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
真實不虛的友誼有這樣一個前提:對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種強(qiáng)烈的、純客觀的和完全脫離利害關(guān)系的同情。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真正能與我們的朋友感同身受。但人的自我本性卻與這種做法格格不入,所以,真正的友誼就像那些碩大無朋的海蛇一樣,要么只是一種傳說,要么只存在于別的地方。
檢驗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朋友,除一些需要得到朋友的確切幫助和做出一定犧牲的情形以外,最好的時機(jī)就是,當(dāng)我們告訴他恰逢某樣不幸的時候。在這一剎那,他的臉上要么顯示出一種真心的、不含雜質(zhì)的悲哀,要么就是一副鎮(zhèn)定自若的樣子,或者,他會流露出某種別樣的表情。后兩者都證實了拉羅什福科的那句名言:“從我們最好的朋友所遭遇的不幸中,我們總能找到某樣并不會使我們不悅的東西。”在類似這種時候,一般我們稱之為朋友的人甚至掩飾不住臉上一絲滿意的笑容。沒有什么比告訴別人我們剛剛遭受了一樁巨大的不幸,或者向別人毫無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個人的弱點,更能確切地使別人得到好的心情了。這是反映人性的典型例子。
朋友間分隔太遠(yuǎn)和太長時間互不見面,都會有損朋友之間的友情,盡管我們并不那么樂意承認(rèn)這一點。如果久不相見,甚至我們最親愛的朋友也會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變成抽象的概念。我們對他們的關(guān)切也由此變得越來越理性,甚至這種關(guān)系只是一種慣性的作用。但對那些我們朝夕相見的人,哪怕那只是我們寵愛的動物,我們都能夠保持強(qiáng)烈和深切的興趣。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地受制于感官。
朋友都說自己是真誠的,其實,敵人才是真誠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把敵人的抨擊、指責(zé)作為苦口良藥,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
患難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嗎?恰恰相反,我們一旦和某人交上朋友,他就開始患難了,就要向我們借錢了。
(靜 宸摘,Belle Mellor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