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明,鐘穎芙
(湛江市吳川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wù)中心,廣東 湛江 524500)
子宮肌瘤是臨床婦科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也稱之為子宮纖維瘤,由于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成。多發(fā)生于30(50歲,其發(fā)生率高達55.67 %,在臨床中表現(xiàn)為子宮出血、腹部包塊及壓迫癥狀、白帶增多、疼痛等,可引起感染、出血、壓迫癥及其繼發(fā)不孕等,對女性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迄今為止,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涉及到正常肌層的細胞突變、性激素及局部生長因子的相互作用。有學者認為生長激素與肌瘤生長相關(guān),可促進有絲分裂,進而促進腫瘤生長。臨床最新研究表明:ER、PR、IGF-Ⅰ、IGF-ⅠR在子宮肌瘤發(fā)病機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本文為了分析IGF-Ⅰ、IGF -ⅠR在子宮肌瘤患者中的表達及與ER、PR的關(guān)系,特選取我院收治的147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現(xiàn)報告如下。
1.1對象 選取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147例子宮肌瘤患者做為此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理解并簽署該研究制定的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會同意。排除標準:未服用激素類藥物、無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卵巢腫瘤等并發(fā)癥、血液疾病及精神病者。年齡30~59歲,平均年齡41.6歲;增生期87例,分泌期60例。
1.2方法 免疫組化染色,常規(guī)石蠟制片,其厚度為5 (m,切片水化后行熱處理暴露抗原,并染色、顯色,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采用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ER、PR、IGF-Ⅰ、IGF-ⅠR表達。顯微鏡下子宮肌細胞及肌瘤細胞胞膜中有棕黃色及褐色顆粒為IGF-Ⅰ、IGF-ⅠR陽性染色,細胞核黃染為ER、PR陽性染色。免疫組化染色強度參照Formwitz評分方法,根據(jù)陽性細胞百分率及染色深淺分級(二者的乘積)將染色強度分為:陰性(-)0~1分,弱陽性(+)2分,陽性(++)3~4分,強陽性(+++)5~6分,每張切片取連續(xù)10個高倍視野觀察評分后取值。
表1 免疫組化檢測結(jié)果分析(%)
2.2子宮肌瘤患者ER、PR、IGF-Ⅰ、IGF-ⅠR表達水平 子宮肌瘤患者IGF-Ⅰ、IGF-ⅠR、ER、PR表達水平均高于子宮肌組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子宮肌瘤分泌期IGF-Ⅰ、IGF-ⅠR水平高于增生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IGF-Ⅰ=3.289,PIGF-Ⅰ=0.019;tIGF-ⅠR=2.816,PIGF-ⅠR=0.041)。IGF-Ⅰ與ER、PR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rER=0.633,PER=0.015;rPR=0.584,PPR=0.021),詳見下表2所示。
表2 子宮肌瘤患者ER、PR、IGF-Ⅰ、IGF-ⅠR表達水平
近年來,臨床、組織學及生化學均認為子宮肌瘤生長中孕激素(ER)與雌激素(PR)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1]。雌孕激素是子宮肌瘤的啟動因子,可激活局部調(diào)節(jié)因子,從而改變細胞激素受體的水平,影響子宮平滑肌細胞的有絲分裂。平滑肌細胞內(nèi),肌瘤原始細胞內(nèi)E2DH(雌二醇-17b-羥基脫氫酶)的降低,影響了雌二醇向雌酮的轉(zhuǎn)化,使得體內(nèi)雌激素受體及其雌二醇水平均升高,促進局部平滑肌及纖維細胞的增值與分化,最終發(fā)生肌瘤。在本次研究中,子宮肌瘤中ER、PR的陽性率均高于子宮肌組織,由此表明:子宮肌瘤的發(fā)生是由肌瘤局部內(nèi)分泌環(huán)境所導致,并不是全身高雌激素水平所導致的。
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子(IGF,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是一種單一多肽,由70個氨基酸組成,在肝內(nèi)合成,有三個分子內(nèi)雙硫鍵。IGF-Ⅰ屬于屬于肽類生長因子中生長介素超家族,可調(diào)節(jié)細胞生長[2],抑制細胞分裂,在組織局部產(chǎn)生及分泌,刺激特異類型的細胞生長,誘導細胞進入S期必需的活性物質(zhì)[3-4]。在本次研究中,子宮肌瘤患者IGF-Ⅰ、IGF-ⅠR表達水平均高于子宮肌組織。
綜上所述,IGF-Ⅰ受體含量與雌激素、孕激素含量均呈正相關(guān),說明IGF系統(tǒng)與卵巢甾體激素可能相互促進、相互協(xié)同,共同促進子宮肌瘤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