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文娟 ,趙晶 ,韓麗
(1.日照市中心醫(yī)院母嬰保健中心,山東日照 276800;2.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區(qū)臥龍山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山東日照276800)
DVT就是深靜脈血液非正常凝結致靜脈回流障礙的病癥,是婦產科較為常見的嚴重性并發(fā)癥。調查顯示,近年來臨床產后DVT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因該病可能導致患者患肢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而致殘,尤其是并發(fā)肺栓塞,將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基于此,必須重視和加強產后DVT的防治[1]。隨著產科分娩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改良截石體位在自然分娩中逐步應用開來,日益受到臨床重視。該文主要對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該院接收的190例自然分娩產婦采取不同分娩體位進行研究,剖析改良截石體位在預防DVT中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將該院產科接收的190例自然分娩產婦納入觀察中,所有產婦經過相關檢查得到確診,均為單胎宮內妊娠。納入標準:(1)均為足月分娩;(2)采取自然分娩;(3)意識清醒,可正常表達;(4)分娩前無 DVT;(5)所有患者對該次研究均知情并同意。排除肝腎功能不全、凝血機制障礙、妊娠合并癥、陰道畸形及剖宮產、精神異常等產婦。應用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每組95例。其中,對照組:年齡范圍介于24~36歲,平均年齡為(27.4±2.3)歲;孕周 38~40 周,平均孕周為(39.4±1.6)周;初產婦70例,經產婦25例。研究組:年齡范圍介于 26~34 歲,平均年齡為(27.6±2.5)歲;孕周 38~41周,平均孕周為(39.7±1.7)周;初產婦63例,經產婦32例。在基本信息、孕周、產次等方面,兩組產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且該次研究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下完成。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截石體位,即在產婦宮口完全打開,進到第二產程時,指導并協(xié)助產婦半坐臥在產床上,也就是把雙腿放在支腿架上,用托腿板將產婦大腿托起,將托腿板關節(jié)端對往腘窩,雙小腿自然下垂,膝關節(jié)彎曲60°左右,雙下肢著力放于腘窩處支腿架上。研究組采取改良截石體位,首先再產婦宮口完全打開,進到第二產程時,協(xié)助產婦在產床上行半坐臥體位,然后將產床背板提高大約50°,雙腿平放稍微分開,并放在距離產床平面約20 cm支腿架上,該操作和對照組不同在于把支腿架托腿板旋轉180°之后支托在產婦小腿肌肉豐富處,讓小腿處在接近水平位,然后將雙足蹬于比支腿架低的足板上著力,使雙下肢最大限度屈髖并往外展,指導產婦雙手緊握床把柄,讓產婦感到舒適并方便用產力。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產婦產后DVT發(fā)生情況,如下肢出現(xiàn)腫脹、皮膚淤血、皮溫升高、疼痛及站立疼痛加劇等癥狀,通過彩超檢查確診,并明確嚴重度。同時,測定產后24 h產婦的大小腿周徑變化,并將所得到的結果做好詳細的登記。
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以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產婦產后的DVT發(fā)生率為4.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 1 所示。
表1 兩組產婦產后DVT發(fā)生率比較[n(%)]
經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大、小腿周徑差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更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產婦產后大小腿周徑變化情況比較[(±s),cm]
表2 兩組產婦產后大小腿周徑變化情況比較[(±s),cm]
組別小腿周徑 大腿周徑研究組(n=9 5)對照組(n=9 5)t值P值0.8±0.1 1.2±0.2 7.1 7 3 0.0 1 0 1.4±0.3 1.9±0.2 8.2 7 3 0.0 0 1
DVT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多發(fā)生在術后2~7 d,為孕產婦孕期、產時及產后易出現(xiàn)的嚴重并發(fā)癥。臨床調查顯示,產前、產后發(fā)生比例為1∶2。近年來,隨著二孩政策放開,高齡孕產婦增多,再加上人們飲食結構變化,改變的發(fā)生率有所增加。一旦靜脈栓子掉落會導致靜脈栓塞、肺栓塞等并發(fā)癥,會威脅到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必須重視產后DVT的預防。
自然分娩是女性最為重要、特殊的生理過程,截石位是常用的一個分娩體位。但近年來,臨床研究報道[2-3],常規(guī)截石位的體位擺放易導致包括DVT、腓總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增加產婦痛苦,不利于產婦產后恢復。常規(guī)截石位是把托腿板支托在產婦大腿,托腿架關節(jié)端壓于腘窩內,在小腿部無支撐物,受重力作用使得小腿處在自然下垂狀態(tài),進而使腘部受壓,供應小腿部位腘動脈及收集小腿血液腘靜脈于腘窩深處中線部位下降,這都會影響下肢靜脈的回流,造成局部血管內壓升高,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易導致DVT[4]。改良截石位則讓小腿從下垂改成水平位,且著力點在小腿肌肉豐富部位,可避免對腘窩壓迫,解除靜脈受壓,改善小腿靜脈血回流,有效降低血管內壓,預防血管內皮損傷,有效避免DVT。從該次研究結果來看,采取改良截石體位研究組的DVT發(fā)生為4.2%,顯著低于常規(guī)截石體位對照組的12.6%,且產后24 h大小腿周徑變化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自然分娩中采取改良截石體位,可有效預防和減少產婦產后DVT發(fā)生,應當在臨床上進一步的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