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昌平
我國有一句形容詞,叫“天高地厚”。天有多高,無人能計算,也沒法去計算,地有多厚卻是有實據(jù)的。為什么天有多高無法計算,地有多厚卻算得清清楚楚?這是因為天空是虛的,就是一團團大氣,無邊無際,無法丈量,地就在腳下,實實在在,你可以根據(jù)你的需求,想怎么量,就怎么量。也只有在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星球上,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地球承載了人類,人類開發(fā)了地球。人,也就永遠地離不開這一片大地了,人和土地融為了一體。
前些年,突然開始時尚了一句話,叫“接地氣”。開始這句話是說的科技,后來運用到了文化界,一時之間好像什么地方都在用了,2012年《咬文嚼字》居然將此話評為了當年的“十大流行語”,可見這話在當時是多么的熱。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也使用了這句話,他說:“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p>
很顯然,習總書記這里講的“接住地氣”,就是希望廣大文學和文藝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要同與土地在一起的廣大人民群眾連接在一起,要想他們之所想,要寫他們之所為,要說他們之想說。所以習總書記在這篇講話中專門強調: “以為人民不懂得文藝,以為人民是‘下里巴人,以為面向群眾創(chuàng)作不上檔次,這些觀點都是不正確的。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睋Q句話說,也就是我們的創(chuàng)作只有“接地氣”才有生命力。
接地氣,首先就要弄清楚我們是為誰創(chuàng)作,誰是我們的讀者。屁股正了,腦子才會端正;接地氣就是要深入到人民大眾中去,只有真正弄清楚了他們在想什么,他們在關心什么,我們的創(chuàng)作才有針對性,才能喚取他們的共鳴;接地氣,就是要用人民的語言來講人民,擺故事,如果我們的語言他們聽不懂,看不懂,那我們的創(chuàng)作又有什么用呢?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本身就是我們文學的創(chuàng)作之道,只是我們很多搞文學的人面對五光十色的世界時有點昏昏然了,總書記再提文學為人民服務,告誡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