)現(xiàn)代建筑被拆掉一點也不可惜。杜尚為小便池賦予觀念也一樣,棄之毫不足惜。它無法像王羲之、八大或者塞尚、莫蘭迪那樣養(yǎng)心。觀念會過時、陳舊、慘不忍睹。通過時尚、運動、解釋維系的價值一旦過時,杜尚們就無人問津了。但倫勃朗們將繼續(xù),因為倫勃朗們基于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世的文明習俗。藝術最終不是革命,雖然它有時候必須標新立異,但是無論是塞尚、梵高或者弗洛伊德的標新立異,都基于一個普遍的視覺經(jīng)驗。無論如何巧言令色地狡辯,小便池不能接受的,這是人性。杜尚的價值只在激發(fā)禪宗式的頓悟上面。這是一種小乘。
畫棟雕梁拆掉,文化就拆掉了、生活世界也就拆掉了。畫棟雕梁不是建筑而是棲居?,F(xiàn)代小區(qū)的危險是,人們不知所措,不知道在其中要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不必做人了,沒有鄰居,家家關著防盜門,根本不來往。
如何生活,一向是唐詩、宋詞、《紅樓夢》、父親的舊衣柜、外祖母的老廚房、水井、落日、窗外的柳樹、巷口老杜家的小鍋米線……告訴我們的。今天的小區(qū)的生活方式來自西方,人們得花很多時間去模仿、適應,因此終其一生也無法再生活了。建筑物只是第一輪的模仿,居民還得花更多的時間去模仿那些臥室、冰箱、客廳、抽水馬桶。但是這些小區(qū)傳統(tǒng)的社交方式,巴爾扎克、狄更斯或者布考斯基寫過的那種小酒吧、咖啡館、夜總會就永遠不會出現(xiàn)了。失去了茶館、文廟、集市的人們很孤獨,他們天一黑就守著電視機、電腦、手機。
要學習作為人的卡夫卡,而非作家卡夫卡。他是多么誠實!
那只烏鴉向卡夫卡學習死亡 白天在保險公司
晚上在布爾策納胡同 布拉格市最深的房間
終日掛著絲絨窗簾 有個面包在電爐上烤煳了
博士的父親是個有錢的胖子 挺著肚子站在
客廳
女朋友是個愛讀書的老姑娘 終身等著出嫁
的一天
那只烏鴉向卡夫卡學習死亡 它在德語里跳
來跳去
有著黑漆漆的烏鴉身段 萬里長城建造時
“有一些缺口從來就沒有堵上”
5
歷史是在幽微的、灰塵般的卡夫卡式的小人物的偉大抗爭中發(fā)生轉折的,而非廣場上。此事可記入當代史記。(于艷茹訴北京大學撤銷博士學位決定案終審)
6
關于死亡答楊黎之問:
人向死而生,生命其實就是如何去死。詩,宗教都是為如何死指路。印度教教徒瀕死都要去瓦拉納西,死在恒河邊,那是可以死的地方。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意思是生是對死的歸屬,生就是向死而生。生是對已死的回憶,追憶逝水年華,就是對死者、故物、時間的回憶。
寫作是一種對語言的回憶。人就是一種寫作,人們總是轉世般地在世,孔子說,溫故知新。人生其實不是創(chuàng)造,而是溫故知新。沒有故,我們如何知道新?
虛無主義認為一切從0開始,但是語言永遠不可能從0開始。所以徐冰的字只是一種做作,這種對語言的挑戰(zhàn)、褻瀆突出的是徐冰本人的才能。
文明巋然不動。
不學詩,無以言。生就是在語言中,直到無言。“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劉勰《文心雕龍》)
死于語言與死于恒河之岸是一樣的。
“斯文墜矣,后生安所復仰?”(蘇轍)蘇轍說不僅是蘇軾,文一旦崩潰,中國人就無所依托。就像維蘇威火山爆發(fā)。我們這一代作者的大焦慮,其實就是文的危機?!坝粲艉跷脑?!”(孔子)“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乃孔子、杜甫深信不疑者。這個時代,文對時間的亙古統(tǒng)治已經(jīng)動搖,我們這一代人的寫作將永遠不安。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遂去,不復與言?!?/p>
漁夫知道,這不是道理的問題,而是語言的問題。他與屈原的語言不是一條道。但是,他們都信任語言。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鼻p生,因為他知道文比生更長久。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7
中國民族曾經(jīng)是知道死于何處的民族,文就是一個偉大的歸宿?!按髩K假我以文章?!保ɡ畎祝┧烙谒刮?!
我記得在我童年時代,我外祖母就準備好了棺材,松木壽材,放在我姨媽家四合院的過道里,我們都知道那是用來給外祖母做棺材的,死亡只是一個古老的代代相傳的儀式。大地是生的故鄉(xiāng),也是死的故鄉(xiāng)。天地神人都在指引人向死而生。道法自然這種哲學是一種偉大的死亡之學。人一生不過是元貞利亨,如何重返大地的過程。不得好死,不能入土為安,是最可怕的。
生止于至善,才能入土為安。
四合院不是商品房,那是一個文宅(我創(chuàng)造的詞)。四合院是作品,畫棟雕梁、花鳥蟲魚,假山怪石、琴棋書畫,模仿著大地文章,這是可以死的地方。終其一生,一位勞動者死在自己的文宅里。不僅士大夫要建造文宅。商人、屠夫走卒也要建造文宅。文宅可以向死而生。
“大約我們的生死久已被人們隨意處置,認為無足重輕,所以自己也看得隨隨便便。”(魯迅)
我們時代是怕死的時代,人們不知道自己將死于何處,大多數(shù)人都將作為患者死于醫(yī)院。這是一種全新的,令人迷惘而畏懼的中斷,而不是死亡。死亡是時間的繼續(xù)。所以,“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边@個名,乃是人超越自己肉身在時間中的延續(xù)。
這是沒有死亡的時代,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死亡。人們總是談論他們不知道的事情,每一張餐桌都在討論健康知識。這個時代只能抓住過一天是一天的當下。物質主義的大敵就是死亡,所以技術一直在致力于研究開發(fā)那種不死、長生不老之物。我記得多年前在恒河岸上,看著那些印度教徒爬向落日,死亡真是美麗動人。大象也是這樣,山谷里有個死亡谷,大象老了,就自己爬向那里。古老中國黃金時代的詩人,死在自己的詩里。王陽明臨終的最后一句話是:吾心光明,亦復何言。
物不管死亡之事,它只管利潤。死于十字架下,死于恒河,死于詩,都是好死?,F(xiàn)代主義解放了物,卻終結了死亡。我們時代最大的危機其實是誰也無法死了。
8
“‘返回源頭當然不是說要回到往昔過田園般的生活,像某些浪漫主義詩學理解的那樣。它無非是說,就在今天的生活中‘取得、帶來、聚集那遮蔽于古老之中的東西,因為源頭本來持存于今天,只是它深藏于淺表已不為人們習常所見了。”張志揚(墨哲蘭)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保ā吨芤住は缔o上傳》)
張志揚是當代中國少數(shù)幾個真正有洞見的哲人之一。李澤厚也是。
子曰:修辭立其誠。這個話如果是維特根斯坦或者什么阿什伯里說的,他們就信了。這個俗不可耐的、小聰明的時代呵!修辭至上的結果是無德。修辭而不誠,宣傳而已。
海明威說:真正的神秘主義不應當與創(chuàng)作上的無能混淆起來,無能的人在不該神秘的地方弄出神秘來,其實他所需要的只是弄虛作假,為的是掩蓋知識的貧乏,或者掩蓋他沒有能力敘述清楚。神秘主義包含一種神秘的東西,或許許多多種神秘的東西;但無能并不是一種神秘……
用擅長指鹿為馬、隱喻的漢語寫清楚,很難。玩修辭很容易。因為漢語就是一種文身。文與身特別容易名不副實。所以圣人一再告誡,修辭立其誠,必也正名乎。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修辭不立誠,必將無德,寫作只是宣傳活動?;ㄑ郧烧Z的神秘后面必藏著小人。
無論任何事,人們都不喜歡確定。人們說:到時候再說。這意味著一種對確定性的恐懼。詩意的棲居,根基在此。到時候再說,意味著一首詩不是為單一意義鋪路的直線,意義在一首詩里,只是“到時候再說”的細節(jié)。詩在于場,在于氣。漢語詩天然就拒絕釋義。
國家教育里充斥著本質主義,在工廠你必須挺身向世界而出,勞動不是觀念,身體必須時刻在場。一方面你得遵守操作規(guī)則,一方面你也得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否則太危險了。我詩歌的身體性就來自我早年的這種工廠生活經(jīng)驗。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我不喜歡那種只是恍惚的詩,其中有象,象就是身體。
翻譯詩當然要讀,但是怎么讀?大部分我是作為更優(yōu)美的論文讀。它有兩點致命,語感消失了,漢字不見了。這意味著詩的身體沒有了,只剩下意思。
就語言的詩性來說,我以為漢字高于拼音文字。從英國拼音到法國拼音,都是字母。但是從英語到漢語,這首詩可以用毛筆書寫了,遑論其它。
在一部英國電影里,拉丁文教師閉著眼睛聽學生背誦《奧德賽》。讀《左傳》不能只是聽,你得看那些字,是哪一個字,老師常常要書空,于還是余。拉丁文沒有書空這個動作。聲音是一樣的,但是將姓氏的于寫成余比讀錯YI和YU更嚴重,這是一種冒犯。
9
物的語言、人的語言如何實現(xiàn)向神的語言的傳遞?本雅明認為必須靠翻譯?!罢Z言之間相互關聯(lián)就像語言與有各種各樣信息密度的媒介的關系一樣,建立了各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譯性。翻譯就是持續(xù)的轉換由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移位?!北狙琶鞣穸ǚg這種形式是為了傳達原文。翻譯意味著:原文已死。
10
“荷馬,不是憑技藝知識,而是憑靈感或神靈憑附;正如巫師們聽到憑附自己的那種神所特別享用的樂調,就覺得很親切,歌和舞也就自然隨之而來了?!保ò乩瓐D)
“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薄睹娦颉?/p>
情就是神,神一次次復活又隱匿,催發(fā)詩的沖動,詩(語言)是有無相生的場。
“興觀群怨,邇遠,多識”,在詩的黃金時代,多識在最后。現(xiàn)在,倒過來,多識成第一。詩之未世,修辭狂歡。詩的知識化,修辭化,都源于不誠,無德。不誠,只有做作。語辭空轉就像水泥墻上的熱鬧裝修。龐德在某處說,技巧考驗真誠。我想說,修辭是一種德行。
修辭,止于至善。
11
“凡是活著的時候不能應付生活的人,就需要用一只手阻擋住他對自己命運的絕望……同時他要用另只手記下他在廢墟中看到的東西,因為他能看到與別人看到的不一樣的東西和更多的東西;歸根結底,他在一生中都是死者,但卻是真正的幸存者?!保ǜダ蚀摹たǚ蚩ā度沼洝?,1921年)是啊,誰能生活?在這無所不在的廢墟中,只有語言,只有回憶。死者的寫作,說得好。
12
“垮掉的一代”是解放生命的生活方式,是一條在世地持續(xù)超越性的語言之路。詩就是巫語,不在于書本,而在于祭祀之場(倫敦圓頂教堂的朗誦會,伍德斯托克)召喚,勾引。詩可群。詩不僅是文字,也是足之舞之蹈之,金斯堡們試圖回到這個。他們受到印度教的影響,金斯堡多次前往印度。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詩歌與歐洲詩重修辭適于深室沉思、文質彬彬的詩歌節(jié)不同,歐洲詩歌缺乏身體性。中國當代詩在80年代后期最性感,如今日益縮回紙上去了。詩越來越不好玩,沒有生殖力,多識鳥獸蟲子之名爾爾。那些汗牛充棟的詩歌活動僅有利于名聲,對生命卻是浪費,無聊的自我戲劇化。
13
“盡管你是如此的不感恩,你從未感謝過你的身體。相反,你們的各種宗教一直都在教導你折磨它:身體是你的敵人,你需要從身體里、從它的執(zhí)著里解脫出來?!保▕W修)梅洛·龐蒂也說,挺身向世界而出。詩就是挺身向世界而出,通過語言超越語言。詩是一種行動,是反修辭的修辭,修辭立其誠。誠就是親近世界,群之,詩可群。一次次從文本重返水井。(柳永)
14
吾喪我,喪的不是身這個我,而是自我的觀念化。回到身我就是齊物。這個時代的詩離身體越來越遠,已經(jīng)觀念化了,身體也成了觀念。下半身寫作也是一種觀念。低級的反禁欲主義。不誠。
15
云南高原天然具有一種波西米亞氣質。在拉丁美洲和印度的旅行中,我常常想起故鄉(xiāng)云南。高山,河流,叢林,大象,紅土和土豆,遍布山岡的麻類植物,落日,獵槍,紡車,諸神,群巫,一如屈原詩中所寫。屈原是一位赤腳的大地詩人,這一點在中原早已被遺忘了。云南各民族部落里藏著無數(shù)杰出的歌手,他們吟游,像中世紀的騎士。我有幸與幾位朋友相識。但佤族歌手艾勇我不認識,他最近得病死了才聽到他的歌聲。歌手老虎說,他是鮑勃·馬利的中國傳人??上?,可惜!
16
“打破根據(jù)文學的內在性質把文學劃分為單獨的各個領域的教條,為藝術作品的誕生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取消對學術研究的學科劃分,意識到文學作品的目的就是完整地表達某一時代的宗教、形而上學、政治和經(jīng)濟的傾向。而這些內容是決不會被局限在某一個領域之內的?!保ū狙琶鳌兜聡瘎〉钠鹪础罚?/p>
他說的不就是文嗎?
性愛“比人生中任何其他目標都重要;它們值得人們如此一絲不茍、認真地展開追求。也就是說,這些情事所決定的不是別的,而是下一代人的構成……當我們退出舞臺以后,將要粉墨登場的角色——他們的存在和素質——就全由這些風流韻事所決定?!笔灞救A同樣的意思,《易經(jīng)》只是一句,生生之謂易。
就詩人余光中逝世答新京報《書評周刊》:我與光中先生見過三面。謙和的長者,他最好的詩不是大陸流傳的那些,我在臺灣看過他的另一些詩,非常好,大陸對他誤讀嚴重。他與他同時代的大陸詩人不同,有一種已經(jīng)失傳的彬彬有禮的風度,說話聲音很輕而有分量,尊重后輩詩人,不以名流自持。有一年,我們在湖北秭歸參加祭祀屈原的活動,五月的湖北,天氣正在發(fā)熱,太陽雖然藏在霧氣蒙蒙的天空后面,但還是熱。余光中孤零零地坐在一排椅子的邊上,白發(fā)蒼蒼。焦等了二十多分鐘,一群人被記者們簇擁著走進會場,領導來了。其中有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他忽然離開那一群,走到正坐著發(fā)呆的老詩人余光中面前,與他握了握手?!班l(xiāng)愁”今天成為一個意識形態(tài)術語,他功莫大焉。詩人一生寫了無數(shù),其實不過是為文明復活、擦亮幾個詞而已。屈原擦亮了“天”“終古之所居”,艾略特擦亮了“荒原”,普魯斯特擦亮了“時間”,曹雪芹擦亮了“夢”,李白擦亮了“明月”……斯人雖逝,文章繼續(xù)。鄉(xiāng)愁會越來越重,人們也會懷念這位提醒“鄉(xiāng)愁”的詩人。
17
去終古之所居。乃是人類的宿命。故居就是語言,重返故鄉(xiāng)的一次次語言斗爭導致了文明。
18
《挪動》,我近年的中篇散文合集。上一本是十年前出版的《相遇了幾分鐘》。漢語寫作的不朽道統(tǒng)是散文(我更喜歡隨筆這個及物的詞),不好的小說是西方文化影響下的產(chǎn)物,好的小說都有散文氣質,比如汪曾祺、沈從文。西人很少或不譯散文,散文深植漢語中,譯不過去。白話一百年后,能穿越時間,可傳者依然是散文。魯迅、周作人之重都在散文上。散文自古影響著漢文明?!墩撜Z》鼎立如《圣經(jīng)》?!妒ソ?jīng)》也是散文。如果文明復興,小說必日漸黯然。小說只是散文中的細節(jié),《紅樓夢》是個典范。二十世紀西方先鋒派的寫作趨勢其實是走向散文化。當代,散文、隨筆已經(jīng)被汪洋大海的花邊文學搞成了雕蟲小技?!蹲髠鳌纺酥仄?,具有歌德、普魯斯特、喬伊斯、托爾斯泰式的重量,影響到政治、國本、語速、材質、文明進程。
19
“面向世界”的深意其實是要尋求認可。認可有兩種。一種是孔子說的群,“詩可群”。群就是語言之場的共享、溝通、團結、接神、降神?!坝兴幗栽伭涝~”。
水井既是共享的廣度。也是深度。水井是一個哲學術語。
“走向世界”這種冠冕堂皇的“認可”很可疑,它恐怕暗中希求的是“象征性資本”(布迪厄語)的當下兌現(xiàn)。
責任編輯 張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