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衣食住行,是人們日常生活須臾不可缺的部分。而“食”文化更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并日益成為對美的生活、美的人生的追求目標。美食之美,美在生活,美在追求,美在滿足。中華民族的食物,可謂琳瑯滿目,中華民族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今天與大家一起從“點心”說起,談一談食物的生活之美。
點心,自唐代以后就有這樣的說法,“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已有此語?!笨梢娒癖姷娜粘I钪?,已習慣在早晨之際,食用各式各樣的點心,來增添生活情趣。南宋之際,“點心”一詞的內涵卻開始變得豐富起來。據(jù)說當時有一位抗金女英雄名叫梁紅玉,令下屬制作美味的糕點來犒勞士兵,以表自己的“點點心意”,于是“點心”一詞,開始在指代食物的基礎上,還意味著“心意”。
我國古代的點心,又稱小食或零食,常在正餐之外食用,一般是指干果、堅果、蜜餞、糕點、飲品等。各式各樣的點心有棗泥山藥糕、麻花、酥餅、月餅、驢打滾、豆汁、冰糖葫蘆等,不僅制作精美,還蘊含著不同的故事,常常被詩人、作家寫進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傳承“點心”文化的同時,更加真切地表達了自身的審美追求與生活趣味。
蘇東坡曾以“月餅”為題作詩一首:“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將小餅喻作月,以嚼月的口感品味其內餡兒酥與飴,滋味如同天上的月亮一般美好,使月餅從簡單的食物升華至精神寄托,似月以寄相思,東坡也因此被稱為“月餅之父”,每當皎月當空時,常使人想到東坡公“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經(jīng)典詩句。月圓之際,吃月餅這一點心也開始成為一種習俗、民俗文化而流傳至今。
曹雪芹更是在《紅樓夢》中描述了一個與點心有關的情節(jié):秦可卿身體不適,賈母便派人送給她棗泥山藥糕。秦可卿對前去探望的王熙鳳說:“昨日老太太賞的那棗泥餡的山藥糕,我倒吃了兩塊,倒像克化得動似的?!兵P姐兒答道:“明日再給你送來?!笨磥?,點心這一小食,不僅具有增添氣力的作用,還有營養(yǎng)滋補的功效。
俗語說:“美食不如美器。”中國古代的文人好點心,遂將其美化、雅化,除了書中的情節(jié),詩中的描寫,還配搭以盛食的器皿、盤、碟、盒等,都極其精美,成為文玩古董,而點心則因此多了一份典雅氣息,以美味的食材、口感、裝飾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平日之所需,生活之點綴”,演變?yōu)橹袊嬍澄幕械囊徊糠帧?/p>
點心點心,點點心意,點綴著你我的生活。點心這一美食,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深受喜愛,不僅僅在于它的視覺之美、味覺之美、嗅覺之美,更與人們一種“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的被寵溺的心理滿足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