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強
這學期被學校安排上通用技術。借助通用技術的視角,更多地思考“技術”,多了從信息技術學科之外的視角來看技術的機會。
有一天在某班看到一本書,封面上赫然三個大字:套路王!拿起來一看卻是教輔資料。想必是講學科學習中的套路,不由得拿它作為一個話題進行了討論。
首先跟學生打趣說,近年網絡上流行一句話:“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只是實際來看,以前套路往往指在社會交往中,有人預先設計好成系列的行為,誘使另外的人進入既定的圈套。所以帶有一定的貶義,以往人們通常只做不說。在網絡交流對舊的語義解構或重構中,“套路”一詞似乎現(xiàn)在也被人們視作正面的。拋卻實用主義不談,套路能夠被認可或挖掘的正向價值是什么呢?如果用技術的眼光來觀察“套路”,可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首先借助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來戲說一下。套路(指某種具體的套路對象)可否分解出四個維度的信息呢?材料因,套路是以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為組成元素的。形式因,套路是有較為確定的組合關系的。目的因,套路是以獲得對方的某種給予為目的的。那么動力因呢?套路里所包含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服務于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一系列執(zhí)行程序,可以說是自帶能量式的動力。例子呢?如我們經常見到的各種廣告文案、超市促銷創(chuàng)意等。如此來分析,雖有些抽象及勉強,大致思路上可以言之成理。
換一個思路,根據(j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布萊恩·阿瑟的觀點,技術的原點,是人對效應的捕獲。在完成最初的捕獲之后,對技術進行各種結構化的組合,不斷地進行自組織的重構。簡言之,技術是對效應(也稱現(xiàn)象)的編程(這里指有關操作的設計與編排)。這里討論一個關鍵詞:效應。當我們被學習上的“套路”所打動的時候,我們想要追求的,可能就是高質量或高效率的學習“效應”。原來,“套路王”這個產品所瞄準的,是我們關于學習的需求。那么,所謂套路,一般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一系列學習方法的組合。方法本身應該具有“效應”(通過具體而確定的操作達成一定的效果),可是當我們說這個方法是有效的時候,這種表述多么蒼白。而“套路”卻激發(fā)出我們心里“把學習引君入甕”的效應的期待。當一種種有效的方法組合起來,構成學習套路的時候,那些方法所具有的效應也一層層累加起來,讓人產生巨大的期望,希望使用之后真的會有巨大的收獲。學習這件事情,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知識似乎都印在那里,課本、老師,每天都在給大家無數(shù)確定的學習內容。然而沒有認知的確定性,學習者與學習之間總是充滿著不確定的疑惑。這時候竟然有人說,我可以給你“確定”的套路,那是多么大的吸引力!學習者與學習內容之間,與學習成效之間,直至與“學習”之間,建立起關系上的確定性,從而獲得內心的極大確定性,那真是快樂的心流來源??!
當技術作用于物理對象的時候,其作用效果比較容易觀察與測量。當技術作用于非物理對象的時候,作用效果不容易確定。物理領域的技術技能容易熟練掌握,而非物理領域的技術技能,可能需要我們更多地把方法想清楚,把套路設計好,通過刻意練習轉化為熟練技能。最后,千萬不能永遠掉進套路里,學習技術思想和原理,才是我們識別和駕馭套路之類的對象的更深入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