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阿申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大多系北京紫禁城舊藏。其中,有三只杯體暗刻雙龍戲珠紋的成化蛋殼小杯,令人矚目。蛋殼瓷又稱薄胎瓷、脫胎瓷,創(chuàng)燒于明永樂年間,成化時頗有成就,但由于制作難度大,存世量稀少。這三只脫胎瓷小杯,原本為清宮多寶格里的擺件,屬于皇帝心愛之物,現(xiàn)在為臺北故宮的珍藏之一(圖1):兩只底署“大明成化年制”雙圈六字青花款(圖2),另一只無款。
臺北成化“天”字杯
1973年的一天,臺灣早期收藏大家李成發(fā)拜訪了時任“中華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前身)副館長的莊嚴(圖3)。他們是老朋友,李成發(fā)因為精于鑒賞,被“中華博物館”聘為顧問。他從錦盒里小心翼翼取出兩只蛋殼杯,這是國民黨元老、收藏大家于右任先生贈送的?!斑@兩只小杯,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三只成化蛋殼杯驚人的一致,”而小杯底部,暗刻一個“天”字(圖4)。莊嚴拿著放大鏡認真地研究,“一邊看一邊贊嘆道,這是天字款??!”天字款,屬成化瓷器上特有的底款,是皇家御用之物。李成發(fā)的造訪,給莊嚴帶來驚喜。原先他以為故宮的成化蛋殼杯是世上僅存的,想不到民間出現(xiàn)兩件,而且?guī)А疤臁弊挚?。[注1]
對于臺北發(fā)現(xiàn)的兩只白釉龍紋天字杯,古陶瓷鑒定家、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先生細看了瓷釉瓷胎和紋飾后,予以了肯定(圖5)。耿先生說:“這釉水跟油一樣的,成化東西就是跟油一樣”,“我覺得這兩件東西是不錯的,是真的。這釉的質感,還有這種白的垂釉,是到位的。不管器型、胎質、釉色,都是明代的?!盵注2]
御用瓷以“天”字為款識,前無古人,后不見來者!那么,御窯瓷器為何要以“天”字為款識?通過這個“天”字,成化皇帝想暗示和傳達什么?
成化時期出現(xiàn)“天”字款,其實,是有其深刻歷史原因的!臺灣學者莊靈(臺北故宮博物院、莊嚴之子)和蔣建新先生認為,當與成化皇帝童年的境遇有關:懦弱膽小的朱見深兩歲時被立為皇太子,不久,父親明英宗于土木堡之變中不幸被俘,皇權落到了叔叔朱祁鈺手里。明代宗登基后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將侄子朱見深趕出皇宮,這一年,朱見深只有五歲。又過了五年,父親明英宗神奇般地重新奪回了皇位,十歲的朱見深再次成為皇太子。七年后,朱見深做夢一般登上皇位。“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坎坷的經歷,年輕的成化皇帝初登皇位時非常不自信。于是,他下旨做了一批以天字作為底款的精巧瓷器,分賜給臣下,以此提醒大臣們,皇權受命于天,自己是真命天子?!盵注3]
成化與他的父皇
追本溯源,可以發(fā)現(xiàn),臺灣學者的見解,符合歷史客觀。由于成化的童年,是在宮廷“劍拔弩張”氣氛中度過。所以,擔驚受怕的朱見深有了“嚴重的口吃、反應也比較遲鈍”等心理問題。成化身邊有一個叫萬貞兒的妃子,“以長朱見深19歲的高齡將憲宗始終攬于自己成熟、溫暖又豐腴的懷抱”,不僅陪寢,甚至憲宗皇帝外出游玩時,也一刻不離地陪伴著他。《明史》載:“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驅,或佩刀侍立左右?!薄跋啾攘鶎m粉黛的柔姿弱態(tài),身著戎裝的萬氏自然給朱見深一種新鮮感、安全感?!币惨虼?,大年齡的萬氏“令懦弱的朱見深充滿戀母情懷而至死將寵愛集于她一身”??v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國352名皇帝,濫情者眾、癡情者寥,而對一個比自己年長十九歲的女人終身矢志不渝的,唯有成化帝一人”。之中緣由,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朱見深內心不夠強大。除了成化皇帝性格脆弱的原因外,筆者以為,出現(xiàn)“天”字款,還當同他父親“天順”的年號有關。
天順,為中國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經奪門之變后2次登基后的年號(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明英宗9歲登基,年號正統(tǒng)。正統(tǒng)十四年,23歲的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剌時被俘,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实郾环?,北京城里的大臣們擁戴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上了皇位,年號為景泰。一年后,瓦剌將明英宗釋放了。但是,回到皇宮后,朱祁鎮(zhèn)被弟弟景泰帝“軟禁于南宮,一鎖就是七年”。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貞等人乘景泰帝病危,發(fā)動了奪門之變,擁護明英宗復位稱帝,亦即明代史上所謂的“南宮復辟”。明英宗第2次登基,改帝號為天順。為什么叫天順?因為把弟弟從皇帝寶座上趕下來畢竟不光彩,為名正言順,遂以天順為年號。意思是順天旨意,自己才是真天子。不難想象,成化的“天”字款,靈感極可能緣自于此!
談談明代御窯款識及建樹者
自從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在景德鎮(zhèn)設立御窯廠燒造宮廷用瓷以來,至成化,歷代御窯器的署款情況大致如下:洪武、建文無款;永樂御窯器少量帶款;宣德時期款多遍器身;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歷時30年基本無款;成化是永宣之后又一位對款識熱衷的帝王并頗多建樹。
一、署寫年款第一人永樂皇帝
在官窯瓷器上,冠以帝王年號的做法始自永樂。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明成祖朱棣只是在自己一些御用瓷上留下帝王尊號,并把落款部位局限于盤、碗、杯的內底或內壁。永樂皇帝沒敢把自己的年號倒扣于外底下,是基于傳統(tǒng)觀念和皇帝的尊嚴。試想一下,至高無上的帝號,豈能隨處張揚!況且是落在器皿的底部,這會給文武百官及天下黎民作何感想!于是,永樂的年號款(圖6),包括錐刻款和模印款[注4],均采用深奧多變又不易看明白的篆體。顯然,是因為受到時代發(fā)展與當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所致。因而,明永樂官窯瓷器的落款形式,便帶有了明顯的時代烙印。在署款上,作為皇帝,朱棣盡管勇于創(chuàng)新,堪稱壯舉,卻也只能夠小心翼翼、不敢造次。而青花,其色澤過于艷麗也太醒目。所以,雖然“永樂官窯青花瓷器為數(shù)不少,但青花款僅見于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上”。而且,其細若米粒的四字篆書款,皆寫于杯的內心(圖7)。至于那些“永樂官窯瓷器上的刻、印年款,需要側視或透視方能看清” [注5]。在此順便提一筆,但凡把永樂年款大大咧咧寫在器物外底部的,皆為偽款。可以想象,皇帝不敢,景德鎮(zhèn)工匠豈敢!那是要被砍頭的!敢于把永樂年號連同國號隨心所欲地落在器物外底部的,唯有后朝及當今的景德鎮(zhèn)匠人!
二、把款識推向極致者宣德皇帝
在中國陶瓷史上,把年號書寫于器物外底部的第一位帝王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號款不但字體以堂堂正正的晉唐小楷居多,多數(shù)還帶上了國號“大明”。書寫部位遍器身:從器物的內底(圖8)到外底,從內口邊到外口邊(圖9),乃至頸部、肩部、外腹部、折沿下、柄或流上(圖10)及蓋內等,均屬落款處。帶款的官窯器數(shù)量之多,又如此無定規(guī)的落款本身,充分顯示宣德皇帝對署年號款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時,亦反映出他不知把款識往哪落的無奈。但是,憑借朱瞻基不落俗套愛玩蟋蟀以及喜歡揮杖擊丸的個性,最終,將神圣的國號與年號,一舉定格于器物的外底部(圖11),開創(chuàng)了標準年款的先河。此河一開,讓宮廷瓷器的整體藝術趨向完美,亦令官窯瓷器平添了皇家氣派。從此,帝王年號款定位于外底部的格式不只成為明清兩代御窯瓷器署款上的主要模式,亦成了炫耀皇家器物的重要標志。沒有款識,似乎難為官器!
正統(tǒng)、景泰、天順這三朝,被稱為明代陶瓷史上的黑暗期空白期。此刻,在瓷器的署款上,一片空白,不見官款。
三、獨辟蹊徑署款者成化皇帝
成化皇帝朱見深18歲登基,在位23年。明憲宗不只愛好瓷器,還獨具慧眼,借用款識做足文章。同宣德朝相比,成化御窯器在款識上不但創(chuàng)立了六字款外加雙方框(圖12)的一種新體式,還開創(chuàng)了于高足杯的足內沿書寫官款的先例(圖13)。而“天”字款,更屬獨創(chuàng)。
于是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國所有御窯瓷器中,有兩個朝代的款識最值得稱道:一個是永樂朝的“永樂年制”四字青花款;一個是成化年間單個的“天”字款。這兩類款識,均出自皇帝內心的真誠,顯現(xiàn)出帝王真性情。
對于成化斗彩龍紋罐上的“天”字款(圖14),筆者數(shù)年前在《瓶瓶罐罐之奧秘》一文中就談道:“明成化時期的斗彩天字罐最不尋常,罐底用青花楷體獨署一無圈欄的‘天字:‘天指‘天子;天字罐根據(jù)諧音亦即‘天子官,寓意‘天下第一官!天底下,有誰的官,竟比帝王、比天子還大?”[注6]成化天字款,無圈無邊欄的奧秘就在于“天”。因為,皇權受命于天,天最大!
口徑5厘米的青釉小杯
兩年前,筆者見到一只小杯。杯高2.5、口徑5、足徑1.9厘米。通體施青釉,釉汁瑩潤肥腴,色澤青中閃綠。造型端莊暈圓、玲瓏秀巧,頗具藝術上的線條美。口端下方約0.4厘米處,有一頗似文字的暗刻紋(圖15)。從杯的邊口以及器身上所隱含的自然、流暢、極具層次感的使用留痕來看(圖16),器物為傳世品。對于其口端下方暗刻紋,觀察良久,限于一時無法查證和辨別,也就沒往“天”字上去靠。但是,憑直覺,筆者以為,器物應為景德鎮(zhèn)窯冬青釉,系明代早期之物?!岸嘤裕荷珴奢^重,具有宋、元龍泉釉的效果,故也稱之為‘仿龍泉釉。釉色青中閃綠,蒼翠欲滴……為永樂時創(chuàng)新的品種之一”[注7]。宣德時“釉面沒有橘皮皺紋,其勻凈度和永樂時大體相同……釉色玻璃質感較強”。[注8]
去年,筆者對青釉小杯再次作了觀察。此后相當長一段時日,邊研究邊查閱資料,并把小杯同成化斗彩天字罐掛鉤,同明憲宗的身世掛鉤,筆者才逐漸意識到:該青釉杯不排除為成化“飲酒品茗之風盛行”(圖17:二只龍紋杯 口徑分別為6.1與6.2厘米)時的御窯飲酒器。而器身所施釉汁,定為粉青釉,似乎更為貼切。粉青釉系青釉中派生出來的一種釉色,呈現(xiàn)粉潤的青綠色,如半透明的玉,為南宋官窯青瓷典型釉色(圖18)。明代,景德鎮(zhèn)御窯廠多有仿造。
成化粉青釉“天”字杯
暗刻天字款小杯,盡管為個案,但其承載的歷史信息,則難以讓人否定其存在。所以,形成文字,求教方家!
首先,邊口處的暗刻紋(圖19、圖20),經多方求證,當系金文之“天”字(圖21),亦即大篆“天”字。
其二,小杯的圈足(參見圖16),既不屬平切,也不是內外墻坡式,而是足端滾圓。此足式,為成化瓷的重要特征。
有關成化杯的樣式與足式,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講道:“成化官窯少制大器(民窯則大器較多),常見器物以高腳杯、酒杯、盤、碗、罐為主。因此時飲酒品茗之風盛行,故傳世品中多見酒杯類,器型小巧俊美,為世人所尊。罐類之中,‘天字罐尤為名貴。傳世的成化官窯器物較宣德器為少,大部分保存在臺灣省”(p87頁)。關于成化杯的樣式與足式,耿先生說:“見有高足杯、八方高足杯、雞缸杯及高奘式、菊瓣式、撇口式、鐘式、墩式、馬蹄杯等,均為滾圓圈足”。湊巧,“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成化瓷器對比展”此時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呈展,數(shù)件典型器(圖22、圖23),恰到好處地為這件青釉小杯的圈足,作了權威性詮釋。
其三,關于圈足上的粘沙(參見圖16),“明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現(xiàn)象(圖24),明清瓷器足內,積釉處也有粘沙,而仿品卻很少有粘沙。”出現(xiàn)粘沙的成因很多,有工序上也有操作上的。一些器物,尺寸小、厚度薄,修足時難以把握或者制作時修胎刮釉不到位,都會出現(xiàn)此類情況(圖25、圖26)。再說,明成化由空白期過渡而來,制作僅為5厘米口徑的小杯,有瑕疵亦屬難免。即使處于中國制瓷業(yè)高峰時期的清康熙,粘沙現(xiàn)象亦時有出現(xiàn)。相比較明末清初時多見的那些粗粒子粘沙器物,似乎還給人以啟示:細路子細沙;粗路子粗沙。由此還可知,粘沙的粗細不只反映出品質,竟可以成為當今斷代的依據(jù)之一。
其四,明成化早期官窯,喜以永宣之物作藍本。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模仿器形(圖27)、紋飾與署款(圖28),一是模仿永宣顏色釉瓷中的單色釉(圖29)。這件青釉小杯,不僅僅造型與明永樂壓手杯相近,在署款上,亦與永樂壓手杯有異曲同工之妙:前者,于杯的內底上署篆書青花“永樂年制”四字;后者,于唇口邊錐刻篆書“天”字。永樂壓手杯的“永樂年制”四字,不唯“細若粒米”,竟然還躲在花蕊內(參見圖7)、埋在獅球中,顯示出帝王純粹是為了飲酒、品茗與個人玩賞。而成化皇帝把單個“天”字,高高懸刻在杯的邊口處!那個“天”字,無疑是給大臣看的。此杯的器型和署款上的暗合,為成化瓷的確認,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再則,天字杯雖屬罕見,臺灣于1973年發(fā)現(xiàn)了兩件!更重要的是,天字款的出現(xiàn),就成化皇帝個人而言,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小結
從已面世的成化天字罐和成化天字杯來看,筆者認為,應當先有杯,后有罐;應該先有暗刻的篆書“天”字款,后有青花楷書的“天”字款。這不僅合乎從無到有的邏輯,更合乎成化皇帝不太自信的心理。成化“天”字款,意在警示朝野:皇帝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
顯而易見,成化的“天”字款,有別于通常概念之官窯款!由于明憲宗朱見深獨特的身世,造就了明代獨特的成化官款。也因此,成化皇帝與他的“天”字款,在中國陶瓷史上留有獨特的地位。
上述系個人見解,期盼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