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 李子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家庭里,多半有那么一兩個“中年發(fā)福”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頻繁出入酒局、飯局,回到家之后又一動不動地橫在沙發(fā)上看電視。身段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沉重,剛開始鍛煉腿就直哆嗦,索性放棄?!皯?,不肯出門,又不干家務,他不長胖誰長胖?”對于我父親那滾圓的“啤酒肚”,我母親這樣總結道。
真的只是因為好吃懶做嗎?仔細查閱數(shù)據(jù)就能發(fā)現(xiàn),肥胖是一種“時代病”——我們的父輩一代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開始身材走樣的。中國城市人口的肥胖率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飛速上漲,超重(BMI>25)的比率從1989年的10%左右,飛漲到了1997年的接近20%;2002年中國城市里的成年男性,有34%體重超標,超過15%已經邁入肥胖行列。
按我媽的說法,曾經只有不到120斤的我爸,是在結婚之后光速發(fā)胖的?!敖Y婚之后爺爺奶奶給家里買了冰箱。我們就去供銷社買那種散裝的冰激凌回家,你爸一個夏天就吃胖了10斤。”
不僅有冰激凌,還有瓶裝可樂、散裝糖果、餅干點心……對于中國而言,上世紀80年代末發(fā)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物質的極大豐富。人們買東西再也不用出示票券,可以盡情地在財務允許范圍內享受人造的甜蜜。零食成為了城市家庭的常態(tài),塑造了我們的兒時記憶,也把“肥胖”這個曾經陌生的名詞帶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與此同時,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也都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走上了發(fā)胖的快車道——不管是當時已經走入發(fā)達國家行列的美國、英國,還是發(fā)展中的東亞各國、拉丁美洲各國。113個國家的肥胖率在上世紀80年代之后顯著增長,有73個國家的肥胖率翻了倍,而至今沒有哪怕一個國家將這個趨勢成功扭轉。這是一個工業(yè)批量制造甜蜜的年代,也是一個批量制造肥胖的年代。
工業(yè)甜蜜的典范,大概莫過于“肥宅快樂水”可口可樂。為什么甜的飲料能夠令人如此著迷?它們又是怎么生產出來的?
軟飲最關鍵的研發(fā)內容,就是對于含糖量的操控。一罐330毫升的可樂里含有多達35克蔗糖,然而在二氧化碳和焦糖香氣的襯托下,卻沒有任何膩味感,只讓人覺得清爽而愉悅,不愧“肥宅快樂”之名。2007年推出的“香草可樂”,嘗起來有著香草奶油的濃郁香氣,讓人感受不到里面多達41克的糖添加。在亞特蘭大的可口可樂中心,人們可以品嘗可口可樂旗下一百多種軟飲。從櫻桃可樂到葡萄芬達再到味道有點奇葩的麥根沙士(Root Beer),我把所有帶氣兒的甜飲料都喝了一遍,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飲料,“甜”的程度都相差無幾。
這種恰到好處的甜度配比,是通過無數(shù)次的調配和實驗得來的,實驗的關鍵,就在于找到人們感官上的“極樂點”(Bliss point)。
想象你面前有一杯寡淡無味的白開水,每往里面添加一點點糖,你在嘗到的時候就會多喜歡一點點。糖一直加到不能再加、再多就會變得“膩”之前的那一刻,你的愉悅會被甜蜜的感受推到最大,恨不得一口全部喝完。所謂的極樂點,就是這個位置。
這個詞的發(fā)明人是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食品研發(fā)行業(yè)的權威霍華德·莫斯科維茨(Howard Moskowitz)。他曾經參與過卡夫和百事等知名食品公司的研發(fā),最近的成功例子,應該是美國飲料界的明星“胡椒博士”(Dr.Pepper)旗下的新口味。胡椒博士所屬的加百列-怡泉公司聘請了莫斯科維茨的研發(fā)團隊,調配了近4000種原漿飲料,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實驗。從美國各地請來的大量被試者,需要從感官的各個方面對這些原漿進行評估。收集的數(shù)據(jù)全部被輸入復雜的算法模型中,一份長達135頁的報告分析出了最關鍵的變量,得出最優(yōu)的味型和相應的甜度配比。報告中也指出,可以用適量提高糖添加來代替胡椒原漿,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收到同樣的效果。
胡椒博士的新口味——“櫻桃香草胡椒博士”大獲成功,2008年,怡泉公司得以獨立拆分上市,市值超過100億美元——就連前第一夫人、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也對胡椒博士青睞有加。
不僅僅是飲料。如何科學地加糖,可以說是整個食品工業(yè)的重點。
隨便走進一家超市,不管是以便宜量大著稱的沃爾瑪、家樂福,還是堆滿了各種昂貴有機進口食品的Whole Foods、BHS,只要拿起貨架上最顯眼的商品,仔細研究一下營養(yǎng)表,你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食物都人工添加了大量的糖。帶給人罪惡的甜品自不必說;咸的肉罐頭、香腸和火腿里面也藏著不少糖。最讓人驚愕的是號稱“健康營養(yǎng)”的早餐綜合谷物麥片——50克左右的一份麥片里很可能有15克以上的糖,量出來有滿滿一湯匙。
莫斯科維茨的另一項成就,是挖透了美國人對于意面醬的口味偏好。他分析了美國人最常選擇的幾種意面醬口感,通過在不同的意面醬中添加“適宜”的糖,調配出從濃郁到清爽的各種風味,卻又嘗不出甜。在他的“發(fā)明”下,一份大約80克的咸味意面醬里面會有10克左右的糖,相當于兩塊半奧利奧夾心餅干,這些糖都在你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了你的肚子。
這就是所謂“食品工程”。這一詞源于20世紀初,原本用于提高食品生產效率、延長保質期。但到了戰(zhàn)后,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食品工程的方向轉向了對人們感官的駕馭,即研制出如何讓人欲罷不能的食物。除了糖,還有脂肪和鹽以及其他香料,它們共同作用,形成一個復雜的矩陣;食品研發(fā)的工作,就是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原理,控制各種變量,利用大量的實驗和數(shù)據(jù),找到那個“極樂點”?!翱旄小边@種神秘而玄乎的東西,被科學打碎吃透,隨意組合,讓每一種食品,都能至少完美地對上一個口味相似的人群,讓人難以招架地買單。
是的,為什么是糖?
食品工業(yè)對于糖的青睞不無道理。糖不僅僅甜,還能給各式各樣的風味錦上添花。糖和蛋白質的美拉德反應,以及糖在高溫下的焦化反應,為食物提供了大量的香氣來源,能調和食物單調的口感。這些原理早就在日常烹飪里得到了應用:醬油的甜味讓煎肉的香味更加濃郁;紅燒肉里的炒糖則能讓菜品呈現(xiàn)漂亮的色澤和口感。
從生理上講,糖恐怕是正常食物中最接近“癮品”的東西,人們在攝入糖分的時候,負責提供快感的中樞神經中的多巴胺受體會被激活,給人提供類似于期望達成、得到滿足的快樂。并且,不同于鹽和脂肪,糖能夠讓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體現(xiàn)出愉悅的反應,可以說最接近于本能驅使。所以,要找到食品的“極樂點”,操縱糖的添加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但讓糖確立霸主地位的不僅僅是生物學,還有技術與政治。
蔗糖曾是最重要的糖,西方世界大部分蔗糖都來源于加勒比和中南美地區(qū)的種植園。美國的糖原本主要來自古巴,美資曾掌控了古巴的大部分糖產業(yè);然而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很快雙方關系惡化、貿易中斷,蔗糖成本驟升。及至越戰(zhàn)影響東南亞的蔗糖供應,令情況雪上加霜時,尼克松政府便開始積極尋找蔗糖的替代品。
就在這個時候,日本工業(yè)技術院的高崎義幸博士團隊開發(fā)了一種將淀粉大規(guī)模轉化為果糖的技術。淀粉溶液首先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轉化為糊精,用糖化酶催化成葡萄糖,再通過葡萄糖異構酶的異構作用,形成甜度較高的果糖。這個過程可以反復進行,逐漸提高糖漿的甜度,達到和蔗糖媲美、甚至超過蔗糖的程度,這就是所謂的高果玉米糖漿。過程的關鍵是異構酶的量產,以及整個過程的可控性,這些都被技術所克服。
而原料淀粉,幾乎是美國最不缺的東西了。當時,為了解決石油漲價帶來的能源危機,美國從墨西哥引入了大量廉價勞動力,在廣袤的中西部平原大量種植能夠出產乙醇燃料的玉米,這讓玉米產量過剩,價格十分低廉。高果玉米糖漿的成本只有蔗糖的一半到三分之二,而且味道更純、使用更方便、在高溫下也能保持穩(wěn)定,簡直是食品工業(yè)的福音。
食品工業(yè)集團和農業(yè)集團聯(lián)盟,趁機開始游說政府,給玉米生產提供大量補貼,順便再給蔗糖加上一道關稅。上世紀80年代,幾乎每一家飲料公司都從蔗糖轉向了玉米糖漿,其他食物也開始一發(fā)不可收拾地變甜。玉米糖漿的大量使用,又讓全世界其他地方的蔗糖價格應聲下跌,美國甜到牙疼的食品工業(yè)趨勢,趁機開始向全世界蔓延。
在玉米糖漿席卷食品工業(yè)之時,肥胖還并不在美國政府的視線范圍內。對于冠心病等“富貴病”的研究,則大部分放在了脂肪的攝入之上。對于食品工業(yè)來說,這又是另外一個好機會——他們可以推出大量“健康”的低脂食物,然后添加更多的糖來調和風味。沉浸在“健康”錯覺中的人們又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了更多的糖,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在靠近。
編者按:隨著糖添加的風靡,公共健康領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請繼續(xù)關注本刊本欄2019年5 期,《量產甜蜜:為什么我們無法停止吃糖和變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