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晶晶
【鏈接課堂】
課始,張老師出示問題:張老師買鉛筆一共花了多少錢?
師: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它,通過問題,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能知道問題是“一共花了多少錢”。
師:還能看到什么?
生:張老師是去買鉛筆的。
師:還可以看到什么?
生:買鉛筆的人是張老師,而不是其他人。
……
師:從問題中,我們可以知道“人、事、財”,人的一生中,不外乎就這幾個問題。
師:問題中哪些信息是可以確定的?猜一猜用什么算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生1:我會去追問鉛筆的單價,因為知道單價和數(shù)量就可以知道總價了。
師:你能推測用什么方法嗎?
生1:可以用乘法,比如一支鉛筆的價格是2元,買了5支,一共花的錢就是2×5=10(元),一支筆的價格就是單價。
師:同學們,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真的同意?
生2:好像他對單價的理解有點小了,單價不僅可以是一支筆的價格,也可以是一盒筆的價格,還可以是一袋筆、一箱筆,反正我覺得應該是指一個整體,而不只是單獨的一個。
師:還有嗎?
生3:張老師買筆是批發(fā)還是零售呀?
生4:文具超市有打折活動嗎?
生5:要知道張老師是一個人去的,還是和其他人去的?
生6:我覺得你這個問題沒用,這跟張老師和誰去有什么關系呢?
師:他說你的問題沒用,你有什么要說的嗎?要辯解嗎?還有誰要反駁?
生7:如果說張老師是和王老師一起去的,條件是王老師花了40元,張老師比他少花10元不就可以用減法解決嗎?
師:看來這個問題還可以用減法解決,那可以用除法解決嗎?
大部分學生表示不可以,少部分學生疑惑了,但短時間內(nèi)又沒想到該怎么辦,短暫的混亂之后,有一位學生打破了僵局。
生8:其實可以的,比如知道張老師和王老師一起去的,知道王老師花了60元,是張老師花的錢的2倍,不就是可以用除法了么。
師:看似一點關系沒有,通過深思、追問,發(fā)現(xiàn)有關系了,你還會輕易丟掉你的問題嗎?
生:原來如此!
師:在這么多追問的問題當中,你認為哪些與原來的問題高度相關,哪些次相關,哪些追問是無用的?
學生們充分自由表達之后,張老師讓他們重新確定“靠譜”的問題,討論“不靠譜”的問題。最終,學生們所有的追問都被保留了下來。課末,張老師才揭示了預設條件:張老師、李老師和王老師買的都是同一種鉛筆,而且買的一樣多,3位老師總共花了120元。
學生很意外,那些“不靠譜”的問題成為了關鍵條件。
【賞析】
全景式課堂,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學習個體都在由“一”向“多”不斷發(fā)散,由片面認知走向整體思考,思維方式不斷地嬗變,對問題的認識產(chǎn)生裂變,從而最終形成了趨于完整的、全面的認知學習過程。
一、全景式課堂突出問題導引,力求拓展廣闊的思維空間
教師如何提一個好問題,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時候,課堂的平庸與失敗,源于問題偏小,學生沒有思維空間。本節(jié)課中唯一的問題“張老師買鉛筆一共花了多少錢”,看似普通,實則充滿玄機。在這個問題當中,學生突破了對“一共花了多少錢”的狹義理解,目光不再局限于單純的加法(或乘法)運算,借助于人物數(shù)量的增加、購買物品品種的增加以及對“單位1”的豐富理解等,充分發(fā)揮想象,呈現(xiàn)了各種各樣合乎情理的數(shù)學情境模型。事實證明,只要提供足夠的問題背景和規(guī)模,學生便能借此尋找到各種切入口,必然在這類問題圈中受益匪淺。一個開放性的好問題,它可以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促成學生的整體性思考。
二、全景式課堂注重問題剖析,力求形成清晰的思維線索
當下,部分教師對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重視,但在“分析問題”方面卻鮮有人問津。具體到課堂教學中,對于分析問題,教師往往忽略了其在學習中的重要價值,采取簡單化的方式一帶而過。事實上,人們碰到問題不是急于解決問題,而是先要分析問題。真正意義上的“分析問題”,是對問題本身進行深入剖析。在這節(jié)課當中,我們看到了教師對“分析問題”的深度教學。教師以完整、全面的視角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分析,從這個問題反推的眾多條件中,哪些是高度相關的,哪些是次相關的,哪些是不相關的。更為精妙的是,有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條件(問題),在某些情況下恰恰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分析問題,不能只停留于了解表面信息,要善于擴展視野,善于抓住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完整、深入地看待教學中的“分析問題”。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有一種現(xiàn)象值得我們警惕,那就是脫離現(xiàn)實的數(shù)學思考。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根據(jù)現(xiàn)實,以一種超越數(shù)學的方式來處理問題。課上,我們看到學生在分析問題的層層推進中,已漸漸從數(shù)學知識的表面上掙脫出來,開始超越數(shù)學進行思考。例如,學生開始分析:張老師是和誰一起去買的?幾個人去買的?張老師只買了鉛筆嗎……這些都是基于教師從真實的生活層面引發(fā)學生展開的聯(lián)想,是將數(shù)學與生活合理對接的分析與推理。
三、全景式課堂追求多角度追問,力求培養(yǎng)強烈的思維意識
這個案例中高頻詞之一便是“追問”,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地追問,既教給學生追問的方法,即追問要和這個問題有關,又關注追問背后的思考即哪些與原來的問題高度相關。課堂上有一次特別的追問一直留存在筆者的腦海中,當討論“單價×數(shù)量=總價”時,一位學生舉例說每支鉛筆2元就是單價,教師“阻止”了全班一致性的贊同,追問:真的同意?短暫的思考之后,便有學生將單價中的“一支筆”擴充為“一盒筆”“一袋筆”“一箱筆”,指出“單價”是一個整體,而不僅僅是單獨的一個。這個學生難能可貴,他能在大家形成的“共識”觀點面前通過自我認知的反思,由原先的思考不全面轉(zhuǎn)變?yōu)橐哉w的方式來看待問題,事實上他已經(jīng)深刻理解了數(shù)學上單位“1”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已然能夠跨越局限,進入更高位的數(shù)學思考。每個人的認知可能存在局限,但追問背后的思考卻可能使我們跳出原來的局限,達到一個新的認知高度。追問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師生的對話交流中,學生不應止步于眼前的“知道”,還應順勢進一步激活思維深處的“想不到”,這就需要借助于追問引發(fā)他們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產(chǎn)生思考。追問的主體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
四、全景式課堂嘗試大膽創(chuàng)新,力求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
我們平常的教學,往往是一個知識點教完了,再教另一個知識點。雖然學生們單一的知識點掌握得較好,可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為欠缺。這個案例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思路:用一個情境將加、減、乘、除四種運算整合在一起,打破了學生單一知識點的壁壘。于外,體現(xiàn)了知識的整合;于內(nèi),則是思維品質(zhì)的優(yōu)化,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廣度、關聯(lián)性、邏輯性、批判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由此我們看到了一種創(chuàng)新意識正在課堂上悄然生長。
不妨對比一下,形成慣性思維的課堂,學生們波瀾不驚地學習著,有時候,他們甚至在課的開頭便猜到了結局;也有的時候,學生們表面上配合著教師的“故弄玄虛”,內(nèi)心深處卻有無數(shù)個“真沒意思”的想法呼嘯而過。聆聽思維拔節(jié)的課堂,給出的結論總是讓人出乎意料,每到一處,感覺應該結束了吧,沒想到重起波瀾,這是因勢利導下的學生們的奇思妙想,你永遠不知道底限在哪里。單一化的思考模式會讓學生們無法應對現(xiàn)實的復雜,他們更需要一種綜合、全面、整體的思維方式來面對世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一小學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