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族群政治的歷史演化:對國際政治研究的一種反思

2019-05-09 05:14王文奇
史學集刊 2019年3期
關鍵詞:民族主義族群邊界

王文奇

族群政治研究目前已經(jīng)成為人類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多學科重點關注的議題之一,并呈現(xiàn)出一種典型的跨學科研究態(tài)勢。“過去30多年間,族群政治研究領域已經(jīng)涌現(xiàn)出數(shù)以百計的學術專著和數(shù)以千計的學術論文”。

包剛升:《21世紀的族群政治:議題、理論與制度》,《世界民族》,2017年第5期。在大量研究族群政治的著述中,前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的族群沖突和族群戰(zhàn)爭成為重點研究對象,尤其是中東、非洲一些國家,因其內部對部族的認同超越了對主權國家的認同,形成了強社會弱政府的局面,一些學者稱之為部族主義國家,

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參見Heribert Adam, Kogila Moodley, “Political Violence, ‘Tribalism, and Inkatha,”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Vol30, No3 (Sep1992), pp485-510; Ari Sitas, “The New Tribalism: Hostels and Violence,” 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 Vol22, No2 (Jun1996), pp235-248; Nile Green eds, Afghanistans Islam: From Conversion to the Taliban,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7; Westen KShilaho, Political Power and Tribalism in Kenya,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8族群問題尤為嚴重。這些被族群政治困擾的國家,往往沒有經(jīng)過長期的社會文化整合,獨立建國時間較短,前現(xiàn)代歷史遺留與現(xiàn)代政治建構疊加在一起,使國家內部社會呈現(xiàn)出萬花筒般的復雜性。伴隨著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混融,族群政治的影響溢出國家層次,成為區(qū)域乃至全球需要關注的國際政治現(xiàn)象。而研究族群政治也有助于我們對現(xiàn)有的國際政治研究路徑和敘事方式展開反思。

其一,研究族群政治,有助于我們更正現(xiàn)行國際政治理論對國家安全威脅的宏觀假定。在國際政治理論中,無論是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還是后來的新現(xiàn)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都存在著某些理論分歧,但它們共享一種敘事方式,即都將視角聚焦在國際體系和結構上,規(guī)避對國內政治復雜性的考慮。為了理論的邏輯性和精巧性,兩大流派都日益采用科學主義方法,淡化經(jīng)驗研究和歷史梳理,結果不僅造成“像加拿大當代著名批判理論家羅伯特·沃克指出的,歷史的展示實際上讓位于結構解釋的展示”,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頁。而且造成了理論與事實之間的鴻溝。具體到國際政治研究的基礎性問題之一國家安全上,兩大流派都認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來自于國際而不是國內。由于兩大理論流派主體理論生成于冷戰(zhàn)期間,這種敘事方式的出現(xiàn)便不難理解。但若訴諸經(jīng)驗事實,兩大理論流派的宏觀假定則大有問題。

實際上,“1945年以來,國內戰(zhàn)爭比國際戰(zhàn)爭爆發(fā)得更加頻繁,也帶來了更具破壞性的后果,同時,超過半數(shù)的國內戰(zhàn)爭是由族群問題而非階級或意識形態(tài)問題引發(fā)的”。

唐世平、李思緹:《族群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一個廣義理論》,《國際安全研究》,2018年第4期。尤其在后冷戰(zhàn)時代,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歷史發(fā)展并沒有像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所設想的那樣,我們將看到“民族國家和族群語言團體,如何在新興的超民族主義重建全球的過程中, 被淘汰或整合到跨國的世界體系”,

[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頁。反倒是族群政治越來越突出,由族群政治所導致的族群沖突與族群戰(zhàn)爭也更為激烈。1994年爆發(fā)的盧旺達大屠殺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證,也顛覆著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來自于國際而不是國內的認知。進入21世紀后,族群政治不僅沒有消弭,反而在諸多國家引發(fā)了嚴重的安全問題,蘇丹、尼日利亞、馬里、阿富汗、伊拉克、緬甸、菲律賓都長期遭受族群問題的困擾。當前,國際政治學者對族群政治研究的升溫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族群問題誘發(fā)國家安全問題的警覺,同時也是對國際政治傳統(tǒng)研究路徑的一種反思。

其二,研究族群政治,有助于我們突破現(xiàn)有國際政治研究中的方法論設定。二戰(zhàn)結束后,在非殖民化浪潮中,族群政治并沒有真正進入國際政治研究的視野。族群政治的存在被認為只是全球政治現(xiàn)代化中的一段插曲,是前現(xiàn)代國家或殖民地走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進行國族整合的暫時性問題,通過政策導引族群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形成這種觀念的知識基礎來自國際政治研究中長期居于主導地位的西方學者對歐洲歷史經(jīng)驗的認知。歐洲各主要國家,大體上從17世紀開始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轉變,18世紀末19世紀初被認為是建成民族國家的初始時期。

參見[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英]休·希頓-沃森著,吳洪英、黃群譯:《民族與國家——對民族起源與民族主義政治的探討》,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美]里亞·格林菲爾德著,王春華等譯:《民族主義:走向現(xiàn)代的五條道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民族國家這種新的國家組織形態(tài)“以民族主義歷史代替了宗教‘十戒和《圣經(jīng)》;將民族的歷史遺跡作為朝圣和膜拜的圣地;以‘無論對與不對,祖國第一的觀念作為轉化民族忠誠的道德信條。許多民族主義運動明確地呼吁民眾忘記或者超越宗教(教派)差異,以共同的民族性為基礎尋求統(tǒng)一”。[荷]

葉普·列爾森著,駱海輝、周明圣譯:《歐洲民族思想變遷:一部文化史》,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第284-285頁。這種類型的敘事認為,在前現(xiàn)代,血緣認同、部族認同、宗教認同等多種認同并存,但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立后,尤其是當二戰(zhàn)后幾乎所有國家都披上民族國家的外衣后,國族認同被認為在認同序列上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擢升,并將血緣、地域、宗教等認同的序列下調,使這些認同成為國族認同之下的亞認同。

真實的歷史進程則是,在一些沒有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整合的新興國家中,部族、族群是其重要的認同歸屬。在認同的序列上,對部族、族群的認同可以壓倒對新興國家的認同。二戰(zhàn)之后,一些國家能夠走向獨立建國而不是分崩離析,源于國家認同的建構不是通過對內整合生成的而是通過對外區(qū)別生成的,“不是源自于人們的內部生發(fā),而是在回應外部力量介入時展現(xiàn)出的一種模式”。

John LComaroff, PaulCStern, “New Perspectives on Nationalism and War,” Theory and Society, Vol23, No1 (Feb1994), p39內部可能具有族群多樣性,但因為與外部比較具備了較為同一的身份,這才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創(chuàng)建。以菲律賓為例,這個混雜了土著人、梅斯蒂索人、華人等多個族群的區(qū)域,在民族主義思潮的熏染下,到1890年時把菲律賓“用作這個家園上全體人民的稱謂,他們最終包含了以上所有類別的成員,執(zhí)拗地歸于自身一種共有的菲律賓屬性”。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甘會斌譯:《比較的幽靈:民族主義、東南亞與世界》,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82頁。二戰(zhàn)結束后,借助對外而言的身份同一性,菲律賓成為主權國家,但族群沖突一直存在,曾經(jīng)被遮掩的問題形成了歷史反噬,現(xiàn)在族群沖突問題是菲律賓內部治理中的關鍵性問題。

由于族群政治尤其是其中更為鮮明的部族主義是一種典型的認同政治,這就造成從國際政治研究視域研討族群政治問題,不能再依賴于現(xiàn)行國際政治研究方法?,F(xiàn)行國際政治研究方法重點強調對物質因素的重視,對體系或結構的闡釋,對囚徒困境的剖解,對博弈效果的衡量(零和博弈與正和博弈,相對收益與絕對收益等),這些看似科學化的方法卻無法較好地用于認同政治研究。要展開對認同政治的研究,曾經(jīng)被國際政治研究所拋棄的思想研究和地方性知識應該實現(xiàn)一定程度的回歸。

其三,研究族群政治,有助于我們突破國際政治研究中主權國家思維的束縛。族群沖突除了“會危及所發(fā)生國家的領土完整,對它們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嚴重破壞”,成為國家安全威脅的主要來源,“還會從一個國家蔓延到另一個國家,使整個地區(qū)不穩(wěn)定”。

Karl Cordell,Stefan Wolff,“The Study of Ethnic Conflict:An Introduction,”in Karl Cordell, Stefan Wolff, eds, Routledge Handbook of Ethnic Conflict, London: Routledge, 2011, p1族群問題會溢出國家邊界形成區(qū)域乃至全球問題,這是國際政治研究要加大對族群政治研究力度的動因。但這一問題又與同樣能夠溢出國家邊界的環(huán)境問題、疾病問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有著重要區(qū)別。環(huán)境問題等溢出國家邊界只是一種物理意義上的溢出,而族群問題溢出國家邊界則是一種政治意義上的溢出,在一些典型的案例中出現(xiàn)的狀況是族群邊界與國家地理邊界的錯位,從而誘發(fā)族群的跨境聯(lián)動。

族群問題跨越國家邊界引發(fā)的反思是,國際政治中的地緣政治研究主要以主權國家的地理邊界作為起點和終點是否恰當。從歐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開始,主權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強調領土邊界。國與國之間的領土邊界自此由模糊而清晰,由前現(xiàn)代時期的大體山河分野發(fā)展到現(xiàn)代的清晰而垂直的地理分界線,“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地圖,整個世界都被進行了精確的領土劃分”。

Michael Billing, Banal National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5, p20由是,以主權國家為單位進行地緣政治闡釋是國際政治研究的基礎設定。但在族群跨境聯(lián)動的典型案例中,不僅存在著行動層面的族群跨境關聯(lián),還存在著對既有主權邊界進行政治重構的訴求,一些族群就像曾經(jīng)的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對地理、地圖的強調那樣,它們也在“把一塊地方政治化”,

[西]胡安·諾格著,徐鶴林、朱倫譯:《民族主義與領土》,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這塊地方往往就是兩國或多國交界處的族群跨境關聯(lián)所在。這方面的典型例證是庫爾德人問題?!?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庫爾德人逐漸意識到制圖學的重要性,他們制定了族群地圖和邊界地圖”。

Maria TOShea,Trapped Between the Map and Reality: Geography and Perceptions of Kurdista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p144二戰(zhàn)結束后,因為諸多因素,庫爾德人散居于土耳其、敘利亞、伊朗、伊拉克四國交界處,庫爾德人的跨境聯(lián)動成為四國共同關心的安全議題。但族群問題在溢出國家邊界同時,國家邊界同樣在對族群的跨境聯(lián)動實現(xiàn)規(guī)約,也即意味著主權國家在通過努力將族群問題限制在自己的邊界范圍內,避免問題更加復雜化。在不同的具體案例中,主權國家的這種努力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這也意味著形成了一種主體間性政治,國家邊界和族群邊界互為主體,使族群政治的結果不再是單一向度。而要深入理解、闡釋這樣一種主體間性政治,突破主權國家思維的束縛是必要的。

其四,研究族群政治,需要我們在國際政治研究中引入歷史主義視角。族群政治是一種建構性政治,要通過現(xiàn)代歷史進程來認知。盡管依照一些學者的看法,認為族群差別是一種久遠而古老的現(xiàn)象,這一點是成立的,但是從簡單的族群差別走向族群政治,造成族群沖突甚至族群戰(zhàn)爭,則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構建或稱政治現(xiàn)代化過程中被建構而成的問題。

民族主義推動民族國家的構建,要形成一種國族整合。然而,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傳統(tǒng)上存在著大量部落,如前現(xiàn)代的埃塞俄比亞,不僅部落數(shù)量眾多,而且“部落群體的組織形式跨度很大,從無政府的裂變結構到卡法(Kaffa)這樣的中央集權制的各小邦”。

[挪威]卡爾·埃里克·科努森:《分化與融合——埃薩俄比亞南部的族群關系面面觀》,[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主編,李麗琴譯:《族群與邊界》,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73頁。這些擁有大量部落或族群的國家或地區(qū),無論其曾被殖民還是未被殖民,基本上從19世紀末開始都受到了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建立民族國家的意識。盡管民族主義思想成為推動獨立建國的崇高意識形態(tài),但在走向民族國家建構的具體過程中,一些部落和族群或是因為宗教信仰的差異,或是因為權利訴求的差異,或是因為對部落或族群地位的異議等原因,在建構民族國家的同時也建構了族群政治,從而誘發(fā)了族群沖突甚至族群戰(zhàn)爭。譬如有學者指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爭斗不是自古有之的,他們之間的紛爭起源于19世紀20年代;在殖民時代到來之前,胡圖族與圖西族之間也是沒有族群沖突的?!?/p>

Errol AHenderson, “Culture or Contiguity: Ethnic Conflict, the Similarity of States, and the Onset of War, 1820-1989,”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41, No5 (Oct1997), p651同樣,認為南斯拉夫族群沖突的生成是古老的群際隔閡在現(xiàn)代的重新展現(xiàn),“在證據(jù)上是站不住腳的,南斯拉夫在歷史上并沒有像西歐和其他南歐國家那樣基于宗教差異的族群沖突,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在20世紀之前也并未出現(xiàn)爭斗”。

VPGagnon, “Ethnic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The Case of Serb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3 (Winter 1994-1995), p133

族群政治的極端化形態(tài)是族群沖突或族群戰(zhàn)爭,最后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不同族群分離開來,實現(xiàn)各自獨立建國。但問題是,族群沖突并不會伴隨著分離主義目標的實現(xiàn)而得到一勞永逸的解決。譬如,2011年南蘇丹脫離蘇丹實現(xiàn)了獨立,但南蘇丹內部又迅速出現(xiàn)了部族紛爭,時至今日族群政治問題仍然是南蘇丹內政中的難題,甚至不排除有進一步分裂南蘇丹的危險。其原因便在于族群政治是一種建構性政治,處于歷史流變之中。曾經(jīng)沒有衍生出族群政治的部族可能會在歷史進程中生發(fā)出族群政治,而已受族群政治問題困擾的國家也有可能通過國家內部的治理實現(xiàn)族群問題的消弭。要更好地研究這種建構性、流動性的族群政治,現(xiàn)行國際政治研究中的靜態(tài)分析模式是不大適用的,需要運用動態(tài)的、長時段的分析方法,這正是歷史主義的方法。

綜上所述,研究族群政治的歷史演化,既是基于對現(xiàn)實國際政治熱點、焦點問題的判定,同時也能夠對現(xiàn)行國際政治研究中的一些范式、路徑、方法進行反思。基于歷史經(jīng)驗與事實,尤其是非西方世界的歷史經(jīng)驗與事實,采用歷史主義方法重構國際政治的敘事體系也具有一定意義。

猜你喜歡
民族主義族群邊界
從彭陽姚河塬卜骨刻辭看西周早期西北邊域族群關系
守住你的邊界
淺析民族主義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方向
歸來吧!精靈(大結局)
淺析不同層次的認同是鞏固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基礎
有邊界和無邊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義(觀察家)
人蟻邊界防護網(wǎng)
“民族主義”的老問題與新困惑
苍梧县| 桃园县| 凌海市| 图片| 屯昌县| 枣庄市| 玛曲县| 榕江县| 磐安县| 满洲里市| 衡阳市| 石河子市| 阜阳市| 张家界市| 西贡区| 天长市| 新乡市| 从化市| 梁山县| 甘南县| 西城区| 宣威市| 桐柏县| 湖州市| 鄄城县| 泊头市| 宁河县| 隆安县| 宁陵县| 偏关县| 丰顺县| 古交市| 英山县| 普洱| 遂昌县| 武功县| 青阳县| 孝昌县| 佳木斯市| 富裕县|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