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教育作為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學模式、教學體系、教學材料一直不斷調整。前不久,我國教育部對語文教材作出一定調整,相比之前有很大不同。在本文中,筆者以一年級語文上下冊教材為例,通過幾個方面對比新舊教材之間的差異,并分析其使用情況。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部編教材;編排;使用情況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拼音板塊
部編教材拼音板塊的編排體現(xiàn)了三個特點:(1)降低拼音學習難度,增加學習的趣味性;(2)減去沒有實際意義的拼讀;(3)拼音是識字的工具,不是閱讀的工具。在拼音教學內容的編排上,重點體現(xiàn)為以下三種:
(一)巧用情境圖,有趣學拼音
教材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圖,將拼音字母的發(fā)音、字形識記、識字學詞、口語表達、圖畫觀察,進行了有機的結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趣。情境圖與拼音的音形結合,例如圖畫中“鴿子”“蝌蚪”“小姑娘喝水”分別體現(xiàn)了三個聲母“g k h”;情境圖與口語表達相結合,例如在學習“ie üe er”一課時,圖片展示了兩個姑娘在月(yue)光下,坐在椰(ye)子樹旁聽音樂(yue)的場景,鍛煉了學生觀察圖片和展開聯(lián)想的能力。
(二)結合生字詞,在用中學拼音
將漢語拼音的學習與相關漢字的學習相結合。兩版教材都做到了在完成所有單韻母學習任務之后,結合新學習的聲母與韻母結合認識新字。到新部編教材注意了為每課的生字注音,將拼音明確標注在生字上方。漢字與拼音相結合,利于學生鞏固拼音的學習,也有于快速記憶生字。同時,新部編教材注意了拼音學習以拼音為主,識字為輔的教學原則。人教版教材拼音學習課中要求認識的生字有70個,新部編教材則是37個。與舊版教材相比,拼音課中的生字量大大減少,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更加明確了學習重點。
(三)拓展學習途徑,在玩中學拼音
第一,教材中,所有的音節(jié)都是帶聲調的音節(jié),都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可以與學生的口語建立起直接的聯(lián)系,使學生體會到拼音學習的價值,使拼音學習直接指向生活的實際運用。第二,鑒于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在綜合訓練中,將拼音的學習與認知事物、發(fā)展思維相結合。例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中“讀一讀,做一做”,要求學生根據(jù)拼音做出相應的動作。第三,將拼音學習與游戲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利用手勢、木棍或繩子擺出不同拼音的形狀。利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拼音字形,如“像個小2,z z z;小小半圓,c c c;半個8字,s s s”等。
二、生字板塊
就低學段而然,部編本教材關于識字寫字的編寫原則是:認寫分流,多認少寫。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為盡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
(一)識字內容更豐富
一冊書專門設有“識字”單元,內容包羅萬象,又體現(xiàn)國學經(jīng)典。小學一年級上冊以中國傳統(tǒng)的幾個基本理念為基礎,在識字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自然中的基本事物和概念。例如《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以及改編自國學經(jīng)典《聲律啟蒙》的《對韻歌》。一年級下冊例如《姓氏歌》《猜字謎》等充分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學形式和國學經(jīng)典,將傳統(tǒng)寄于適合低年級的游戲教學中。
(二)學法指向更明確
在識字教學中更加注重結合字源識字,從造字法著眼提高識字認字的效率。例如一年級下冊《小青蛙》中,以形聲字造字法為綱,要求學生認識“晴、清 、情、請、蜻”5個具有不同形旁的字。幫助學生通過辨認不同形旁來理解漢字偏旁表義的特點。
(三)學習過程更有趣
首先體現(xiàn)在語用作用更明顯,識字內容仍以課文形式出現(xiàn),且注重內容編排符合韻律要求,使課文內容朗朗上口,便于背誦。例如一年級下冊《動物兒歌》中“捉迷藏”“運食糧”“結網(wǎng)忙”都以“áng”為韻母,體現(xiàn)出讀中促識字。其次,新版部編教材更加注重情境圖的結合,將課文內容以情境圖形式呈現(xiàn)并配以要求掌握的漢字,符合低年級兒童繪本學習的特點,體現(xiàn)出玩中促識字。在語文園地中,以“識字超市”的形式出現(xiàn)的認字方法,將日常生活情景與識字任務相結合,充分激發(fā)了低年級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課文板塊
部編本教科書與人教版教科書相比,選文更具經(jīng)典性、時代性,編排更具趣味性、可讀性和人文性。反復閱讀教科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篇目雖然減少了,但傳統(tǒng)篇目增加了,內容提示更豐富了。
(一)注重多種文化價值的滲透
與老版教材相比,新部編教材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人文情懷、兒童趣味,從多方面讓學生體會濃濃的語文味。一年級上冊的第一課增加了“我是中國人”的內容,讓學生在踏入小學校園的同時不僅對新環(huán)境新同學有一個印象,更對自己的國家、身份有一個清晰的認同;新增的《明天要遠足》和 ? ? 《大還是小》貼近小學生生活,符合本年齡段孩子的生活特點,寫出了孩子的期盼想象以及成長中的驕傲和煩惱。一年級下冊將《我多想去看看》由原來描述的大山里的孩子渴望去天安門看看,改為居住在北京和新疆的兩個不同的孩子互相渴望到天山和天安門去看一看,不僅更加切合現(xiàn)代孩子的生活情況,而且增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的溝通和了解。
(二)明晰每個單元的主題
教材不僅選文精美,更是聚焦了“語用”,明晰了語文知識和能力點,增強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實踐性。比如一年級上冊教材安排了14篇課文,按照“四季”“想象”“兒童生活” ? ? ?“觀察”四個不同主題相串聯(lián),分為四個單元。既圍繞四個人文主題,又凸顯了語文要素。努力體現(xiàn)語文學習體系與教學梯度,突出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以語文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體現(xiàn)層次序列,增強實踐性、可操作性。
(三)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
部編本教材特別重視朗讀,不只是籠統(tǒng)地提出“朗讀課文”,而是針對文本個性,提出朗讀的不同要求。例如課后要求的“朗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教師應該首先采取示范朗讀,學生模仿朗讀的形式,最后進行“一”在不同語境中變調的歸納總結,可以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找一找“一”字的不同讀音。再如教材中出現(xiàn)的朗讀要求“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讀好停頓”,“分角色朗讀課文”“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等。體現(xiàn)了新版部編教材對于課文朗讀的幾點不同要求:注意根據(jù)語境讀準字的變調,如“一”“不”;能整篇讀準字音;注意標點的停頓;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注重語言知識的積累
從部編教材中每篇課文后的學習指導看,語言知識的積累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層面:采用“讀一讀”或“讀一讀,記一記”的方式引導學生積累常用詞語。第二層面:采用“讀 一讀,說一說”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積累偏正短語。第三層面:采用“讀句子,數(shù)自然段”等方式積累句子和部分語段。
進入一年級下冊后,語言積累的形式更多樣,要求逐步提 高。在詞語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構詞形式。例如《樹和喜鵲》一課的“安安靜靜”(AABB式);《怎么都快樂》“跳繩、講故事”(動賓式);《彩虹》“蕩來蕩去、飄來飄去”(ABAC式);《動物兒歌》 “蜻蜓展翅、蝴蝶飛舞”(主謂式);《棉花姑娘》 “碧綠碧綠的葉子”(重疊式)。
除了上述三個主要板塊的編排變化外,新部編教材在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內容中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讀”的部分。這部分是新教材的一大亮點,旨在倡導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在孩子識字有限的年齡,能夠從家長自身激發(fā)起孩子讀書的興趣。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講讀,或者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讀書,是書面語言的閱讀。
作者簡介:尹宗碩,女,1989年生,天津市人,二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漢語國際教育。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