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
必修一第四單元單元提示中明確提出“學習新聞作品,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學習報告文學,要聯(lián)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在《別了,“不列顛尼亞”》《包身工》課后分別設置了與背景有關的“研討與練習”,可見背景之于新聞,之于本單元的重要性。
一、認識思維過程,提升思維品質(zhì)
《別了,“不列顛尼亞”》課后第一題: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在這方面堪稱典范,說說課文中兩方面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對于這個問題,學生閱讀思考后,依然無從下手。那么就需要幫助學生理清問題中第一句話“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這就是提示,是學生思考的第一步,即便是問題中強調(diào)“描述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學生也還不知道該怎么辦。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先在文中找到“現(xiàn)實場景”和“歷史回顧”,客觀地讓學生找到,一邊描述場景,一邊兼顧歷史:現(xiàn)實場景“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歷史回顧“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現(xiàn)實場景“7時45分,廣場上燈光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歷史回顧“156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這句話的后半句就是“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當學生看到這一橫向比較時,就可以答出“每到一個現(xiàn)實場景就聯(lián)想起與之有關的歷史背景,歷史背景總是與現(xiàn)實場景相對應”。就現(xiàn)實場景時間地點的轉(zhuǎn)移,縱向來看,學生也能答出“現(xiàn)實場景不斷發(fā)展,是一條線索,歷史背景有機融入其中”。學生再讀一讀,就能看到歷史背景與現(xiàn)實場景都就在同一句中、一段中。
就此題而言,正常的思維過程是“找出現(xiàn)實場景與歷史背景”,橫縱比對現(xiàn)實場景與歷史背景,然后再解答“兩方面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分析學生的思考,存在兩種問題,一種是沒有關注到“描述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一種是看到這一提示,也沒有明白此句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摒棄照著參考答案講課講題的陋習,真正關注到學生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到所有問題的設置都不只是向前想一步,這也正像做數(shù)學等理科題目,先要發(fā)現(xiàn)題中的已知條件,然后去文本中推導出其他條件,使之變?yōu)橐阎?,再去解決問題。當我們完成了這一課后題,還應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分析內(nèi)容再到處理關系的邏輯思考過程。這樣就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二、降低問題難度,建立思維過程
《包身工》課后第二題,“新聞作品除了敘述新聞事實,還會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課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即便是像第一問這樣在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問題,學生也不能全部找到,甚至對于某些學生來說,完全找不到。那我我們就有必要先設置一個問題來啟動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這個問題是“什么樣的人叫‘包身工?”學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到原句“她們的身體,已經(jīng)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包給了叫做‘帶工的老板。”學生也就意識到對于包身工制度的解讀,就是一處背景材料。以此為敲門磚,其他背景材料的尋找也就變得比較容易,可以說這是教師以新問題設置和學生的解決,做了一次尋找背景材料的示范。
沒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是無效的。教材中的這些問題都是專家精心設計,極具思考價值的。教師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透過問題掌握思維方法,把握思維過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中談到“語文課程是否能夠使學生形成內(nèi)在的品質(zhì)和能力,關鍵在于是否能引發(fā)學生自己去‘想”,“學生腦子里堆砌著別人的想法以及與己無關的話語,最后只能是暫時的記憶和長期的遺忘”。如何引導學生去“想”,我以為一個方法就是降低問題的難度,讓學生由解決簡單問題去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范例或方法,從而將學生的頭腦激活,使其從凌亂的思緒中整合出清晰的思路,找到文本中對應的內(nèi)容,通過思維加工產(chǎn)生言語成品,這就是對學生內(nèi)在思維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升的過程。
三、敢于質(zhì)疑問難,發(fā)展思維品質(zhì)
課程目標第6條指出:“提升思維品質(zhì)。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經(jīng)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痹诒匦抟坏谌龁卧c批注中,已經(jīng)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單元中,又要求學生就新聞和報告文學的背景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提出《包身工》中“為什么對這種特殊的廉價‘機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來”的問題。學生互助解決,這個問題在此段背景中完全可以解答。教師就幫助質(zhì)疑的學生反思自己的閱讀實踐活動,就只是看到文字本身,而沒有分析背景與“需要”的關系。要引導學生對于如何解決問題,除了尋找文中的相關語句之外,更要建立起內(nèi)容、意思群之間的關系。這種反思習慣的養(yǎng)成與思維品質(zhì)的發(fā)展與提升是同步的。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課堂上,教師應該著力培養(yǎng)學生思考什么、怎樣思考,而不是回答問題本身。要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真正提高自身的思維品質(zhì)。
★作者通聯(lián):石家莊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