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瑋
一、案例背景
試卷講評課作為初中英語課型的一種,比較常見,講評的試卷類型主要分為:單元檢測、期中期末考查以及語法專項練習等等,考查類型多樣。但考查的目標卻是一致的,主要是對學生該段時間英語知識的考查和檢測,對學生掌握的情況進行摸底,以便教師可以根據(jù)檢測結果,根據(jù)本班學生不同的英語水平進行因材施教,進一步擬定下一階段英語教學任務。
二、案例描述
開課課題為“Test Paper Analysis of Module 1 for Grade 8”,通過課前對試卷測試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以此掌握學生學情,課中采用“圓桌”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開展教學活動,別開生面地對課堂教學實施變革。主要教學實施如下:
1.課前數(shù)據(jù)分析
在課堂上,溫老師針對本張試卷從三個角度分析了學習目標、學情分析(the test results analysis)、學習重難點(各答題的難度系數(shù)、得分率及平均分)。正規(guī)的傳統(tǒng)試卷講評課雖然也有數(shù)據(jù)記錄,但是沒有這么細致。教師可以通過數(shù)據(jù)了解學情,反思教學,開展合理的教學活動;學生通過比對,可以了解班級考試整體情況以及自己與班級的差異,使學生對本堂講評課的學習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2.自主診斷分析
教師在數(shù)據(jù)分析之后,要求學生進行自查,將錯題再重新做一遍,嘗試自己解決以及整理錯題,并分析原因以及考點,之后再進行總結。經(jīng)過自我分析后,再理出有哪些問題是自己解決不掉,需要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學生通過這組活動,可以了解自己的失分原因是因為知識性錯誤,還是行為習慣差導致的錯誤,從而及時進行查漏補缺。
3.小組討論
通過診斷和分析后,采用“圓桌”探討模式,要求學生采取先組內討論再組間討論的形式。利用學生自主診斷表,教師給予一定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自身存有疑惑或無法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講述困惑點達到解決的目的;或者幫助小組成員分析考點與解題技巧。如果最后發(fā)現(xiàn)組內存在無法解決的問題,那么可以請教其他組的優(yōu)秀的同學進一步解答。
【案例分析】
“圓桌”課堂最早源于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創(chuàng)立的蘇格拉底式討論,在1931年,美國教育學家提出將其作為學校教學法開展教學實踐,在課堂上,幾個學生組成一個組,圍成“圓桌”格局,以自學的方式相互探討學習,由此稱作“圓桌”課堂。它的特點是便于交流討論,突出學生主體,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團隊凝聚力。本人認為基于“圓桌”合作的試卷講評課主要有以下優(yōu)點:
一、突顯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再依據(jù)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活動,按照一定的順序展開,使活動具有操作性。因此,教師在基于“圓桌”教學講評課的主導作用是一切活動有效的前提,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1.建立數(shù)據(jù)分析表,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個人學情。事實上一張合格的命卷是以教材為載體,圍繞知識點考查學生,考查后的考試數(shù)據(jù)能有效反映學生學情。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充分分析考試數(shù)據(jù),通過課堂出示,讓學生從班級和個人兩方面了解重難點掌握情況,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分析個人學情。
2.追本溯源,引導學生自主分析錯誤原因。教師建立學生自主診斷表,引導學生從粗心、審題不清、一知半解、完全不懂或其它等五個方面進行分析,由學生從個人角度分析,是個人原因還是知識點掌握的問題,并進行總結,確立學習方向,改變學習態(tài)度。而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后,學習就有了指向性。
3.建立合作小組,引導學生學會“教”“學”。小組討論中的組內討論和組間討論其實是教師幫助學生成立合作的“小組”“大組”以及“班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小組合作的這一形式,可以學會找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小組學習的樂趣。學生學習討論時,教師負責觀察學生討論情況,適時的參與小組討論,啟發(f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這一切的一切,教師功不可沒。
4.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鞏固知識點。教師通過小組挑戰(zhàn)賽,引導學生進一步將部分題目重新做一遍,分析考點,加以鞏固。之后,利用課前精新選編的題目,讓學生得到進一步鞏固。講評結束后,再次利用小組合作,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所學,分享學習成果。
可見,教師的主導作用貫穿整節(jié)課的始終,教師把控了整節(jié)課的方向和節(jié)奏,有效地組織和落實了教學,拓展了課堂教學空間。
二、學生的主體作用
溫老師的試卷講評課,所有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以學為主的理念。如:從考試數(shù)據(jù)中,學習分析自己和班集體的關聯(lián)學情;在自主診斷表中,自主分析個人失分原因,從而“對癥下藥”;利用小組的力量解決問題和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并適時做筆記,既要動用“口頭”也要動用“筆頭”;小組挑戰(zhàn)賽是又一次的頭腦風暴,學生利用小組內討論后掌握的知識點和資源,學會向他人提問,你來我往,學生的問和另一學生的答,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精彩紛呈;最后,學生再次利用組內總結,將課堂所學匯總梳理,達到識記的目的。顯而易見,學生的活動一直占據(jù)整個課堂,參與性強,參與面廣。既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注重知識的拓展。
“圓桌”式試卷講評課,要求教師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前提下,設計面向全體的活動,才能使教學活動得到最高效的參與度。除了必要的講解之外,教師要把更多的學習時間和思維空間留給學生,并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激勵學生為小組的成功而努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整體上對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以及領導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李冬梅.“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陳艷君,劉德軍.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本土英語教學理論建構研究[J].課程教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