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王玉寶
摘 要:當代大學生普遍沒有接受過良好的生命教育,其原因既有高校生命教育體系不完善的因素,也有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還有整個社會對于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不夠重視的因素,最終導致很多青年學子輕視生命事件發(fā)生。文章旨在厘清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深刻內涵,提出針對當前生命教育不足的改善方案,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生命教育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當代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我國社會的長足發(fā)展,更關系到國運。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不同思潮的涌現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生命觀的形成,大學生自殺率逐年上升已經給整個社會敲響了警鐘。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生命觀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一、生命教育的概述
“生命教育”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提出,他在《生命教育》一書中闡述了早期的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加州創(chuàng)建了“阿南達村”學校,讓生命教育從理論邁向實踐,到了20世紀末,生命教育在美國已經得到普及,旨在教育學生正確對待生命、追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英國在1986年創(chuàng)立第一個生命教育中心,目的在于通過教育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公民,從而促進國家政治、經濟快速發(fā)展,提升社會文化、公民道德及社會風氣。
我國的生命教育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學術界對于生命教育的內涵說法也不統(tǒng)一。具有代表性的解釋是生命教育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為手段,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有關的教育活動和實踐活動,向學生系統(tǒng)傳授生命相關知識、經驗、技能,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和追求生命意義,從而促進個體自由全面健康發(fā)展。但是,目前學術界并沒有回答生命教育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因此,學術界往往對于生命教育都是泛泛而談,研究并不深入。
二、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不明確
何為生命教育?不同的學者的解釋不同的觀點,馮川川(2017)認為生命教育是遵循生命之道﹑關愛生命﹑生命有愛的教育;吳福壽(2018)認為生命教育的核心是死亡教育;王曉晨(2014),楊祥祿(2014),張理甫(2017),陳剛(2016),徐其清(2016),崔小娜(2013)主要探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影響。除此之外,其他學者也對于生命教育有著不同的定義,側重點不同,學術界也沒有對生命教育有明確的定義。由于缺乏對生命教育內涵的準確理解,這就導致生命教育實踐過程中缺乏理論支撐,實際應用中很難取得豐碩的成果。
(二)生命教育的缺乏完整的教育體系
由于學術界沒有對生命教育內涵給出明確的界定標準,因此,高校在教育過程中往往簡單地將預防自殺事件的發(fā)生作為生命教育的唯一標準,也鮮有高校將生命教育作為獨立的一門課程去教學,構建生命教育體系更無從談起。這就容易導致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最關鍵時期的大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生命觀,這也就很容易解釋當今時代為何自殺率逐年上升。
(三)生命教育隊伍建設滯后
教育實踐的主體在于教師。西方國家在20世紀末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生命教育體系,將生命教育上升到全社會層面,貫穿了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過程。一直以來,由于缺乏完善的生命教育的制度保障,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并沒有成立生命教育的機構負責這方面的師資配置﹑師資培訓﹑教學科研﹑課程設計,導致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長期停滯不前,教學效果也很難得到科學評估。
三、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對策
(一)厘清生命教育內涵
綜合不同學者對于生命教育的看法,不難發(fā)現有一個共同點,即生命教育是關注個體生命的教育,詮釋著個體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教育理念,幫助個體正確地認識生命,理解生命意義和珍愛生命。通過對現有的文獻進行分析,本研究在綜合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將生命教育概括為生命知識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涯教育﹑生死教育五個模塊。其中,生命知識的教育主要引導學生學會尊重,愛護生命和領悟思考生命的意義;生存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生命安全意識,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和形成生命安全觀;生活教育幫助學生學會挫折應對教育和正確理解生活的真諦;生涯教育包含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和人生規(guī)劃;生死教育以死亡觀教育為主要內容。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師還應該根據個體的性別,年齡,家庭環(huán)境等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
(二)構建完善的生命教育體系
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里面并沒有將生命教育作為一個固定的模塊納入教育教學計劃當中來,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教學理論研究滯后等,因此,構建高等院校生命教育體系迫在眉睫。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增設一個單位負責生命教育工作,監(jiān)督和指導高校生命教育工作,包括師資配置﹑師資培訓﹑教科書的編制﹑教學目標及計劃的設置﹑科學研究等。高校還可以根據學校﹑專業(yè)的特點,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課﹑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人文課程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同時,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生命教育模式,采用體驗式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認識生命,領悟生命的真諦。另外,積極探索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一體的生命教育體系。
(三)加強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的劇烈變革對于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越來越多的輕視生命的案例時刻警醒我們生命教育形勢嚴峻。要想生命教育獲得實效,引進具有生命教育背景的教師是有必要的,同時要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讓他們通過培訓了解高校學生生命觀的現狀,學習到當代生命教育的典型案例,從而讓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四、結語
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復雜的工作。在現階段,我國生命教育體系不完善,師資力量薄弱,要想提高當前高校的生命教育質量,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共同努力并形成合力,彌補過去生命教育的不足。除此之外,高校應該增加一些生命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本人積極主動參與到當中,增強學生的自我適應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認識生命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CherylA.K.LizaG.Open Education,Open Minds.PLOS Biology(2010),8(10):1(2.
[2] Daniel,T,Blumstein,&Charlie,S.The Failur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PLOS biology(2007),5(5):973-977.
[3] Leslie,L.R,Elizabeth,W.W.Life course epidemiology:model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with administrative data.PLOS ONE(2017),12(12):1-16.
[4] Noriyasu,S,Yujiro,K,&Kasumi,N.Views on life and death of physicians,nurses,cancer patients and general population inJapan.PLOS ONE(2017),12(5):1-12.
[5] Patricia,T.Itamar,S.S.Fernanda,B.M,Sylvia,C.E,Bruno,P,etal.Relationship among Medical Student Resilience,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fe.PLOS ONE(2015),10(6):1-13.
[6] 崔小娜.淺談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狀和途徑[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01):140-144.
[7] 陳剛,翁文香.新形勢下提升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路徑探究[J].西昌學院學報,2016(04):111-116.
[8] 呂晨陽.社交網絡視角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2016(5):114-116.
[9] 劉曉娟,夏小華.心理觀照視角下的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2016(5):108-110.
[10] 孟慶新.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佳木斯大學學報,2015(3):191-192.
[11] 馮川川.由大學生生命教育引發(fā)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7(1):110-113.
[12] 王曉晨.大學生生命教育及其路徑探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4(03):160-162.
[13] 吳福壽.大學生生命教育之死亡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8(5):119-121.
[14] 徐其清,李后梅.正確認識和處理大學生生命教育中的幾個重大關系問題[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6(02):124-128.
[15] 楊祥祿.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4(05):80-83.
[16] 顏偉紅,孔志學.當代大學生生命觀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4(5):152-153.
[17] 張理甫.論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03):19-24.
基金項目:2018年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重點項目:高職院校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8SZZD01)。
作者簡介:張軍(1985- ),男,安徽廬江人,浙江省旅游發(fā)展研究中心﹑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王玉寶(1980- ),男,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烹飪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