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屬(Brucella,簡稱布氏菌)的細菌侵犯機體后引起的傳染-變態(tài)反應性的人獸共患傳染病。布氏菌主要存在于牛、羊、豬等家畜和野生動物中,人直接或間接接觸被感染的動物及其制品后可被感染,若治療不及時易轉為難以治愈的慢性病人。布病遍及世界約170個國家和地區(qū),已成為全球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所面臨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1],我國每個省區(qū)的人畜中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和流行[2],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危及食品安全和阻礙畜牧業(yè)經濟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布病疫情明顯回升,尤其是2000年以后,布病疫情強勢走高,報告發(fā)病例數平均每年增長10%[3],近幾年,福建省布病病例報告數增加,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聚集性疫情時有發(fā)生[4]。本文分析2008-2017年福建省人間布病流行特征,并對布氏菌分離株進行基因分型,探討菌株間內在聯系,通過對布氏菌分離株進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為制定布病預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1資料來源 2008-2017年人間布病疫情資料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中布病報告卡(已審核卡和臨床與實驗室診斷病例);人口資料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福建省常住人口。
1.2菌株來源 40株疑似布氏菌分離自福建省2012-2018年期間布病現癥病人血液標本,布氏菌標準參考菌株羊種(16M)、豬種(1330)和牛種(544)與疫苗菌株S2和M5均由本實驗室保存。
1.3儀器與試劑 主要儀器有LabChip GX II Touch生物大分子分析儀(PerkinElmer公司)、DNA 5K/RNA/CZE LabChip芯片、CLASS II TYPEA2生物安全柜、CO2培養(yǎng)箱、梯度PCR儀、冷凍高速離心機、電泳儀、凝膠成像系統(tǒng)等;主要試劑有布氏菌培養(yǎng)基(BD產品)、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QIAGEN產品)、EasyTaq PCR SuperMix(全式金產品)、HT DNA 5K Reagent Kit試劑盒、DL2000 DNA marker(Takara產品)等,所用試劑均在保質期內。引物合成與測序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
1.4傳統(tǒng)生物學鑒定 根據菌落染色、形態(tài)、生長特性和布氏菌診斷血清凝集試驗確定布氏菌,利用單項特異性A/M血清凝集試驗(玻片凝集試驗)、H2S產生試驗、CO2需求、雙層瓊脂法噬菌體(TB和BK2)裂解(RTD)試驗、染料硫堇/堿性復紅抑菌試驗等進行種/型鑒定,具體操作步驟參照文獻[5]進行。
1.5菌株DNA制備 將分離菌株轉種于布氏菌斜面培養(yǎng)基,37 ℃培養(yǎng)48 h,挑取適量對數生長期的布氏菌菌苔于300 μL無菌去離子水中混勻,80 ℃ 2 h滅活細菌后,按照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操作說明提取DNA, -20 ℃凍存?zhèn)溆谩?/p>
1.6BCSP31-PCR和AMOS-PCR 根據BCSP31核苷酸序列設計的引物可以對布氏菌進行屬的鑒定;AMOS-PCR可鑒定牛種布氏菌(1、2、4型),羊種布氏菌(1、2、3型),豬種布氏菌(1型)以及綿羊附睪種布氏菌。引物序列、擴增體系及反應條件參考文獻[5-7]進行。
1.7MLVA-16(16位點可變數目串聯重復序列分析) 這是一個基于PCR技術的分型方法,該方法通過區(qū)分基因組上多個具有多態(tài)性串聯重復序列位點 (VNTR)的重復單元拷貝數的差異來區(qū)分菌株。16 個位點的16對引物分為2組:panel 1包括8個位點(Bruce06、Bruce08、Bruce11、Bruce12、Bruce 42、Bruce43、Bruce45和Bruce55), panel 2包括panel 2A的3個位點(Bruce18、Bruce19和Bruce21)和panel 2B的5個位點(Bruce04、Bruce07、Bruce09、Bruce16和 Bruce30)。引物序列、擴增體系及反應條件均參考文獻[8-10]進行,每次擴增均以16M參考菌株作陽性對照。PCR產物嚴格按照LabChip GX II Touch生物大分子分析儀、DNA 5K/RNA/CZE LabChip芯片和HT DNA 5K Reagent Kit試劑盒操作步驟和使用說明來分析確定各位點擴增產物的大小[11],同時結合測序結果,計算檢測位點中各VNTR的重復單元數,將16個位點串聯重復數值輸入到 http://mlva.u-psud.fr/,與數據庫進行比較,確定該菌株基因型別。獲得所有菌株的重復序列個數后,利用BioNumerics 6.6軟件對16個位點進行聚類分析。同時選取已發(fā)表文獻中其他省份的布氏菌株的MLVA-16結果進行比較。
1.8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結合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根據PCR產物大小換算各位點重復單元數,結果錄入 Excel數據庫中,利用BioNumerics6.6軟件進行聚類分析,選擇平均連鎖聚類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將獲得的分型與布氏菌數據庫在線比較。
2.1疫情概況 福建省2008-2017年共報告布病416例,無死亡;年均報告發(fā)病率0.11/10萬,發(fā)病率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趨勢χ2=256.92,P<0.01),圖1。
圖1 福建省2008-2017年人間布魯氏菌病發(fā)病情況Fig.1 Annual incidences of brucellosis in Fujian Province during 2008-2017
2.1.1地區(qū)分布 福建省各設區(qū)市均有病例報告,總體呈散發(fā)態(tài)勢。漳州(128例)、泉州(68例)和南平(67例)發(fā)病數居前3位,占病例報告總數的63.2%;報告發(fā)病率居前的設區(qū)市依次為漳州(0.26/10萬)、南平(0.25/10萬)和寧德(0.11/10萬),莆田最低(0.03/10萬)。疫情累計波及全省70個縣區(qū)(80%),各年發(fā)病縣區(qū)數分別為3、3、4、12、14、18、21、36、28和40個,呈增加趨勢(趨勢χ2=103.72,P<0.01);以縣(區(qū))為單位,發(fā)病數前5位依次為邵武市(51例)、龍海市(44例)、南安市(27例)、薌城區(qū)(24例)和平和縣(21例),合計占全省病例的40.1%,報告發(fā)病率以邵武市最高(1.85/10萬),其次為龍文區(qū)(0.68/10萬)和龍海市(0.48/10萬)。
2.1.2時間分布 人間布病全年均有發(fā)生,發(fā)病高峰為4-8月,報告發(fā)病數為228例,占全年發(fā)病數的54.8%;發(fā)病數較多的月份為5月(55例,13.2%)、4月(46例,11.1%),其次為6月和8月,均為44例,占比均為10.6%。冬季發(fā)病較少,其中11月份報告發(fā)病數較低,為17例。
2.1.3人群分布 416例病例中,男297例,女119例,發(fā)病率男女性別比為2.50∶1,分別為 0.15/10萬和0.06/10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7.50,P<0.01)。發(fā)病年齡7個月至79歲,40~64歲合計占62.7%,其中發(fā)病數以45~49歲組最多66例(15.9%),發(fā)病率以60~64歲組最高 (0.27/10萬)。職業(yè)以農民(174例)、家務及待業(yè)(46例)和牧民(37例)為主,占比61.8%,其中農牧民為50.7%;商業(yè)服務、離退人員、工人等其他職業(yè)占比38.2%,其中學生和散居兒童為4.8%,職業(yè)不詳和其他為21.2%。
2.2傳統(tǒng)生物學鑒定 40株疑似布氏菌分離株在普通大氣下即可生長,呈現圓形、濕潤、稍隆起、表面光滑、無色透明的菌落形態(tài)和無色、透明、濕潤的菌苔特點;布氏菌診斷血清凝集試驗均為陽性;所有試驗結果判定參照FAO/WHO布病專家委員會第6次公報公布的布氏菌屬分類表(1985年),分別鑒定為5株豬種3型布氏菌和35株羊種3型布氏菌,羊種菌占比87.5%。
2.3BCSP31-PCR鑒定 提取40株疑似布氏菌分離株、3株標準菌株和2株疫苗菌株核酸,用標準菌株和疫苗菌株作陽性對照,無菌水作陰性對照,進行BCSP31-PCR擴增,擴增產物經1.5%瓊脂糖凝膠上電泳檢測結果顯示,所有布氏菌分離菌株和參考菌株均出現擴增目的片段長度為223 bp的特異性條帶,擴增獲得了預期片段,判定為布氏菌,而陰性對照未出現條帶,圖2。
M:DL2000 DNA Marker; 1~5:陽性對照,分別為羊種16M,牛種544,豬種1330,疫苗菌株S2和M5; 6:陰性對照; 7~46:為分離菌株圖2 福建省布魯氏菌分離株BCSP31-PCR鑒定結果Fig.2 BCSP31-PCR identification for Brucella isolates from Fujian Province
2.4AMOS-PCR鑒定結果 AMOS-PCR對40株布氏菌分離株,3株標準菌株和2株疫苗菌株核酸進行擴增,擴增產物經1.5%瓊脂糖凝膠上電泳檢測結果顯示,所有陽性對照均出現特異性條帶,擴增獲得了預期片段,分別為羊種(16M和M5)731 bp、牛種(544)498 bp和豬種(1330和S2)285 bp,陰性對照未見擴增;布氏菌分離株中35株均擴增獲得731 bp特異性條帶,與羊種布氏菌(1、2、3型)擴增結果一致,判定為羊種布氏菌;其余5株布氏菌分離株均未出現條帶,豬3型布氏菌未能鑒別出,圖3。
M:DL2000 DNA Marker; 1~5:陽性對照,分別為羊種16M,牛種544,豬種1330,疫苗菌株S2和M5; 6:陰性對照; 7~46:為分離菌株圖3 福建省布魯氏菌分離株AMOS-PCR鑒定結果Fig.3 AMOS-PCR identification for Brucella isolates from Fujian Province
2.5MLVA-16分型 40株布氏菌分離株來自福建省9個設區(qū)市中的8個。所有分離株聚類成羊種菌(35株)和豬種菌(5株)2個種群,豬種菌均來自漳州地區(qū)。
panel 1用于確定布氏菌的種和地理信息。其結果顯示,35株羊種菌分屬于3種基因型:42型(1-5-3-13-2-2-3-2)29株(82.9%),43型(1-5-3-13-3-2-3-2)4株,63型(1-5-3-13-2-3-3-2)2株,三種基因型均屬于“東地中海型”(East Mediterranean group);panel 2A結果顯示均為基因41型(4-20-8)。5株豬種菌 panel 1顯示均為基因4型(2-3-4-11-3-1-5-2),panel 2A顯示均為基因15型(4-19-9)。panel 2B則顯示了較高的變異性。
綜合16個位點擴增結果,MLVA-16顯示40株布氏菌包含32種基因型,羊種菌、豬種菌分別含有28種和4種基因型,其中26種基因型為單分離株,6種基因型為共享基因型,分別由2-4株布氏菌分離株共享(共14株,35.0%)。6種共享基因型中01基因型(4株)分離自漳州和廈門,03基因型(2株)分離自三明和廈門,其他05(2株)、15(2株)、26(2株)和31(2株)共享基因型均分離自同一地區(qū),其中漳州地區(qū)分離的羊種菌和豬種菌中均有共享基因型,圖4。
同國內已發(fā)表文獻[9-10,12]中的147株布氏菌(羊種菌105株、豬種菌26株和牛種菌16株)MLVA-16分型結果進行聚類分析,福建省5株羊種菌與外省菌株存在4種共享基因型,其中3株與內蒙古地區(qū)羊種菌共享3種基因型,2株與廣東羊種菌共享1種基因型。其他部分菌株與外省菌株存在著較近的遺傳距離,主要表現在panel 2B有1-3個位點的差異,圖5。
目前,我國布病疫情正處于歷史上較為嚴重的時期,布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以散發(fā)病例為主,但暴發(fā)疫情仍時有發(fā)生[4,13]。福建省近幾年畜牧業(yè)快速發(fā)展,從省外引進家畜較多,地區(qū)間牲畜及其制品交易和流通日益頻繁,由于檢疫監(jiān)管制度不健全和布病動物撲殺制度難以執(zhí)行,導致檢疫無保障,許多未經檢疫和患病的牲畜及其制品頻繁流通于市場中,加之群眾缺乏布病防治知識,為布病的輸入和疫情高發(fā)埋下了隱患。自2008年起,福建省布病流行強度呈逐年增高態(tài)勢,疫情從局部高發(fā)地區(qū)逐漸向相鄰低發(fā)或無疫情地區(qū)快速擴散,累計波及全省70個縣區(qū),病例呈逐年增加趨勢,并由職業(yè)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福建省布病發(fā)病呈高度散發(fā)狀態(tài)的同時又呈現一定地域性,多分布于漳州和南平地區(qū),可能與其羊、豬等家畜飼養(yǎng)及其制品加工業(yè)較發(fā)達有關。因此,重點控制布病疫情高發(fā)區(qū)的同時,也要做好相鄰低發(fā)區(qū)的布病防控,必要時應嚴格限制活畜從高風險地區(qū)向低風險地區(qū)流動,防止疫情的快速蔓延與擴散。
圖4 福建省布魯氏菌分離株MLVA-16聚類分析樹狀圖Fig.4 Dendrogram based on the MLVA-16 genotyping assay(UPGMA method), showing relationships of the 40 Brucella isolates from Fujian Province
圖5 福建省布氏菌分離株MLVA-16基因型聚類分析MST圖Fig.5 Clustering analysis (minimum spanning tree for categorical data) based on MLVA-16 genotype data, show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40 Brucella isolates from Fujian Province and 147 other strain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福建省布病全年均有病例報告,發(fā)病高峰期在4-8月,其季節(jié)性變化與羊種布氏菌人間發(fā)病高峰一致,與羊群產羔及流產季節(jié)密切相關[13],結合分離菌株羊種占比高達87.5%,說明福建省流行的優(yōu)勢布氏菌種為羊種布氏菌。福建省近幾年男性布病發(fā)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別感染布病的區(qū)別可能取決于男性從事畜牧業(yè)生產及屠宰等活動較多,與病畜接觸機會較高導致,但沒有性別敏感性差異[13]。任何年齡組人群對布氏菌皆易感,發(fā)病年齡以40~64歲為主,同樣是取決于病畜接觸機會[14],因為青壯年作為主要勞動力,與病畜接觸頻繁而導致其感染機會增高。福建省布病發(fā)病仍然以農牧民等職業(yè)人群為主,但近幾年已經呈現家務及待業(yè)、離退人員、商業(yè)服務、學生等非職業(yè)性感染增多的趨勢,說明目前布氏菌的感染因素和途徑更加復雜化,菌株毒力較強,偶然接觸即可被感染。
本研究選用的3種基于PCR技術的布氏菌分子鑒定與分型方法(BCSP31-PCR、AMOS-PCR和MLVA-16),基本可以完成國內主要引起人感染的流行菌種(型)鑒定,可以用來彌補傳統(tǒng)布氏菌種型鑒定中的不足[15]。通過對40株福建省布氏菌分離株的檢測結果也與傳統(tǒng)分型基本一致,兩者綜合顯示福建省的布氏菌為2個種(羊種和豬種)和2個生物型(羊3型和豬3型),其中羊種布氏菌占絕大多數(87.5%),以羊3型為福建省當前主要流行菌型,提示福建省控制人間布病疫情應重點控制羊的布病疫情。此外,本次研究中分離的人間布氏菌株并未發(fā)現牛種等布氏菌,本省是否存在其它種布氏菌有待于今后分離更多的人/畜間布氏菌株進行驗證。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基于16個位點的布氏菌MLVA分型方法(MLVA-16),具有快速、操作簡單、重復性好等優(yōu)點,不涉及大量活菌操作,極大地降低了實驗室感染機率,且結果轉化為字符數據類型,便于實驗室間的比較和保存,已在分子流行病學、區(qū)分基因型、種群結構和菌株間親緣進化關系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可以作為傳統(tǒng)表型鑒定方法的補充,為布病流行病學溯源提供更多的分子生物學證據。40株布氏菌分離株分別聚類成羊種和豬種2個種群,35株羊種菌在panel 1的8個位點分別為基因42、43和63型,均屬于“東地中海型”(East Mediterranean group),其中基因42型在省內分布廣泛,同國內其他地區(qū)研究結果一致[9]。Panel 2中的panel 2B的5個位點變異度較高,對分析菌株基因多態(tài)性和相同生物型菌株間的變異更有價值,可將35株羊種菌分為28個基因型,5株豬種菌分為4個基因型,表明福建省目前流行的布氏菌存在著豐富的基因多態(tài)性。
聚類分析結果顯示,福建省分離的部分菌株間存在共享基因型,漳州、南平、寧德和龍巖地區(qū)分離的部分菌株基因型分別一致,提示上述地區(qū)近幾年存在著布病聚集性疫情的可能,與我省近幾年報告的布病聚集性疫情事件基本一致[4]。廈門與漳州、三明地區(qū)分離的部分菌株分別出現共享基因型,提示市場中染疫動物及其制品的跨區(qū)域傳播未得到有效控制,農牧部門應加強畜間疫情監(jiān)測和布病防控措施的落實。不同時間于不同地區(qū)分離得到的布氏菌基因型一致,是因為該基因型長期存在于某一地區(qū)的動物中,發(fā)生了跨區(qū)域運輸與交易引起交叉感染,還是因為購自于同一地區(qū)的患病動物及其制品引起,則需要結合當地畜間布氏菌分子流行病學進行相互驗證,這方面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同時,26個分離株表現出不同的基因型,顯示流行病學無關的散發(fā)特征,提示福建省目前布病疫情仍然以散發(fā)為主。值得強調的是,雖然羊種布氏菌為福建省乃至全國當前主要流行菌型,但作為福建省布病疫情較為嚴重的漳州地區(qū),時常發(fā)生由豬種布氏菌引起該地區(qū)人間布病聚集性疫情[4],可能與該地區(qū)近幾年養(yǎng)豬業(yè)快速發(fā)展,從事養(yǎng)豬、屠宰加工的布病高危人群快速增加,同周邊地區(qū)或省外牲畜交易和流動活躍等有關;并且豬種布氏菌對人致病性更普遍[10],因此在做好羊種布病防控的同時,漳州地區(qū)亦要加強豬種布病的防控,做好病豬的撲殺補償制度,防止傳染源轉移造成疫情的蔓延。
此外,部分發(fā)病時間相近或發(fā)病地區(qū)相近的同一種型的菌株往往分別聚在一起,顯示出基因型高度相似性,說明在這一年或近幾年同一地區(qū)或相近地區(qū)流行菌株基因型相同或相近,分別存在著優(yōu)勢基因型[12,16-17]。結合菌株分離時間、地區(qū)和患者發(fā)病時間等詳細流行病學資料,聚類在同一基因型別的簇中的這些菌株可能存在共同感染來源(同一群羊或同一群豬),提示預警信息,可用于發(fā)現布病疫情暴發(fā)關聯,查找危險因素,示蹤傳播途徑,進而追溯傳染來源[17]。
既往研究證實,MLVA-16基因分型結果與流行病學資料有較好的相關性,流行病學相關的分離株顯示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基因型[18-19]。MLVA-16分型在布病疫情暴發(fā)中流行病學關聯的識別和反向追蹤調查方面,可以作為一個非常實用和重要的分子基因分型工具。通過與國內其他省份布魯氏菌MLVA-16分型結果的聚類分析,顯示福建省與其他省部分菌株存在著高度同源性,如與內蒙古和廣東省菌株甚至出現MLVA-16基因型別一致的現象,其他部分菌株僅在panel 2B出現1~3個位點的差異,提示福建省可能與其他各省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地區(qū)間牲畜及其制品流通,在加強從布病主要流行病區(qū)牲畜及其制品進入檢疫監(jiān)管力度的同時,亦要防范周邊布病非主要流行病區(qū)染疫動物的流入,若不能加強傳染源的防控力度,勢必會造成本地疫情暴發(fā)和外來輸入性傳播的內外雙重風險的夾擊,給布病防控帶來極大的難度。
綜上所述,針對福建省布病疫情和分子流行病學特征,建議:1)農牧部門應加強畜間布病監(jiān)測(包括病原學監(jiān)測),增強畜間檢疫及布病動物撲殺等措施落實,做到從源頭防控布病動物的流通擴散;2)衛(wèi)生部門應加強基層醫(yī)務人員布病診療水平、醫(yī)院實驗室診斷能力和職業(yè)人群及密切接觸人群的健康教育與行為干預,做到人間布病早發(fā)現、早診斷和早治療;3)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省市多部門協(xié)助的聯防聯控機制,定期相互通報人/畜間布病疫情;4)盡快建立適合于基層推廣應用的布病診斷和布氏菌分型新方法,并應用于日常布氏菌監(jiān)測和疫區(qū)的布病防治工作中,與傳統(tǒng)布病防控方法相結合,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早期預警和流行病學溯源,及時提示預警信息,追溯傳染來源,有助于分析布病疫情及流行趨勢,為防控策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利益沖突:無
引用本文格式:韓騰偉,林代華,劉菁,等.福建省2008-2017年人間布魯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分離株MLVA分型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9,35(5):382-388.DOI:10.3969/j.issn.1002-2694.2019.0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