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鴻偉
1945年夏秋之交,著名畫家葉淺予自成都前去康定采風(fēng),途經(jīng)新津。那時新津的大河上下尚無鋼鐵大橋,渡河全憑船筏。在三渡水待渡時,葉淺予望著寬闊的河面上船筏穿梭的情景,像極了江南家鄉(xiāng)。后來,他在《打箭爐日記》中特別記上一筆『新津河河面如鏡,舟楫頗繁,有江南情調(diào)』。彼時是水運繁華的時代,而新津又為岷江中游重要口岸,自古以來,水上航運即為新津交通的華彩篇章。
千里航道
新津的開端,緊緊聯(lián)系著大江大河。
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即公元216年,新津地界上出了一件大事:修覺山下原來陡峭的巖腳修筑了一條通道,聯(lián)通了東西兩面,可通馬車,往來行旅車馬自此方便多了。與此同時,山腳下六水門側(cè)一個新渡口也建成。這一切,皆因當時的犍為郡守李嚴。
李嚴是河南南陽人,他一來犍為郡上任,即發(fā)現(xiàn)郡治武陽縣江口的交通有壅塞斷絕之虞。江口是都江堰內(nèi)外兩江的交匯處,那時成都南下,水陸兩路皆沿內(nèi)江至江口再往南。扼住江口,既與成都遙相呼應(yīng),又可南控川南,因而江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一入夏,江水泛漲即沖毀江上便橋漢安橋,水流湍急,舟船難渡。李嚴經(jīng)過考察,決定在新津修覺山下開辟新渡口。一旦開通,對岸即為通衢,幾十里路可抵成都。這事《華陽國志》有記載:“建安二十一年,太守南陽李嚴乃鑿天社山(注:修覺山屬于天社山一脈),循江通車道”。
新渡口建成后,成都南路交通有了很大改進。新渡口最初并無名稱,相對于江口,人們叫它“新津”。津者,水渡也。誰知,這名字一直叫到了今天。
新津甫一開通,成都、川南、川西連接遂更為便捷,此渡益發(fā)成為樞紐要沖。于是新津漸次繁榮,形成了新的集市。公元557年,新津就此建縣。
新津的命運注定與江河相連。成都地形北高南低,新津地處成都南路,于是,作為岷江正流與支流的金馬河、羊馬河、楊柳河、西河、南河五條大河一聚,令新津演變成岷江中游著名的水運樞紐——新津港。它是舊時代岷江中游重要的物資集散轉(zhuǎn)運中心。
金馬河是岷江外江正流,自都江堰流來新津縣鄧公場(鄧市碼頭),又經(jīng)岳店子、彭山青龍場,流至江口與成都流來的岷江內(nèi)江正流府河匯合。據(jù)《成都通覽》記載:自新津鄧市碼頭起航,經(jīng)四十一個大小碼頭可抵達宜賓(敘州),然后入長江。彭山江口以下,水流澎湃浩蕩,航運更為繁忙。這條水上航線在舊時是川西交通主動脈??菟竟?jié),自新津起航,約15天到達宜賓。
這個水運網(wǎng)道綿延千里,上溯可至灌縣、溫江、崇慶、邛崍、大邑、蒲江;順水而下可到彭山、眉山、青神、樂山、犍為、宜賓、瀘州、重慶等地港口;還可經(jīng)彭山江口上溯府河至成都。從前移民興建的湖廣會館(今新津中學(xué))有一副對聯(lián)“武陽城外廟貌猶新,修覺山前衡湘在望”,說的正是新津江河連接著遙遠的湖廣家山。由此可窺見,新津港當年的喧囂繁華。
千船競發(fā)
大河奔流,水運頓生。舊時,新津航道上千船競發(fā),各色木船令人眼花繚亂。據(jù)文獻記載,上世紀20年代以來,有片片船、長行船、舵舵船、千千船、舵籠子、出山船,等等。其中,出山船用低質(zhì)木材造成,裝載貨物駛向瀘州、宜賓、重慶后,連船帶貨一并出售,或卸完貨后將船賣掉,該船“有去無回”,故名出山船。
還有一類水運工具,那就是竹筏。民國時期,大邑、邛崍、蒲江開往新津的竹筏尤其多。有的到新津后要拆解賣掉竹子,人則步行返家。彼時何以多竹筏?邛、蒲、大三縣至新津的河道水流平穩(wěn)利于竹筏航行,其次川西壩子竹林遍野,取材容易,且竹筏造價低廉,制作簡便,經(jīng)久耐用,因而竹筏盛行。(竹筏的制作,是用楠竹26至30根,扎緊加固而成,但前部須上翹以利破水前進,此類竹筏俗稱狗頭筏。)
因為是水運樞紐,新津自然又衍生出木船制造業(yè)。木船打造工序頗為講究,有一整套程序,其中技術(shù)細節(jié)甚為復(fù)雜。除了打魚小船,一般船身都有十多二十米長,先要構(gòu)建船身龍骨架,其次船舷、船底還需要木板銜接,因為船身前后有弧度,拼接船板時,既要用榫卯結(jié)構(gòu)鏈接木板,又要釘入鐵制爪釘扣合。這鐵釘?shù)挠昧克坪躅H大,方言有云:船爛了還有三斤釘,船板雖然朽爛了,但鐵釘還有得賣。造船的一個關(guān)鍵是船身取弧度,稍有差錯,航行中就會翻船。船板拼接好了,還得涂刷桐油,以防船身漏水。桐油要反復(fù)涂刷,涂刷得厚厚的,直涂刷得船身亮堂堂。
新津港由多個碼頭組合,形成水運樞紐。三個大碼頭包括縣城東大門大碼頭、鄧公場鄧市碼頭、老五津鎮(zhèn)碼頭(三渡水碼頭),恰好呈三角分布。除東門碼頭外,縣城自西向東,尚有西門碼頭,大水南門碼頭。盛時,縣城南河邊,全都泊了木船、竹筏。此外,楊柳河入岷江河口左岸的金華岳店子、金馬河左岸的花橋場、右岸興義的許筏子、馬河左岸的興義場、西河右岸的文井張場、小河右案的太平場、右南河上游左岸的永興場,也是縣境河道上的重要口岸。各口岸依據(jù)各自的地緣特點,憑借水道,形成了一個個繁榮的農(nóng)村場鎮(zhèn)。縣境各碼頭,皆以紅砂石砌成石階,頂上石階有拴船纜的石柱。除平常船只泊岸外,居民亦天天在碼頭汲水、淘米、洗菜、洗衣、待渡。
泊靠碼頭船筏成就港口盛況。據(jù)檔案記載,民國時期新津全縣木船數(shù)量基本保持在180至210只之間,一般為載重10至20噸的小型木船,也有少數(shù)50噸以上的。當時有人描述新津碼頭的情形:船只櫛比,帆墻如林,舟楫往來,欸乃之聲不絕。
百貨委輸
新津水上運輸分長航和短航。20公里以上遠程為長航,余則為短航運輸。其中,短航主要往來于本縣城鄉(xiāng),運送農(nóng)副土特產(chǎn)品及生活用品。早年間,新津河道運銷的物資年達30萬噸左右,這在舊時代是一個巨大的數(shù)字。
據(jù)文獻記載,新津至樂山主要運大米、食油、木材,這條航線還要延伸至犍為、宜賓等地;新津至成都主要轉(zhuǎn)運大米、木材、燒柴、食油、草紙、石灰等物資。年運大米約2萬噸,多時可達3萬噸,食油約2萬缸,合1800噸,木材七八萬立方米,其他物資在萬噸左右;新津至邛崍、大邑、蒲江,走南河水道溯流,主要運送鹽巴、棉花、棉紗、食油等,年運量7000至8000噸;新津至崇州運送的貨物為食鹽、花、棉紗等,每年約2000噸;新津至溫江、雙流運送食鹽、花、棉紗。
食鹽是水運物資的一個大宗。因為新津的水運樞紐地位,清末,四川當局在新津設(shè)了鹽務(wù)機構(gòu),稱為南岸,負責管理附近7個縣的食鹽運銷,覆蓋人口100余萬。因南河、西河合流處有通濟堰攔江大堤,來自犍為、樂山的鹽船要在鄧市碼頭或金華岳店子停泊,然后卸下鹽包分裝到容量小些的木船,再翻過大堤,北上或西進。當年,自下游來的大鹽船掛滿風(fēng)帆,逆游而上,好似一道壯麗的風(fēng)景。
木材是新津水運物資的又一大宗。木材由灌縣、崇州、邛崍、大邑、蒲江或船筏運輸,或水流漂至,然后再經(jīng)新津轉(zhuǎn)運成都、樂山。上岸的木材架成井字型,堆放在河岸邊,年集散轉(zhuǎn)運20萬方。據(jù)記載,清乾隆年間,木材轉(zhuǎn)運量最高。新津本地向外輸出的物資,除糧油、草紙、石灰外,還有一樣非常有名:清中期以來響譽川西的土布。新津土布也稱家機布,分“臺正(長四丈)”和“條子(長三丈)”兩種款式,有藍白兩色。新津當時手工紡織盛行,戶戶紡織,機杼之聲晝夜不絕。清末民初,新津土布年產(chǎn)量約60萬匹,一半外銷,最遠銷到康定、青海。
繁華淡去
長航、短航運貨外,亦搭旅客。比如南河,當年是新津與邛崍之間的熱線。邛崍歷史上是州府,人煙稠密,物產(chǎn)豐富,依托南河,演生出興旺的水運。當年,邛崍水運物資主要是火把柴、板材、原木、原竹、紙張、竹蔴、竹片、棕片、中藥材和肥豬等土特產(chǎn)品。最大宗的是火把柴,成都人稱之為“邛崍南河柴”。因松脂含量高,火力大,在成都最暢銷,年外銷量在100萬把以上。
南河上水運搭載旅客的情形,《邛崍文史資料》曾刊登過當?shù)刈髡呋貞浧湓谏鲜兰o40年代南下去成都上學(xué)的往事。一路上江水滔滔,南河兩岸風(fēng)光秀美,如穿行在絕美的畫卷里。作者從邛崍道佐場口乘竹筏,當時正值初春的早晨,坐在筏中固定的椅子上,迎著朝陽,踏上了前往新津的水程。當日下午5點,竹筏抵達新津老五津鎮(zhèn),作者夜宿該鎮(zhèn),第二天再乘車去往成都上學(xué)。作者有三次乘船走南河水路由邛崍至成都上學(xué),三次都順利抵達新津,未耽誤上學(xué)報到日期,并省下了部分旅費。
不過,清末時期水運載客卻頗為麻煩,旅客先要訂合約雇船,其中細節(jié)很復(fù)雜,為的是避免日后有麻煩。
江河里往來船只多了,便有些別樣風(fēng)景。上世紀70年代,筆者家住南河邊,常見河里行走的船只掛了帆,河風(fēng)吹來,呼呼作響。船老板立在船頭,一只腳使勁踏著船舷,然后猛將長長的竹篙插到水里,用力盡推,船只于是緩緩前行。大概船沉,吃水深,船家每撐一竹篙,好似要用盡全身的力量。那時每逢趕場,各鄉(xiāng)鎮(zhèn)的船撐來縣城,大大小小的木船一字排開泊在岸邊,滿載柴禾、慈竹、稻米、蔬菜、水果、家禽。岸上站滿了買家,你呼我喊好像開水炸了鍋。船家臉上皆有淡淡喜色,手中的貨并不急于出脫,要端點架子熬個好價錢。當年物資短缺,船上的貨物總不愁買家,約中午時分,各樣交易基本完結(jié)??墒谴也⒉换胖鸪蹋麄冞€要喝點老酒。幾個撐船的老大湊點錢、打點酒,買上花生、鹽蛋、鹵肉、豆腐干什么的,在局促的船艙里,將食物鋪在草紙上,海碗里灌滿白酒,一人一口,挨次輪去。臉膛喝得紅紅,然后大聲說話,一個辛勞歡樂的日子就這樣過去了。
船家對生活沒有更多的奢望,雖飽經(jīng)風(fēng)霜,卻從容淡定。有一首船家號子這樣唱道:“不用慌來不用忙,哪一個忙人得久長。昨日打從忙山過,見幾個忙人在商量。頭一個忙人諸葛亮,五丈原兵敗一命亡。二一個忙人關(guān)云長,夜走麥城好慘傷?!边@首船歌可以隨意添加下去,主題永遠只有一個:閑閑一水、閑閑一路,不用慌來不用忙。
1959年,新津轄內(nèi)的五條河流建起了鋼鐵大橋,陸路運輸崛起,水運悄然淡去。到1979年,水運徹底終結(jié),只余縣城大水南門及鄉(xiāng)下渡口擺渡。在寧靜的早晨,擺渡船上時時傳來長長的吆喝聲:“撐——船——了!”進入2000年,成都推行渡改橋,擺渡停止。
如今,五河匯聚的新津不見船筏蹤影,然而江河日夜流,往昔繁華的新津港,已然成了遠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