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林 袁水鑫 張雨晴
“標示名詞”(signalling nouns)是用于傳遞和表征命題信息的抽象名詞,如the fact that the two matter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句中的fact。英語中標示名詞有很多,如opinion,process 等。標示名詞大量存在于書面體裁中,引起眾多語言學家的關注。不同學者使用不同術語對其命名。施密德(Schmid,2000)曾用“外殼”(shell)比喻其呈遞信息的特性,弗朗西斯(Francis,1986)用“回指名詞”對其命名,弗勞爾迪(Flowerdew,2003)用“指示名詞”對其命名。本文中的標示名詞(signalling nouns)是指語篇中再次提及或預先提示的信息,在上下文中具有標注性的名詞。
國外學者對英語標示名詞的研究起步較早。哈利迪和哈森(Halliday&Hasan,1976)首次談到這類名詞在學術語篇中的前指功能。弗勞爾迪(Flowerdew,2003)發(fā)現熟悉標示名詞的搭配模式及其在語篇中的銜接功能有助于提升語篇質量和讀者的理解能力。查爾斯(Charles,2003)關注標示名詞在學術文章中的評價態(tài)勢建構功能。在我國,黑玉琴和黑玉芬(2011)證實了在同一語域中使用不同抽象名詞能反映作者不同評價態(tài)勢的建構。李平和曹雁(2012)發(fā)現,帶有向心型抽象名詞的短語結構在英文標題中占據主導地位。婁寶翠(2013)探討了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中“This/These+標示名詞”的使用特點。關于標示名詞在二語習得中的研究,國內研究還很欠缺。周惠和劉永兵(2015)對中國英語學習者學術寫作中標示名詞的功能與立場進行了研究;修月(2017)對比研究了中外大學生議論文中的標示名詞。然而,目前對我國大學生和英語本族語者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的較少。本文對此進行嘗試,以期為高校英語寫作教學提供啟示。
本研究以施密德(2000)的標示名詞詞匯—語法構式為基礎,將具有銜接功能的抽象名詞歸類為標示名詞,并對其分類框架進行修正。施密德將標示名詞分為6 類,分別是情態(tài)類、事件類、事實類、語言類、認知類和情境類。弗勞爾迪(2015)也曾將標示名詞分為6 類,分別是行為類、情景類、事實類、觀點類、言語類和情態(tài)類。
本文根據以上分類,把標示名詞分為事物類、過程類、觀點類、評價類、方式類、關系類、情景類和判斷類8 類。其中,事物類表示事件的內容,如report/question;過程類表明事件發(fā)生的過程,如change/time;觀點類說明觀點、態(tài)度,如belief/guess;評價類表示贊賞或批評,如value/ability;方式類表明事件發(fā)生的方式,如method/way;關系類說明事物的因果、相關或相異,如reason/result;情景類表示事件發(fā)生的情景,如area/condition;判斷類表明事件發(fā)展的可能性或趨勢,如possibility/chance。
本研究的語料來自兩個自建英語語料庫。以某師范大學四個年級的英語專業(yè)和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議論文語料為觀察語料庫,涉及2014 級、2015 級、2016 級和2017 級本科生160 篇英語議論文,共計約63,264 個單詞。另建英語本族語語料庫作為參照語料庫,涉及20 篇國際英語語言學期刊論文,共計約137,956 個單詞。
全部語料在WORD 文檔中進行標示名詞的人工識別,并計算出各類的數量和頻率。將我國大學生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情況與英語本族語者進行對比并分析。由于標示名詞具有抽象性和籠統(tǒng)性等特點,需要借助語境進行識別。標示名詞的語義潛勢主要通過典型的語法形式來表征,其前常有this/these 的限定成分(Charles 2003);其后常有評價性that 從句或to 結構,即N-that,N-be-that,N-wh,N-be-wh,N-to 和N-be-to 構式(Schmid 2000)。
根據某師范大學2014 級、2015 級、2016 級和2017 級四個年級本科生的英語議論文語料和英語本族語者語料中不同類別標示名詞的使用頻率,對比結果如下表所示。
我國大學生和英語本族語者標示名詞使用頻率對比結果表
從上表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生和英語本族語者對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都具有多樣性,但使用頻率存在明顯差異。進一步分析發(fā)現:我國大學生對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意識存在缺失,在詞匯的語義選擇上缺乏多樣性,而且使用存在一定偏誤。
上表數據顯示,各類標示名詞在兩個語料庫中都大量出現。然而,從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頻率看,我國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事物類,最低的是觀點類;而英語本族語者使用頻率最高的是關系類,最低的是評價類。我國大學生和英語本族語者在情境類和判斷類兩類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頻率差別不大,但在其他類的使用頻率上有明顯差別。一方面,本族語者在過程類、觀點類、方式類、關系類的使用頻率都明顯高于我國大學生。其中,過程類高2.4%,觀點類高2.6%,方式類高2.9%,關系類高2.2%。另一方面,我國大學生在事物類和評價類的使用頻率均高于英語本族語者,分別超過本族語者使用頻率4.2%和5.3%。
對比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對情境類和判斷類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基本達到了本族語者水平;對過程類、觀點類、方式類和關系類使用不足;對事物類和評價類則使用過度。
進一步分析語料發(fā)現,我國大學生和本族語者對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情況基本相似,即他們都常將此類名詞作為一種銜接手段來使用,而且使用形式常依靠特定的語法結構。
然而,我國大學生對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意識存在缺失。從運用標示名詞時伴隨的語法結構來看,我國大學生對觀點類和方式類中的“介詞+冠詞+標示名詞+從句”語法結構的依賴程度比本族語者要高。例如,在“To some extent,globalization is a double-edged sword.”和“In my opinion,globalization helps to speed up the advancement of our society.”兩個句子中分別出現的extent 和opinion 就是很好的例證。此外,在對英語情景類標示名詞的使用中,我國大學生對于“標示名詞+系動詞+從句”語法結構的依賴程度也比本族語者要高。例如,“We were in a disastrous situation that defies description.”中的situation 的使用。
對照本族語語料還發(fā)現,我國大學生對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存在一定偏誤,準確性有待提高。偏誤主要表現在觀點類和情境類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上。以下幾方面的偏誤最為突出:一是對標示名詞語法結構的選擇欠準確。例如,“It is no doubt that...”應改為“There is no doubt that...”。二是標示名詞的選用和其指代內容出現搭配錯誤。例如,“From my opinion,it was a bad situation that they cannot carry off well.”正確搭配應是in my opinion。三是標示名詞的重復出現導致其前指代或后指代內容不夠清晰。例如,“The economic situation has changed considerably.To deal with such a situation,sterner measures than these are called for.”總之,我國大學生對英語標示名詞使用的準確性存在許多不足。對英語標示名詞使用的偏誤影響英語寫作的質量,因此,我國大學生對英語標示名詞使用的意識與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
通過將某師范大學本科生英語議論文標示名詞的使用情況與本族語者語料相比,得出以下結論:我國大學生和英語本族語者對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都具有多樣性,但使用頻率具有明顯差異;我國大學生對英語標示名詞的使用意識存在缺失,準確性較差,而且在詞匯語義選擇上缺乏多樣性,偏誤主要表現在觀點類和情境類標示名詞使用上。
本研究對我國高校英語寫作教學具有重要啟示。我國大學英語教師應意識到,大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英語標示名詞存在不足,要努力提升其英語議論文寫作水平。首先,在大學生英語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訓練學生的目的語語言功底,使他們在英語思維的基礎上準確、地道地使用英語標示名詞。其次,教師還應向學生系統(tǒng)講解英語標示名詞的相關知識,進而提高他們的英語標示名詞使用意識。教師應盡可能嘗試運用不同的標示名詞來表達相同的概念,從而拓展學生的語言輸入。詞匯的使用必須基于學生對語篇的理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各類標示名詞之間的相關性,以便更好地應用到寫作中。最后,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精讀和泛讀,增強對語篇的敏感性,為英語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