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丙連
有的人經常在生活中顯露疲態(tài),整日昏昏沉沉,無精打采,常用“春困夏乏秋打盹”的俗語安慰自己。其實,他很可能是貧血了。血液在人體內負責運輸氧氣和養(yǎng)料。如果患有貧血,則身體的營養(yǎng)需求很難被滿足,人就會特別容易疲憊。
嚴峻事實: ? ?貧血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據有關統計顯示,在發(fā)展中國家,約2/3的兒童和育齡婦女缺鐵,其中1/3為缺鐵性貧血。即使在發(fā)達國家,也有約1/5的育齡婦女和2/5的妊娠婦女患有缺鐵性貧血。
患病癥狀: ? ?缺鐵性貧血的主要癥狀有乏力、疲倦、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氣短、食欲不振、面容憔悴、口唇蒼白、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毛發(fā)干枯脫落、皮膚干燥、指甲缺乏光澤等。嚴重者還會出現指甲變平甚至勺狀甲,少數人會出現異食癖。
致病原因: ? ?缺鐵性貧血與飲食習慣有一定關系。如果日常飲食以谷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則易患缺鐵性貧血。這是因為植物性食物中的鐵含量較少且不易被人體吸收。除此以外還有以下原因:1.鐵的攝入減少,如嬰幼兒沒有及時添加輔食。2.鐵的需求增多,如孕婦發(fā)生的生理性貧血。3.鐵的丟失增多,如女性月經量大或出血性外傷。4.疾病因素,如胃炎、腹瀉等。
醫(yī)學診斷: ? ?確診患者是否患有缺鐵性貧血,最常用的方法是驗血,檢測血紅蛋白Hb的數值,若男性小于120克/升、女性小于110克/升、孕婦小于100克/升即可確診,需要及時治療。
1.增加鐵的供給量。鐵的每日推薦攝入量為男性15毫克,女性20毫克。食物中的鐵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血紅素鐵是二價鐵,主要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其吸收率為25%。非血紅素鐵是三價鐵,需在胃酸的作用下還原成二價鐵才能被腸道吸收,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其吸收率為3%~8%。含鐵豐富的動物性食物有紅肉、動物肝臟等,植物性食物有黑木耳、大豆、蘑菇、芝麻醬、棗、芹菜、核桃、菠菜、小白菜、小油菜等。
2.提高鐵的吸收率。影響鐵吸收的抑制性因素有: ?植物中的植酸鹽、草酸鹽,茶葉和咖啡中的單寧酸等。這些物質可以與鐵結合,形成難以溶解的沉淀物質,不利于鐵的吸收。促進性因素: ?食物中的乳酸、檸檬酸、琥珀酸、小分子氨基酸、果糖、維生素C等。這些物質可以防止鐵沉淀,從而提高其吸收率。如青椒拌木耳、麻醬拌苦瓜,可以使鐵的吸收率提高2~3倍。
3.增加優(yōu)質蛋白質的攝入。蛋白質不僅有助于合成血紅蛋白,它的小分子物質氨基酸還有助于鐵的吸收。所以,補鐵宜選擇優(yōu)質蛋白質含量豐富的動物性食物如畜、禽、魚肉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