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云南苗族頭飾是苗族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宗教藝術(shù)與民俗藝術(shù)的角度,剖析苗族頭飾呈現(xiàn)在生命意識與生命力度、藝術(shù)想象與象征性、藝術(shù)現(xiàn)實性與功能性上的審美價值。以期透過形態(tài)各異的造型解析苗族頭飾的“繁縟與和諧”之美,“氣勢與古拙”之美及獨特的“技藝”之美。
關(guān)鍵詞 苗族頭飾;造型;審美內(nèi)涵;審美價值
引用本文格式 陳娟. 云南苗族頭飾造型及審美內(nèi)涵研究[J]. 創(chuàng)意設(shè)計源,2019(2):64-69.
Research on the Shape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Hmong Headwear in Yunnan Province
CHEN Juan
Abstract Yunnan Miao Headwea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iao's clothing. From the angle of religious art and folk art, analyze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iao nationality headdress in life consciousness and strength, artistic imagination and symbolism, artistic reality and function.It is expected to analyze the beauty of overelaboration and harmony, the beauty of imposing manner and primitive simplicity, as well as the beauty of unique skills of miao headwear through various shapes
Key words Hmong headdress;Shape;Aesthetic connotation;Aesthetic value
《易·系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痹颇厦褡宸梻鞒辛酥袊鴤鹘y(tǒng)服裝的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這是我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云南苗族服飾延續(xù)了第一種樣式——上衣下裳制。云南苗族頭飾作為服飾的一部分,與服飾造型緊密相連,文化淵源一脈相承。與此同時,苗族頭飾作為一個頭部的獨立裝飾,又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理念和審美價值。
任何一種文化的誕生均離不開事物本身的時空關(guān)系,中國源遠流長的服飾文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是一張張記錄生活、文化、審美的膠卷。特定時期的文化特征依賴于特定的時空關(guān)系,苗族頭飾文化的產(chǎn)生也不例外。苗族是一個古老的遷徙民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根據(jù)我國漢文史籍記載,“九黎”是遠古時代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一個較早的部落聯(lián)盟?!熬爬琛钡氖最I(lǐng)叫“蚩尤”,“蚩尤”統(tǒng)領(lǐng)的百姓就是“苗民”。有關(guān)這方面的記載主要有以下一些:《史記·五帝本紀·集解》中孔國安曰:“九黎君號蚩尤?!?,《國語·楚語》注說:“九黎,蚩尤之徒?!盵1]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nóng)業(yè)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云南)。苗族頭飾根據(jù)不同的支系、地域、審美、社會功能等特征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透過苗族頭飾,能更清晰地認識苗族的生活狀況、審美取向及宗教文化。文化是一個歷史過程,頭飾也不例外,其處于相對靜態(tài),又絕對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中。[2]根據(jù)調(diào)查及史料記載,國內(nèi)苗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中南的各省區(qū)市,苗族頭飾具體有多少種尚無定論,有據(jù)可查的大約有500多種。云南有苗族約96,712人,主要居住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區(qū)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邊、金平、蒙自等縣,其余在楚雄、曲靖、昆明等地。苗族頭飾種類之多,造型各異,表達了苗族獨特的文化和審美。
一、云南苗族頭飾的造型特征
據(jù)王紅光先生編著的《中國苗族頭飾圖志》所記載,云南苗族頭飾類型約有26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文山縣的古木式、攀枝花式、大龍灘式;廣南縣干溝式;彌勒縣西二式;屏邊縣屏邊式、白云式;開遠市羊街式;蒙自縣鳴就式、紅寨式;金屏縣勒底式;楚雄市前進式、楚雄式;巍山縣小圍更式。
這些包頭造型雖然細節(jié)不同但總體都屬于纏繞式包頭。纏繞式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中比較普遍的一種形式,一般稱之為“包頭”,其特點是用數(shù)尺至2丈余的布帕纏繞于頭頂,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包頭。[3]
(一)文山縣苗族頭飾造型
文山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頭飾主要有古木式、攀枝花式、大龍灘式三種。古木式頭飾的基本造型是將頭發(fā)綰髻于頂,用青布包頭纏繞形成圓盤狀。青布包頭層層疊加,規(guī)律地纏繞形成厚厚的圓盤,層層纏繞之勢具有極強的層次感,形成樸素、端莊、穩(wěn)重的大氣之勢。(圖1)文山縣攀枝花式頭飾的特點與古木式外形有些接近,都是頭發(fā)綰髻于頂,用包頭纏繞,不同之處在于攀枝花式包頭的顏色有青、白、花三種,包頭的形式為人字形筒狀或圓形盤狀,色彩和造型更豐富,更具變化感和層次感。(圖2)大龍灘式頭飾更具華麗感,基本造型是將頭發(fā)綰髻于頂,用青布包頭層層纏繞,形成圓盤狀后將圓盤上添加彩珠吊以及彩色瓔珞的桃花帶,裝飾手法更具多樣化。頭飾造型無論從色彩還是裝飾手段上都更顯風格化和華麗感。(圖3)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現(xiàn)代苗族頭飾已經(jīng)簡化為將一個頭巾纏繞于頭部的造型。
(二)廣南縣苗族頭飾造型
廣南縣苗族頭飾有著一定的獨特性,婦女盛裝綰髻于頭頂,采用假發(fā)編結(jié)的形式放置于真發(fā)之上,形成高大厚重的裝飾效果,假發(fā)常編織成發(fā)辮進行裝飾,發(fā)辮粗而長,直至腳踝處。假發(fā)編織采用的方式就是三股辮編發(fā),層層纏繞形成寬大的方形,頭頂以下假發(fā)散開形成絲狀,與頭頂?shù)暮裰鼐幇l(fā)形成對比,繁中有簡,富于變化。
(三)屏邊縣苗族頭飾造型
屏邊縣苗族頭飾造型主要有屏邊式和白云式兩種。屏邊式婦女盛裝綰髻于頭頂,包青布帕呈盤包白色彩繡帶,墜長吊彩珠串至眉眼。姑娘盛裝綰髻于頂,包黑白相間的頭帕,面層包白邊彩繡帶,后用方巾頭帕從后往前翻搭,帕端綴飾紅色瓔珞。[2](圖4)瓔珞造型多而密,長度蓋過眉毛,具有較強的裝飾性。白云式造型與屏邊式十分接近,包青布裹成圓盤形,面層扎花帶,姑娘面層圍紅纓須桃花帕,不做墜子,長度剛剛蓋過頭頂。
(四)蒙自縣苗族頭飾造型
蒙自縣苗族頭飾有鳴就式和紅寨式兩種。鳴就式造型與屏邊式造型十分接近,屏邊式喜用青色頭帕,鳴就式喜在頭帕中間用白色帕布,兩者在色彩和圖案運用上有所差異。紅寨式婦女盛裝綰髻于頂,包格子和青帕相間頭帕,呈“人”字狀,帕頂插紅黃瓔珞,簡潔明確。(圖5)
(五)楚雄市苗族頭飾造型
楚雄市苗族頭飾有前進式和楚雄式兩種。前進式善于裝飾,包青白相間頭帕,造型與文山、蒙自地區(qū)有所不同,前進式頭帕造型成下小上大的倒梯形,下口符合人體頭頂?shù)膰?,上口向兩邊擴展,面層將海貝裝飾成花瓣造型裝飾在頭帕上,同時搭配紅色、綠色的珠子及瓔珞,美輪美奐。楚雄式綰髻于頂,戴錐形羊毛帽,帽子上面裝飾9朵銅花,9朵銅花象征古代“九黎”部落。(圖6)
(六)金屏縣苗族頭飾造型
金屏縣苗族頭飾主要有銅廠式(圖7)、金水河新寨式(圖8)、者米式、獨橋式(圖9)、營盤式、蘋果沖式、勒底式。銅廠式的典型特征是額前用紅色的毛線進行層層纏繞,或者用紅色毛線包頭,有時會加入假發(fā),造型呈蘑菇狀,有時會梳劉海。金水河新寨式梳馬尾垂于頭后,包裹黑色頭帕,頭帕造型為直筒型,在頭帕上裝飾幾何紋挑花頭帕,左側(cè)裝飾銅錢或硬幣。者米式頭飾的特點是綰髻于頂,包黑布帕,并纏繞呈高盤,高盤之上采用白色布條和花帶繞成圓圈形,面層裝飾采用白的絨花、貝殼、珠子,美觀大方。營盤式綰髻于頂,包2 m~3 m的青絲帕,青絲帕上佩戴挑花裝飾頭圍,同時有瓔珞和珠子做點綴。蘋果沖式造型較為樸素,綰高髻,包青絲帕,呈筒狀并稍稍向右傾斜,鮮少裝飾,偶有盛裝會裝飾黃色和紅色的毛線。勒底式綰髻于頂,包青布帕,帕尾垂于頭后,頭帕上采用蠟染面料、瓔珞、彩珠等。
云南苗族頭飾種類繁多,受環(huán)境、風俗習慣的影響,每個地區(qū)頭飾的造型都彰顯該區(qū)域獨有的特征。同時受到云南大區(qū)域的影響,頭飾的造型又有著許多共通點:基本樣式為綰髻于頂,較為樸素式樣的用青布包頭纏繞,纏繞的形式多為圓盤式和尖角式;較為復雜的造型則加入刺繡、蠟染裝飾或編發(fā)形式,從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頭飾造型,散發(fā)出獨具特色的美學理念。
二、云南苗族頭飾的美學理念
云南少數(shù)民族重視頭飾的歷史悠久,苗族頭飾又是民族頭飾中極其復雜的。李婧寰先生在《云南民族美術(shù)概論》中講到:“苗族的頭飾之復雜是舉世聞名的?!泵缱孱^飾形制和造型十分多樣,這與苗族人民相對寬裕的生活有一定的關(guān)系。在苗寨,越是復雜堆疊的造型越符合苗族群體的審美觀念。云南苗族頭飾裝飾較少,包頭的式樣有的地區(qū)規(guī)制很嚴,有的又比較隨意。從包頭的造型、色彩、裝飾、材質(zhì)等方面進行分析,云南苗族頭飾具有繁縟與和諧之美,氣勢與古拙之美。
(一)云南苗族頭飾的繁縟與和諧之美
美起源于原始生命意識,與原始人的生命本能息息相關(guān),美也在于生命。[5]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有了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是最樸素和最直接的。云南苗族頭飾的審美發(fā)展是由簡入繁,由小到大,在最初的造型上不斷放大,盡可能地加強它的量感,以達到獨特的美感。云南苗族頭飾大多數(shù)是綰髻于頂,用幾米甚至幾十米的帕子進行纏繞,形成高大、繁瑣的頭飾,稱為“纏繞式包頭”。云南苗族頭飾善于運用加法原則,在頭頂纏繞式包頭之上進行少量裝飾,裝飾手段較為簡單,主要采用毛線、假發(fā)、瓔珞、挑花刺繡、貝殼、珠子等,均采用自然界之物及服裝中的裝飾物。一方面,這些裝飾物與服裝形成一定的呼應;另一方面,包頭的顏色多采用青色,色彩十分樸實,而包頭之上的刺繡、瓔珞、貝殼的裝飾色彩卻比較鮮艷,形成鮮明的對比。(圖10)苗族婦女認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們所需要的色彩素材,苗族婦女將自然界的色彩進行提取,結(jié)合自身的原始審美觀念,將色彩進行變化、賦義,并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種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從而達到最美的和諧。這一美學理念也正迎合了赫拉克利特側(cè)重“斗爭的和諧”這一美學觀點。赫拉克利特強調(diào)世界的不斷變動和更新,“他認為一切都在變動中,向流水一樣,前水已不是后水,沒有人能在同一河流里插足兩次。”[2]這雖是一個哲學觀點,卻對美學有著重大意義。用運動的觀點看待美學,體現(xiàn)美的相對性以及斗爭中的和諧性。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苗族頭飾受到漢文化以及毗鄰民族文化的影響,苗族文化在保持本民族的審美之上吸納漢文化中的審美觀,在運動中發(fā)展與前進。
(二)云南苗族頭飾的氣勢與古拙之美
云南苗族頭飾沒有太多的細節(jié),沒有復雜的裝飾,沒有明顯的個性表達,也沒有刻意的主觀抒情。恰恰是運用寬大的造型,用異常單純而又簡潔的高大形象來表達最為真實的審美情感。如文山的古木式頭飾,整個頭飾造型完全是采用長達幾十米的黑色布帕層層纏繞形成高高的筒形 ,造型簡潔明了,外形也不柔和,但這也恰恰增添了頭飾的力量,體現(xiàn)“氣勢”之美。云南苗族頭飾厚重笨拙,可以說是“笨拙”的不合實際比例,將包頭層層纏繞,形成筒形或者塔型高高置于頭頂,十分符合展示力量和向上的夸張需要,這種古樸笨拙的造型,恰恰是形成“氣勢”美感的必要條件。苗族頭飾中的“氣勢”和“古拙”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在此也是渾然一體,不可剝離的。
云南苗族頭飾形成“氣勢與古拙”之美的藝術(shù)要素包括面料、色彩、造型。苗族包頭面料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棉布,面料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柔軟度,為頭飾夸張造型的塑造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條件。傳統(tǒng)的棉布自身具有一定的古樸美感,色彩上采用青色、黑色這種較為深沉的顏色,在裝飾配色上采用了紅色和少量黃色這種喜慶的暖色,表達苗族婦女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用色發(fā)自內(nèi)心,簡單而真實的審美觀念不言而喻。造型上采用常見的圓筒形、塔型、三角形,如楚雄式、鎮(zhèn)康縣苗族頭飾,(圖11)有棉布纏繞,亦有假發(fā)包頭,這些造型的出現(xiàn)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向上而立,氣勢與古拙之美盡顯其中。
(三)云南苗族頭飾的獨特技藝美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nèi)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自然形體)固然沒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體)也不稱其為美。[6]苗族頭飾的美不僅體現(xiàn)在外在的形式美感,更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技藝的技術(shù)美感上。苗族頭飾中的刺繡、挑花工藝和蠟染手法十分精湛,充分體現(xiàn)苗族婦女的勤勞和聰慧。
“繡花”,古稱針繡,是我國傳統(tǒng)布藝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它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shè)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繡花運針,以繡跡構(gòu)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音zhǐ)、“針黹”。是我國傳統(tǒng)的服飾裝飾技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尚書》記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規(guī)定“衣畫而裳繡”。刺繡工藝是我國最古老而傳統(tǒng)的工藝,刺繡和挑花的不同之處是刺繡不用考慮經(jīng)緯線,不受經(jīng)緯線的約束,因此圖案花樣的自由度更大,更有利于表現(xiàn)較為自由、隨意的圖案造型。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傳統(tǒng)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圖12)、夾纈(鏤空印花)并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云南苗族十分擅長蠟染。蠟染工藝的操作方法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于布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xiàn)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xiàn)特殊的“冰紋”,形成具有超自然的圖案形態(tài)。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制作蠟染。苗族婦女將刺繡和蠟染工藝運用在服飾和頭飾之上,表現(xiàn)出極強的技藝美。
三、云南苗族頭飾的審美價值
苗族頭飾的審美價值,首先表現(xiàn)在它所體現(xiàn)的生命意識與生命力度上。而宗教藝術(shù)正是把藝術(shù)與宗教相糅合,用以解釋人類生存的意義,表達人們生存渴望和生命意識的一種精神生活。[5]
(一)宗教文化影響下的審美價值體現(xiàn)
苗族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苗族人民在載歌載舞的時候都會著盛裝,頭飾裝飾更是比平時隆重,造型比平日更夸張,裝飾更豐富,這不僅是苗族人民表達情感、傳達喜悅的方式,同時也滲透著人們充沛的精力和生命能量。云南地區(qū)有26個民族,每個民族又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特征,苗族支系眾多,雖然服裝和頭飾在各個地區(qū)和支系都不盡相同,但無論是款式、圖案、色彩都有著共同的特點,苗族就是通過服裝的統(tǒng)一性來加強苗族內(nèi)部的聯(lián)系和溝通,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以此彰顯民族力量,表達堅定的民族自信以及不容忽視和侵犯的民族尊嚴。
云南苗族人民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云南苗族的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大樹、竹、巨石、山巖、橋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nóng)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nóng)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和地的遺跡。在苗族頭飾的包頭刺繡圖案中常常出現(xiàn)自然崇拜中的圖案,充分體現(xiàn)苗族中的宗教審美價值。透過苗族宗教信仰看苗族的審美價值,無不透漏著苗族人民對生命的渴求、對意志力的堅定、對生命繁衍的信仰。
苗族頭飾中的藝術(shù)想象與象征性,表現(xiàn)出一定的審美創(chuàng)造性和審美價值。苗族頭飾圖案中有楓木圖案的運用,在苗寨,楓木作為圖騰進行崇拜,苗族人民將楓木當作自己的親屬,認為自己的祖先源于楓木,正如《苗族古歌》所唱的:“還有楓樹干,還有楓樹心,樹干生妹榜,樹心生妹留,古時老媽媽?!币馑际钦f,楓樹干和楓樹心生出了“妹榜妹留”。“妹榜妹留”是苗語,翻譯成漢語即是“蝴蝶媽媽”,而“蝴蝶媽媽”則是苗族的始祖。苗族民眾將“楓葉”“蝴蝶”視為吉祥與生命,將這些圖案通過刺繡、挑花、扎染的形式運用在服裝和頭飾上,通過藝術(shù)想象與象征性,將其賦義、賦值,從而成為內(nèi)涵豐富的視覺符號,達到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價值。除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之外,許多民族都會深信有“精靈”的存在,并無世間的起源。它們是一些超自然的力量象征,控制著人的生命、動植物的繁衍生長,以致狩獵或捕魚是否成功,也都需要它們的幫助。[7]
(二)民俗文化影響下的審美價值體現(xiàn)
苗族頭飾作為不同人生階段的標識,具有識別身份的功能,一個人自出生、兒童、進入青春期、婦女、老年婦女等不同的階段,頭飾的造型都不盡相同,頭飾的造型變化標志著人生的不同階段。尤其是婚否標志,在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頭飾中都有此種功能。未婚、已婚在頭飾上的區(qū)別十分明顯,通過頭飾能準確地判斷出未婚期盼求偶、已婚拒絕男女追求的信息,這對維護支系內(nèi)部正常有序的婚戀生活具有積極的作用。區(qū)分的主要標志是通過頭飾的造型大小、色彩鮮艷程度、裝飾的多少來體現(xiàn)。如金平縣營盤鄉(xiāng)苗族頭飾中婦女頭飾綰髻于頂,包青絲頭帕,沒有裝飾,而姑娘的佩戴挑花帽子,色彩以紅、黃、橘三色進行裝飾,同時會佩戴瓔珞和珠子。云南苗族包頭上常采用刺繡、挑花帶帕,圖案常采用幾何紋、魚紋、植物紋樣等,抽象幾何紋樣以點、線、面等幾何因素將自然形象進行抽象、概括、變形,形成有規(guī)律的幾何花邊紋樣;亦有以日、月、星、辰和動植物為主體的紋樣形式。這些紋樣的運用多是源于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比如魚紋的出現(xiàn)亦是以魚象征多子的生殖崇拜的表現(xiàn)?!白诮趟囆g(shù)的各種象征和形象,經(jīng)過長時間的歷史洗磨,又會沉淀在民間造型藝術(shù)和實用裝飾藝術(shù)的圖案花紋中。后來的人習以為常,可能已經(jīng)看不出它的象征意義了,更多的時候它們表現(xiàn)出一種民俗性的審美意識,反映出民眾生活中共同的審美情趣。”[4]苗族頭飾的藝術(shù)現(xiàn)實性和功能性,世俗性和裝飾性都表現(xiàn)出審美的價值。
結(jié)語
云南苗族頭飾造型豐富,包頭繁縟復雜,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審美內(nèi)涵,苗族頭飾承載著古老歷史的延續(xù)和歷代服飾中頭飾特征的印跡,有著適應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和習俗的各種功能,形成了豐富的審美理念和特定的審美價值。本文從苗族頭飾造型入手,全面分析了頭飾的造型和文化內(nèi)涵,從苗族頭飾的色彩、圖案、造型上深入剖析苗族的美學理念,對苗族宗教和民俗文化內(nèi)涵進行挖掘,將苗族頭飾的審美價值進行更大的呈現(xiàn)。
參考文獻
[1]熊玉有.苗族文化史:云南省民族研究所[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23.
[2]王紅光.中國苗族頭飾圖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 292.
[3]李婧寰,湯海濤.云南民族美術(shù)概論[M].昆明: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5:294.
[4]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27.
[5]蔣述卓.宗教藝術(shù)論[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5:10.
[6]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37.
[7]朱狄.藝術(shù)的起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