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韓立欣,杭榮華
(皖南醫(yī)學院 心理學教研室,安徽 蕪湖 241002)
我國心理咨詢的現(xiàn)狀是國民心理健康的需求大幅增加,但咨詢師的水平參差不齊[1]。過去的研究[2]表明在咨詢師的培養(yǎng)模式上存在著“對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重視不足”的現(xiàn)象,而自我覺察、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是咨詢師鑒別勝任特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3],在培養(yǎng)咨詢師的自我覺察和人際交往能力方面仍有不足。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的主要就業(yè)方向就是從事心理咨詢,他們是未來心理咨詢師的中堅力量。
自我覺察是指個體對于自身狀態(tài)的一種認識,既包括外部軀體條件也包括對于內(nèi)部心理狀態(tài)的認識;包涵意識和潛意識兩個層面。人際交往作為人際關(guān)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咨訪關(guān)系這種特殊的人際關(guān)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咨訪關(guān)系不僅影響治療同盟的建立,同時也是評價咨詢效果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對于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自信程度。已有的研究表明[4]自我效能感與咨詢師的職業(yè)壓力體驗水平呈負相關(guān),即自我效能感越高,壓力體驗水平越低,職業(yè)倦怠感越低。巴林特小組,是國際上著名的全科醫(yī)生培養(yǎng)方案,即一組醫(yī)生與小組長通過定期開會討論的方式,探討他們遇到的醫(yī)患關(guān)系問題[5]。目前國內(nèi)已有研究將巴林特小組用于心理咨詢師勝任特質(zhì)的培養(yǎng)[6]。
本研究通過使用巴林特小組技術(shù)對心理學專業(yè)的研究生進行了咨詢勝任特質(zhì)的訓練,旨在探討巴林特小組對于心理學研究生自我覺察、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的干預效果?,F(xiàn)介紹如下。
1.1 對象 采用自愿報名的方式,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33名在讀的心理學研究生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組間、組內(nèi)男女比例大致相同。其中研究組13名( 男6名,女7名),對照組20名(男9名,女11名)。
1.2 干預方法 主要采用團體心理輔導(巴林特小組技術(shù)),對研究組同學進行為期9周的巴林特小組的干預,同時將其他20名心理學研究生作為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
1.2.1 巴林特小組的原則 在小組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就是給予每位成員心理支持,鼓勵成員們開放自己、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個人感受[7]。1次巴林特小組活動持續(xù)90 min左右,巴林特小組是一個封閉性團體,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整個巴林特小組活動的安全性和保密性[8]。
1.2.2 巴林特小組的流程 ①報告案例:一位成員報告案例,大約5~10 min,其他成員認真傾聽不可中途打斷。②細節(jié)提問:其他成員可以對案例中任何的細節(jié)進行提問,整個過程持續(xù)20~30 min。③討論案例:其他成員開始討論案例,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④陳述報告:匯報人做案例的陳述總結(jié),發(fā)表討論后自己的想法、反饋及收獲。⑤歸納總結(jié):小組組長作總結(jié)和歸納。
1.3 測評 在巴林特小組開始前1周和結(jié)束后1周采用自我覺察量表、人際交往能力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進行測量并分析。
1.3.1 自我覺察量表 由蔣燦于2007年修訂,共有23題,分為公我覺察、私我覺察和社會焦慮3個維度,旨在探討個體在自我覺察活動這一維度上的指向性[9],量表采用5點計分,公我覺察與私我覺察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公我和私我方面的覺察性越高,社會焦慮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社會焦慮程度越高[10]。該量表信效度較好,符合本研究的要求[11]。
1.3.2 人際交往能力量表 由美國心理學專家編制,本量表共有40題,分為主動交往、適當拒絕、自我表露、沖突管理和情感支持5個維度[12],采用1~5級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人際交往能力越強。
1.3.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 Schwarzer 等編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該量表共10個題目,采用 4 點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越高[1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組內(nèi)的干預前后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間的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以α=0.05作為檢驗水準。
2.1 兩組自我覺察方面的比較 干預前研究組與對照組在自我覺察總分及各因子分上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研究組與對照組在自我覺察的總分及公我覺察的因子分上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前后在自我覺察總分上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自我覺察的總分及各因子分上的前后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2.2 兩組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的比較 干預前研究組與對照組在人際交往能力的總分及各因子分上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研究組與對照組在自我表露及情感支持因子分上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前后在人際交往能力總分及沖突管理因子分上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人際交往能力總分及各因子分(除自我表露外)的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3 兩組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比較 干預前研究組與對照組在自我效能感總分上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前后研究組與對照組在自我效能感總分上的差值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前后在自我效能感總分上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在自我效能感總分上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自我覺察、人際交往能力及自我效能感的比較
指標組別干預前干預后d±sd配對tP自我覺察研究組(n=13)71.07±13.376.46±6.465.38±8.112.3940.034對照組(n=20)71.00±10.0570.60±7.860.40±4.280.4180.681 公我覺察研究組(n=13)22.08±5.5024.00±3.111.92±3.332.0830.059對照組(n=20)22.25±4.6321.45±4.070.80±2.461.4530.163 私我覺察研究組(n=13)32.23±5.2034.30±4.592.08±4.441.6730.120對照組(n=20)32.35±4.1532.50±2.690.15±2.640.2540.802 社會焦慮研究組(n=13)16.76±4.6818.16±4.041.38±2.472.0230.066對照組(n=20)16.40±5.0816.65±3.830.25±3.310.3380.739人際交往能力研究組(n=13)127.38±19.40137.31±22.059.93±16.082.2240.046對照組(n=20)129.60±15.41126.95±14.652.65±18.640.6360.532 主動交往研究組(n=13)25.77±4.1127.46±4.991.69±3.401.7940.098對照組(n=20)25.35±5.0525.85±4.110.50±5.340.6360.532 適當拒絕研究組(n=13)23.62±3.1224.70±4.331.08±3.970.9790.347對照組(n=20)24.30±4.5425.30±5.021.00±4.970.4190.680 自我表露研究組(n=13)24.23±4.4026.46±5.332.23±4.711.7070.113對照組(n=20)23.35±4.6921.50±3.681.85±3.822.1690.043 沖突管理研究組(n=13)25.69±4.9128.23±4.442.54±4.142.2130.047對照組(n=20)26.30±4.6225.65±3.790.65±5.210.5580.584 情感支持研究組(n=13)28.07±4.6830.46±4.482.39±4.371.9680.073對照組(n=20)30.30±4.1228.65±4.801.65±5.521.3370.197自我效能感研究組(n=13)27.38±3.8829.62±3.332.23±2.553.1490.008對照組(n=20)27.20±2.5728.40±3.501.20±2.711.9830.062
近年來,巴林特小組在國內(nèi)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應用。在醫(yī)學領域,北京、武漢、上海等地已經(jīng)陸續(xù)開展巴林特小組活動來改善醫(yī)生的職業(yè)倦怠感,增強醫(yī)生的醫(yī)患溝通技能;在教育領域,不少研究相繼證實了巴林特小組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的作用[14],而本研究旨在探討巴林特小組對于提高心理學研究生咨詢勝任特質(zhì)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巴林特小組對于提升心理學研究生自我覺察、人際交往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自我覺察方面,在有經(jīng)驗的心理咨詢師的帶領下,小組成員積極地分析、討論每一個案例的細節(jié),提出自己對案例的感受和理解。既能在一段咨訪關(guān)系中更好地觀察、審視自己的反移情,也能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來訪者對自己的移情,學會適時、真誠和有限地自我暴露,懂得咨詢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耐心等待和無條件尊重才能迎來來訪者真正的改變[15]。
在人際交往能力方面,巴林特小組強調(diào)的是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真誠的、毫無保留的交流去分享此時此刻的感受,同時無條件地去幫助他人共同成長。一方面咨詢師學會了如何與來訪者溝通交流;另一方面也學會了在咨詢中適當?shù)木芙^,努力做到“不帶誘惑的深情和不帶敵意的拒絕”。
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在巴林特小組的活動過程中,一方面對于缺乏自信的組員我們采取了特殊的鼓勵方法比如發(fā)言后的鼓掌和及時的肯定強化;另一方面對于所有的組員我們都保持著無條件的積極關(guān)注和不批評不指責的中立態(tài)度,用心去創(chuàng)造一個溫暖、真誠、開放的環(huán)境。
對照組前后在自我覺察、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方面都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這可能說明這三方面的能力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發(fā)提升,因而我們對心理學研究生開展咨詢勝任能力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表明巴林特小組對提升心理學研究生自我覺察能力有顯著的效果。在小組活動中,一方面組員通過分析和討論去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在討論中學會理解他人的情緒體驗從而增強自己的公我覺察;另一方面討論過程有助于個人更好地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反移情,提升自己私我覺察的能力。但是,干預后研究組和對照組在人際交往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差異并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說明一方面心理學研究生在這兩方面的能力、特質(zhì)本身差異不大;另一方面,這兩方面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長時間的培養(yǎng)和訓練。
綜上所述,巴林特小組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學研究生的自我覺察、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巴林特小組作為一種提高心理學研究生咨詢能力和信心的途徑是切實可行的,但其遠期效果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