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是情感的藝術、審美的藝術。中小學音樂教學既要遵循課堂教學規(guī)律,又要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guī)律,音樂公開教學更要把一般教學規(guī)律與藝術感知規(guī)律完美結合?!按蠖钡目旃?jié)奏教學、“流程化”的師生互動,充其量是“教師表演”,絕不是真正課堂教學。本文堅持問題導向,正視當前音樂教學借助現(xiàn)代教育手段一味追求快節(jié)奏的實際,客觀分析原因,倡導讓音樂教學“慢下來”、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教學,讓學生在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動手、動心中提升音樂審美感受力、理解力、鑒賞力和思維力。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學科;課堂教學;慢藝術
近來,筆者有幸參加了幾次小學音樂青年教師優(yōu)質課競賽的聽課活動,感覺到當前的音樂課堂,特別是音樂公開教學,“中看”“中聽”的課是越來越多了,“中用”的課還真不多。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過程熱熱鬧鬧,效果卻不敢恭維。筆者以為,音樂教學,不妨慢一點。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是情感的藝術、審美的藝術。音樂教學既要遵循課堂教學規(guī)律,又要遵循聽覺藝術感知規(guī)律,音樂公開教學更應當把一般教學規(guī)律與藝術感知規(guī)律完美結合,不斷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再來看看現(xiàn)在的音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教學,一味地追求所謂“大而全”的完美。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輔助下,聲光畫一應俱全,唱念做悉數(shù)登場,短短40分鐘,一個“流程”下來,學生對一首歌曲從陌生到熟悉、從不會唱到會唱、從認知到情感、從接觸到融入,瞬間實現(xiàn)“質的升華”,教學效果堪稱“完美”,贏得皆大歡喜,一節(jié)“優(yōu)質課”便誕生了。
果真如此嗎?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如此“速成”根本不可能。借助現(xiàn)代教育手段,可以極大提高教學效率,但是教學過程、認知過程、知識掌握過程、藝術感知過程,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是一個由量變催生質變的過程。音樂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既然如此,為啥這么“急”呢?慢一點又未嘗不可呢?一節(jié)課40分鐘怎能承載“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諸多重任?為什么明知不可為而又為之呢?細細琢磨一下,不外乎這幾個方面原因。
日常授課課時緊缺性。按照調整后的九年義務教育“六三”學制全日制小學、初中課程安排計劃,小學音樂課1~6年級每周安排2課時。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不少學校未能按照要求開足藝術課程,音樂課有的學校每周只安排1課時。即使如此,音樂課作為“副科”也時常被語文、數(shù)學等“主科”侵占。音樂課的教學任務就被自然擠壓到為數(shù)不多的課時當中,一節(jié)課要完成幾節(jié)課的任務,音樂老師也就倍加珍惜每一節(jié)課,課上“快節(jié)奏”“趕進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公開教學示范引領性。新課程提出的“三維”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不少教師認為每節(jié)課都應當完全體現(xiàn)這些目標,尤其是公開課、示范課。也有不少專家、評委以“三維”目標是否達成作為優(yōu)質課的評價標準。這種認知偏差、評價導向也影響到音樂課教學,尤其是公開課教學,音樂教師往往通過緊縮、集成讓課堂節(jié)奏更快,每個環(huán)節(jié)均一帶而過,每個方面都如蜻蜓點水,該有的確保都會有,該到位的卻不能到位。
教學過程形式審美性。教學形式美包括教學方法與途徑、課堂氣氛、學風等方面的美。一堂優(yōu)質課必然要求審美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過程與效果的完美統(tǒng)一。不少教師片面理解形式完美的內涵,甚至把“完美”與“完整”劃上等號。在安排課時時,往往首先考慮形式上的完美,致力追求聲光畫配合的流暢、師生互動的和諧、教學進程的完整,如此通過彩排預演等方式超常規(guī)“完成”幾節(jié)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這種幾乎完美的課堂教學其實就是嚴重“失真”。
音樂作為反映人類現(xiàn)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是一種獨特文化形式和社會行為。音樂教學其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和要求。《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备慊茏拥摹氨硌荨辈皇且魳氛n教學目標,提高學生音樂審美情趣、音樂審美認知與體驗、音樂審美創(chuàng)造必然要求音樂教學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課堂。讓音樂教學慢下來,是音樂教學回歸的必然選項。
慢一點,可以讓音樂回歸自然。音樂發(fā)源于自然,高山流水、百鳥歌唱、蟋蟀彈琴無不具有音樂性,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我們的祖先在大自然中感受音樂,接受音樂的熏陶,從而引吭高歌。我們不妨把學生帶到自然中,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感受最原始、最純粹的音樂。現(xiàn)代教育手段雖然能讓音樂課豐富多彩,但是如此卻更加來去匆匆。音樂給人的感染應當是春風化雨,是潤物無聲,絕不能狂風暴雨,電閃雷鳴?;貧w自然本身,回歸自然節(jié)奏,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慢一點,可以讓教學回歸生活。音樂絕不是一種遠離現(xiàn)實的藝術,它無處不在,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冼星海曾經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爐?!蔽覀兊囊魳方虒W也應當回歸生活,回歸生活本來的節(jié)奏。慢下來才是生活的本來節(jié)奏。音樂教學應少些功利性、多些愉悅性。慢生活能讓我們更好地品味生活,慢節(jié)奏同樣能讓我們更好地品味音樂。
慢一點,可以讓學生回歸課堂。課堂教學不是匯報演出,為了所謂“完美”的一堂課,通過夸張的“彩排”,教師擔任編劇加導演,讓學生充當演員,讓課堂戲味十足,這是得不償失的。如此來回折騰“走秀”,多年以后還會成為我們學生的“笑柄”。筆者以為,凡事不能“過”,適度比什么都好。學生應該回歸課堂,適度使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課堂氛圍,加之良好和諧的師生互動,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綜上,讓音樂課堂教學慢下來,應該成為當下音樂課堂教學的首選項。這就需要教學的組織部門學校樹立全面的教育教學質量觀,嚴格按照課程標準打足音樂課程教學課時,防止“短斤少兩”;這就需要教育教學研究部門,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科學界定優(yōu)質課的評價標準,引導教師科學適用現(xiàn)代媒體,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效;這就需要我們的音樂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遵循課堂教學規(guī)律和聽覺藝術感知規(guī)律,讓學生學得輕松、唱得歡快、悟得明白,才能不斷提升音樂素能。
作者簡介:
張燕,江蘇省東臺市,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城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