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耿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qū)振華中醫(yī)醫(yī)院內科,內蒙古 包頭 014030)
(上接第9期)
命門、元神、泥丸、腦芯、腦神的內涵一致,命門是通過起源于腦芯的足太陽經入五臟六腑之腧而為五臟六腑之本的;心、識神、心神是同一個功能系統(tǒng),心神是通過起源于大腦的督脈而“處物”而“神明出焉”的。腦神與心神及五臟神的關系實質上是命門與五臟的關系;命門與五臟是先天生后天,后天養(yǎng)先天的關系;命門與三焦是臟與腑的表里關系,是腦芯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的表里關系。
圖1 元神=泥丸=腦心=命門=小心=真心=真精=根源=心=主宰
1.1 腦芯泥丸宮是百神之主 由于腦芯泥丸宮是五臟生理活動的最高主宰,所以內臟生理活動的信息主要反饋至腦芯泥丸宮。腦芯泥丸宮沒有五臟六腑活動信息的反饋,就不可能有內臟運動信息的產生。《靈樞·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其途徑有二:一是五臟六腑之精氣通過“目者宗脈之所聚”和“諸脈者皆屬于目”的途徑皆上注于生命之門目,再通過目系直接上屬于腦心,而非整個腦髓(見圖1~2);二是“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收藏著五臟六腑內臟之信息(后天之精)通過“腎生髓通于腦”的途徑直通于內臟腦——腦芯泥丸宮,而非整個腦髓(見圖2)。內臟感覺信息經過腦芯泥丸宮的分析整合后引發(fā)出內臟調控信息(元神之氣),后者起源于腦芯泥丸宮(氣出于腦),通過目系外出于生命之門目(陽氣出于目),然后隨足太陽經的運行入十二臟之俞(循項下足太陽),從而調控五臟(五臟神)的生理活動,體現著元神主宰五臟(五臟神)的作用[1]。命門專家陳根成認為這就是《內經》命門目與五臟先后天相互關系的依據[2]。
圖2 腎藏五臟六腑之精主骨生髓直通于腦芯
大腦識神需要有外界信息的反饋才能使其神明出焉。軀體感覺器官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痛覺、溫覺、嗅覺的感覺傳入信息都要經過腦芯泥丸宮的整合,更換不同的神經元,再分別投送到大腦皮層的相應區(qū)域以產生相應的感覺和意識,從而刺激大腦皮層產生相應的視聽言行等軀體運動信息(識神)。
《東醫(yī)寶鑒》曰:“頭有九宮,腦有九瓣,九宮羅列七竅,應透泥丸宮,日則接于物,夜則接于夢?!本艑m羅列七竅之信息,皆反饋應透至位于腦髓中心的腦芯泥丸宮,這就是“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宮則根據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溫覺、味覺、痛覺七種感覺器官反饋來的軀體感覺信息,經過腦芯元神的分析處理后發(fā)送到大腦的相應皮層,才能使大腦做出相應的“日接于物,夜接于夢”的識神反應,以感應認識(任物)和支配處理(處物)外界一切事物。
周德生等[3]指出:腦竅有外竅必有內竅,外竅可感觀為七竅,內竅玄微為“中竅”“神竅”“祖竅”,七竅歸宗于“中竅”“神竅”“祖竅”。腦髓中心的丹田“方圓一寸二分,虛開一竅”,乃為“中竅”,而思慮之識神轉換為元神,元神轉換為思慮之識神,“必由中竅而運行”,中竅乃為“元神氣化之所,神機化生之處”,故又稱之為“神竅”“祖竅”,神竅化生元神,統(tǒng)御五臟神。謝海洲[4]指出:“腦竅(中竅、祖竅)為元神之府,為諸神之會,總統(tǒng)眾神”?!墩f文解字》曰:“竅者,穴也,空也”,巢穴也,腦髓的中心“其空為谷”實為泥丸元神腦芯腦神所藏之處,丹田泥丸宮生命之室中竅也,玄牝太極命門也。
劉永明[5]指出:《黃庭經》將人體的所有感覺機能都意象化為各種神靈,最后包括五官七竅之神、周身之神和五臟之神都要歸宗于中竅腦神丹田泥丸宮。這就是“一面之神宗泥丸”“上丹產于泥丸宮,百神所集”“泥丸之官,神靈所集”“腦神丹田,百神之主”“雖周身百節(jié)皆有神,惟泥丸之神為諸神之宗……而當中方圓一寸處,乃百神總會”的解剖生理學證據。清·《錦囊密錄》云:“腦為元神之府,主持五神,以調節(jié)臟腑陰陽,四肢百骸之用?!泵鞔_腦元神是包括心神在內五臟神的最高主宰。
由此可見,人體所有內臟和軀體的內外感覺信息都要集中反饋應透至中竅腦芯丹田泥丸宮,腦芯泥丸宮實為人體內外各種感覺信息的整合、中轉中心。周身百節(jié)之神靈(軀體感覺信息)皆要反饋應透至腦芯元神泥丸宮,經腦芯元神的整合、中繼后到達大腦才能引發(fā)出軀體的運動調控信息,軀體運動信息(識神)經皮質脊髓束、皮質腦干束(督脈)的傳遞而至軀體器官以主導視聽言行(心神)的心理活動,這實際上是督脈的傳導路徑和功能;五臟之神靈(內臟感覺信息)反饋到腦芯泥丸宮后,經腦芯元神的整合后才能引發(fā)出內臟運動調控信息,內臟運動信息(元神)經腦芯——下丘腦——交感干(足太陽)的傳遞而至內臟器官以主宰五臟(五臟神)的生理活動,這實際上是足太陽經的傳導路徑和功能[1,6]。這也是潘毅“元神調控五神,是五臟神產生之源”的解剖經絡學證據[7]。所以腦芯不僅是元神的物質基礎,還是產生和主宰五臟神的源泉,符合黃合婷“元神不能離開物質基礎而存在,以及元神對心神的調節(jié)是通過統(tǒng)轄‘五臟神’的系統(tǒng)來發(fā)揮作用,其中包括促進五臟神的形成以及對五臟神進行調控兩種作用”[8]。周德生指出:腦元神對包括心神在內的五臟六腑有調控主宰作用,而五臟六腑對腦元神則有反饋調節(jié)作用[9]。
1.2 腦芯元神足太陽與大腦識神督脈 足太陽之脈是起源于目睛命門腦芯的經脈,是傳遞腦芯元神主宰五臟生理活動信息的經脈,它入五臟六腑之俞并惟腎而絡最后植入至陰穴,而與足少陰腎經相連通,是命門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和“其氣與腎通”的經絡學證據[1];督脈是起源于大腦的經脈,是傳遞大腦識神主宰形體視聽言行心理活動信息的經脈[6]。腦芯元精化生的元氣元神通過足太陽之脈的運行出生命之門目入十二臟之俞主宰著五臟的生理活動,大腦識神通過督脈則主宰著形體之視聽言行的心理活動[10]。督脈既是大腦識神的經脈,也就是心神的經脈,心是通過督脈以“處物”而“神明出焉”的[11],這應是心主神明處理外界一切事物的經絡學證據。
李平[12]指出:神有腦神心神之分,“通督調神”針法在治療精神意識等心神失守方面的病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督脈與心神聯系在一起。許能貴[13]提出了“督脈為腦脈、主治腦腑疾病”的學術思想,采用“通督調神”針刺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具有改善腦供血、恢復大腦功能損傷的顯著療效,不僅明確督脈是隸屬于大腦識神的經脈,而且用“通督調神”針法在治療“血脈不和,神失所居”方面的顯著療效證明了“心藏脈,脈舍神”的功用。張鑫等[14]綜述:“通督調神”針法治療血管性癡呆有顯著的療效,不僅是“血脈不和,脈不舍神”的驗證,也是大腦識神與督脈密切相關的驗證。姜勁峰[15]指出:抑郁癥病位在腦,腦位最高,氣機上升至此而轉為下降,成為氣機升降的轉折點,抑郁癥的發(fā)病以氣機升降不足為主要病理變化,而針、灸督脈經穴能改善大腦的血流量以疏通氣機升降之道路而可改善抑郁癥的認知障礙,以達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的宜居狀態(tài)?!巴ǘ秸{神”是通過針刺督脈經穴反饋性的調節(jié)大腦的血流量和功能狀態(tài)而治理大腦各種病變的臨床寶典,其本身就證明了督脈與心神所具有的內在聯系。
雖然五臟六腑之生理活動和視聽言行之心理活動分別受內臟運動神經和軀體運動神經的支配,但內臟運動神經和軀體運動神經分別受腦芯和大腦的控制,即元神和識神這兩套內外控制系統(tǒng)是非常清楚的,元神的本質是:腦芯/或邊緣系統(tǒng)—下丘腦—交感干—內臟運動神經系統(tǒng)及下丘腦—垂體—靶腺系統(tǒng),它調控著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及機體的生殖機能和生長壯老之生命進程;識神的本質是:大腦—皮質脊髓束、皮質腦干束—軀體運動神經系統(tǒng),它調控著軀體視聽言行之心理活動[6]。
《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巢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巢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憋@然這里包含了五臟六腑生理活動之精和軀體心理活動之筋骨肌肉的感覺信息皆反饋至目睛命門腦芯泥丸宮,五臟六腑之精的內臟感覺信息皆上注于目通過目系反饋至腦芯泥丸宮后可直接引發(fā)出內臟運動信息,內臟運動信息(元神之氣)再經起源于腦心泥丸宮的足太陽經通過目系出生命之門目,然后上額循頂下項夾脊入十二臟之俞調控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體現著元神的主宰作用;而視聽言行之筋骨肌肉的軀體感覺信息經任脈上行至目睛命門時分兩支入目后隨目系反饋至腦心,經腦心的整合中繼后轉發(fā)到大腦皮層才能引發(fā)出軀體運動信息,軀體運動信息(識神之氣)再經起源于大腦的督脈“后出于項中”而調控軀體視聽言行之筋骨肌肉的心理活動,體現著識神的主宰作用[1,6]。
“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實際上就是指視聽言行筋骨肌肉的軀體感覺信息通過目系反饋到腦心后再轉發(fā)到大腦引發(fā)出軀體運動信息,軀體運動信息(識神)再經起源于大腦的督脈“后出于項中”而調控軀體運動,這才是它圓滿的目的。所以我們要深刻領會《黃帝內經》內臟感覺信息(五臟六腑之精)和軀體感覺信息(筋骨肌肉)皆上注于命門目“……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通過目系再“上屬于腦”經腦中樞的處理后引發(fā)出運動信息(神),軀體運動信息(識神)則隨起源于大腦的督脈“后出于項中”而主宰軀體筋骨肌肉視聽言行之心理活動,內臟運動信息(元神)則隨起源于腦心的足太陽經“氣出于腦”、“陽氣出于目,循項下足太陽”入五臟六腑之腧而主宰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1,6]。這是“入與出”的因果關系,是陰陽上下環(huán)轉的循環(huán)運動,是自相似于天體圓運動循環(huán)往復的必然規(guī)律[16]。
1.3 腦神與心神 《素問·五常政大論》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機”。周德生認為:“藏于內者為神機,顯于外者為神明”,而位于腦髓中心的丹田命門腦芯“為元神氣化之所,神機化生之處”[17]。腦芯元精泥丸元神深藏于腦髓中心的中心,是陰陽之根、性命之本,有著先天固有的生物程序和內在機制,是先天之“神機”。神機為命門先天造化之機,為元神之使,為腦神之用,主宰著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和生命進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藏于內。神明以神機為本,為識神之使,為心神之用,主宰著軀體視聽言行之心理活動,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顯于外。
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指出:“所謂神者,實有元神識神之別”“然其所注重者在腦中元神,不在心中識神?!薄澳X中元神,體也;心中識神,用也?!痹駸o思無慮藏于腦,顯然應是指深藏于腦髓中心的泥丸腦芯,為腦中之腦。由于有思有慮的大腦隸屬于心,由于生理活動是心理活動的基礎,所以腦芯元神為體,心中識神為用,體陰用陽,腦神是本,心神為用。劉永明[18]指出:腦神無思無慮清靜無為尊貴靜處而為陰陽之根、百神之主的特性是生命的根本所在和最高主宰,心神有思有慮主動有為調控視聽言行運動不已的特征是人體的次高級主宰,故心神與腦神并存不悖,相輔相成,但腦神地位高于心神,腦神為體主靜,心神為用主動,心神是在腦神的基礎上變化所生,為腦神所主。
1.4 命門與五臟 張景岳在《真陰論》中說:命門是“十二臟之化源。故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賴之……脾胃賴之……肝膽賴之……膀胱賴之……”,五臟包括心神在內的活動均依賴于命門的支持。趙獻可在《醫(yī)貫》中也說:“人之初生受胎,惟命門先具。有命門然后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后生肺,肺生皮毛;有肺然后生腎,腎生骨髓;有腎則與命門合?!辈⒅赋觯好T“為十二官之主”、是“真君真主”,所以“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脾胃無此則不能蒸腐水谷……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毙呐c五臟是同一個層次,都是在命門的主宰下產生和活動的。清·陳士鐸在《辨證錄》中直言:“命門為五臟之主……蓋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宰。”他又在《石室秘錄》中指出:“人生先生命門,而后生心。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始可以應物……(五臟六腑)無不借命門之火溫養(yǎng)也。”命門先生為主,是五臟之主,心神只有在命門元神的支持下才可以有從“任物”到“處物”的神明活動,五臟只有在命門的支配下才能有它們的生理活動。元神與心神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腦神與五臟神的關系,說到底是命門與五臟的關系。陳根成[2]指出:臟腑的結構和功能是在命門的主導下,按照先天既定固有的生物程序有序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具有方向性,是不可逆的。五臟需借力命門元神的調控才能有正常的生理活動,而命門本身的動力機制則是在其自身內部,是自己發(fā)生、自己發(fā)展、自我消亡、而非外力所為。潘毅[7]指出:元神對生命活動的自主調控也包括其自動識別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和御邪于外或驅邪外出之功能,而元神來自命門,這實際上是命門“守邪之神”御邪防病的自主功能,所以“守邪之神”就是命門元神所為[2]。
腦芯是命門所藏的先天之精,是真精真陰,是人體生命之根,是人身之太極。張景岳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傳忠錄》)。所以張景岳又說:“所謂真陰之治者……故治病必當求其本。蓋五臟之本,本在命門;神氣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陰之謂也”(《真陰論》)。命門元神為五臟之本,而腦芯元精又為命門神氣之本,是人體陰陽之根,所以,若命門真精虧損,元精不能化生元氣元神,“則五臟六腑皆失所持,而陰陽病變無所不至”,這是“萬物盛衰之理,盈虛在根”(《傳忠錄》)的本原之道。所以張景岳反復強調命門藏真精真陰而為“真陰之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故治陰陽病變必求其本當在命門真精真陰之謂也,這是“一生二”,“一”為“二”之本的本原之道?!饵S帝內經》“生之本,本于陰陽”及“陰平陽密,精神乃治”和“治病必求其本,本于陰陽”,則是“二生三”的陰陽之道,故治精神病變必求其本,本于陰陽則是“二”為“三”之本的道理。所以陰陽病變治其一,此即真陰之謂也,本原之道也;精神病變治其二,陰平陽密也,陰陽之道也。
《寓意草》曰:“頭為一身之元首,穹然居上,乃主臟而不奉臟者也?!本佑诘ぬ锩T泥丸宮的腦芯泥丸不僅是主臟,而且與五臟之間是主與奉的關系[19]。五臟是在命門的主導下產生的,所以五臟之本,本在命門腦芯元精,而“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通過目系上奉于腦芯命門,腎藏五臟六腑之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腦芯命門[20]。張家瑋[21]指出:命門與腎均為藏精之所,但命門藏先天之精化生五臟六腑,腎則藏五臟六腑后天之精主骨生髓通于腦。《素問·五藏生成篇》:“諸髓者,皆屬于腦?!薄端貑枴て娌≌撈罚骸八枵咭阅X為主?!薄鹅`樞海論》:“腦為髓之海”。《內經》所述髓,主要是腦和脊柱之中的脊神經,而非現代醫(yī)學所認識的骨髓,所以趙獻可“腎生骨髓,有腎則與命門合”正是腎藏五臟六腑之精生髓通于腦,以后天之精奉養(yǎng)先天之腦芯命門,這正是先天生后天,后天養(yǎng)先天之道。
1.5 命門與三焦 《難經》指出:命門為“三焦之原”“守邪之神”,而“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比篂槊T原氣之使,命門原氣是通過三焦的上通下達而出入于五臟六腑和全身各處的?!吨胁亟洝ふ撊埂吩唬骸叭拐?,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慣體,和內調外,營左養(yǎng)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也?!比丛獨庠褚?,三焦行使命門三元之氣總領五臟六腑,起著導上宣下、周身慣體,和內調外的作用。命門腦芯三元之氣需要借力三焦導上宣下的傳導功能別入十二經脈而出入于五臟六腑,總領諸臟、和內調外、推動氣化、腐熟水谷、運行津液最終化生后天之精以養(yǎng)先天之精。所以三焦應是命門三元之氣升降出入的通路和氣化的場所。
《類經·藏象類》:“然十二藏之中,惟三焦獨大,諸臟無與匹者……三焦者……包羅諸臟,一腔之大腑也。”三焦是包羅諸臟的一腔大腑,六腑之中惟三焦獨大,心肝脾肺腎無與匹配。五臟六腑,五臟配五腑,但惟有命門太極至上“總領五臟六腑”與三焦相匹配,是為六臟六腑十二藏也。三焦與命門相表里,位于三焦之上的命門腦芯三元之氣經足太陽之脈的運行入十二經之腧后必須經過三焦導上宣下的疏通機制方可“周身慣體”溝通全身氣血津液,發(fā)揮其激發(fā)、溫煦、推動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作用。
《難經·二十五難》曰:“心主與三焦相表里?!敝艿律J為:“心主”是神明之心“腦臟”的代稱,腦臟與三焦相表里,而心主、腦臟、腦髓臟、神明之心等神臟與腦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類似,三焦則是導上宣下的神機通路[9]。高也陶[22]認為:“心主”是腦脊神經系統(tǒng),相當于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tǒng)。周波[23-24]認為:“主”最終的字義就是以腦為代表的中樞神經,“心主”就是大主、真主,是統(tǒng)領五臟六腑之外的實體性臟器,相當于以腦為主體的中樞神經,而三焦則是遍布于臟腑的周圍神經及其神經纖維網,所以“心主”與三焦的表里關系就是中樞神經(臟)通過周圍神經(脈)、神經纖維網(一腔之大腑)支配整個人體的關系,即“心主”與整個腦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類似,三焦則與周圍神經系統(tǒng)相類似,二者為表里關系。
實際上,“心主”與三焦相表里,就應是獨立于三焦之外的實體性之臟器,而非上焦之中的心或心包。三焦為“腑”而能“總領諸臟”是因其為“原氣之別使”執(zhí)行著命門原氣主宰的使命,元精元氣元神三元合一,故元氣蘊含著元神主宰之功能而能“總領諸臟”。如此“心主”應是類似于能夠總領五臟六腑生理活動的腦芯之功能,是腦芯高級中樞神經主宰功能的代稱,等同于命門,命門為“三焦之原”,“心主”與命門同為一物,故又有命門與三焦相表里之說,而命門腦芯旗下的下丘腦——交感干——內臟自主神經纖維網則是三焦導上宣下、周身慣體、和內調外的神機通路。這也應是邢玉瑞太極命門“其腑三焦”和張敬文等太極命門“為三焦之源”的本質所在[25-28]。
陳士鐸《外經微言》:“主者,命門也,命門為小心……所以為十二經之主也。主者,即十二官之化源也。”小心即命門,又是十二官之主,故小心為真主,稱之為心主。命門、小心、心主同為一物。小心與心有別,王冰注曰:“小心,謂之真心,神靈之宮室”?!靶⌒摹辈啬X宮神室,所處在上,在上丹田命室泥丸宮,泥丸腦芯腦心元神也,為腦中之腦,腦中之核心,是人體中樞的中樞、中心的中心,是神靈所在,是真正的心、真正的主,相對于血脈之心而言,稱之為小心,但卻是真心真君真主,故曰“心主”,與命門腦芯吻合。命門以三焦為別使,位居三焦之上,只有這樣,命門腦芯小心之“真君真主”才能作為至高無上的“心主”而為十二官之主。
《素問·刺禁論》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jié)之傍,中有小心。刺中心,一日死?!薄柏林稀庇行姆闻c“七節(jié)之傍”有小心具有對應關系,二者均在上焦的運籌范圍之內。頸七、腰五、胸十二,膈上之心肺占據了整個胸腔,那么七節(jié)就應是指胸腔之上的頸七。頸椎的上端與延髓相鄰,延髓是主管呼吸、心跳的基本生命中樞,與膈上之心肺直接相關,所以延髓就應當是七節(jié)所依傍的“小心”,“小心”是通過“七節(jié)”的周圍神經之路而與心肺“其氣相通”的。馮文林等[29]指出:只要確定了“七節(jié)之傍”的位置,就可推測出“中有小心”終究為何臟器。傍,非旁也?!墩f文》:傍,臨近、依傍、憑借也;中,中間、中心也。根據腦脊從上而下的生理結構和功能特點,頸七只能是“傍”上而不能“傍”下,程如海[30]據此認為“七節(jié)之傍”是指頸椎傍延髓而立,是“傍”有所依,而“七節(jié)之傍,中有小心”之后又緊接著有“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的記載,這是“小心”為延髓之佐證,王洪圖[31]也持“七節(jié)”為頸椎、“小心”為延髓之觀點。延髓是腦芯的組成部分[32],腦芯與鬲上之“心”相比,則稱之為“小心”。頸椎上端風府穴之上臨近的就是腦戶穴,腦戶與印堂相對應,其深中部恰是腦芯的區(qū)域,是七節(jié)所依傍的“小心”,故“刺中心,一日死”與其后的“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是同一個概念。腦髓之大腦和腦芯,惟腦芯之延髓稍受損傷即可引起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所以“小心”就是延髓之腦芯無疑,此乃生命之要害,人身之命門,符合本段經文“臟有要害,不可不察”的主旨[33]。
七節(jié)緊依“小心(腦芯)”之臟而立于上焦,是腦芯與膈上之心肺的神機通路,七節(jié)憑借腦芯之神機命門之原氣總領膈上之心肺。所以吳崑的《素問》注:命門即“小心”,楊上善的《太素》注:“命門者,小心也”,而《針灸甲乙經》及《黃帝內經太素》又將“小心”作“志心”[34],王冰的《素問》注則“志心,謂之小心?!倍爸拘摹痹谥艿律男抡撓掠质俏挥谀X髓中心的腦芯(腦心),為上丹田之命門[9],說來說去,“小心”“志心”“命門”“心主”同為一物,就是“腦芯”。所以,清·《吳醫(yī)匯講》說:“有誤引‘七節(jié)之傍,中有小心’為命門者,至謂其形如胡桃,尤為荒誕!”七節(jié)之上形如胡桃泥丸的腦心命門在古中醫(yī)是有解剖學認識的,是真實存在的。
《千金要方·三焦脈論》曰:“夫三焦者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蓖€神道,就是三焦主領五臟六腑導上宣下、周身貫體的神機通路。所以命門腦芯與三焦相表里,許多學者力倡三焦就是周圍神經、脊神經、腦神經、交感神經、植物神經、內臟神經等等,佐證了三焦周圍神經系統(tǒng)與命門腦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表里關系。腦芯高級中樞神經接受全身各處(三焦)感覺信息的傳入(導上),經過它的整合、中轉后再發(fā)出運動信息的傳出(宣下):(1)整合后直接引發(fā)腦芯——下丘腦——交感干——內臟運動神經傳出信息;(2)整合中轉投射到大腦皮層后引發(fā)皮質脊髓束、皮質腦干束——軀體運動神經傳出信息。所以高也陶認為心主(腦芯)相當于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tǒng)。
周德生[9]指出:腦芯通過調控大腦的整個活動水平進而調控著全身的整體活動水平,命門腦芯是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的最高主宰,腦芯元神通過中樞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機體內外,以適應機體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從而“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通過外周神經纖維網的調節(jié)以使腠理堅、皮毛固,從而御邪防病,這是命門元神“守邪之神”的職責。
三焦與腦脊周圍神經相關,所以上、中、下三焦大致相當于頸椎段、胸椎段、腰椎段三個區(qū)域腦脊周圍神經的神機通路,頸椎段(上焦)支配心肺以上,胸椎段(中焦)以脾胃肝膽為主,腰椎段(下焦)支配腎膀胱大小腸以下,這就是命門腦芯中樞神經“為三焦之源”的本質及其之下的三焦(周圍神經)導上宣下、周身貫體、往返神道的神機(氣機)通路。王靜敏等指出:三焦與命門相表里,三焦有其結構基礎,只不過是命門氣機升降出入的一條道路而已,太極命門則是人體生命的源頭和原動力,有其功能特點;三焦是氣機、氣化的主要途徑和場所,太極命門則是氣機的根源、氣化的原動力[35],符合命門腦芯中樞神經與三焦周圍神經的感覺傳入(導上)和運動傳出(宣下)及升降出入表里相合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黃帝內經》是中醫(yī)四大經典之首,但也不是句句都真理,我們不能因“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囫圇其中而不能自拔。我們不能把“命門者,目也”這一重大理論命題置之度外,不能置“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元氣之所系”三元之眾于不顧,不能無視太極命門生命之根源的主宰地位?!饵S帝內經》重思辨輕解剖,重功能輕形質,沒有認識到神有元神識神腦神心神之分和腦髓有腦芯大腦高級低級之分,把腦神和心神混為一談[36-37],所以后世對心主神明和腦主神明之爭,都不足以表述傳統(tǒng)醫(yī)學尤其是道家醫(yī)學對“頭有九宮、腦有九瓣、泥丸、泥丸宮、上丹田、方寸、腦心、天心”之腦髓的形態(tài)解剖學和元神識神之生理、心理學的認識成就。雖然道教是宗教神學,但不能輕視其養(yǎng)生之道的醫(yī)學之理。結合道家醫(yī)學探究《黃帝內經》“命門者,目也”和“精成而腦芯生”及其西為中用的形態(tài)解剖學和生理/心理學的本質關系則可以完全闡釋《難經》命門、心主、三焦的所有生理功能及其關系的本質。如果源頭上不厘清中醫(yī)理論存在的這些重大問題,下游任何固守成規(guī)的研究都永遠不可能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