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慶
(浙江省杭州市勝藍實驗小學)
計量單位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計量單位概念的建立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空間觀念,即量感的培養(yǎng),是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基礎。計量單位的學習直接影響學生長大成人之后進入社會基本能力的強弱。縱觀小學階段的教材,筆者將計量單位的內(nèi)容進行了整理,結果如下:
一年級 認識鐘表;認識人民幣二年級 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克與千克三年級 時、分、秒,測量;面積;年、月、日四年級 公頃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
如表所示,計量單位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但現(xiàn)實生活中對它的研究并不多,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困惑的地方。比如:
學生對于計量單位都是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的,但是由于教師對學生生活經(jīng)驗缺乏了解,因此,課堂上引用的教學材料往往和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有偏差,學生不能較好地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從而在理解上有困難。
計量單位的學習,學生需要從體驗中去培養(yǎng)“量感”,而課堂教學的時間只有40分鐘,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深刻體會形成“量感”具有很高的難度。教師需要完成教學目標,因此,常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學生實踐操作的時間普遍較少。此外,“量感”具有非標準化的特點,在教學中不易引起教師的重視,因而容易成為教學的盲點。
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對計量單位的整體把握。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更多地布置筆頭的作業(yè),學生對于計量單位的認識僅限于課本和習題,對體驗的過程是流于形式的,對體驗的感受是不深刻的。
筆者對計量單位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分為以下幾點。
1.概念界定
計量單位在《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并沒有給出直接的定義,而是用“常見的量”來表述的,也就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典型的“量”,它屬于概念范疇。小學階段數(shù)學學科涉及的計量單位主要有時間單位、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重量單位、溫度單位、角的單位等。
2.教學價值
教材在編寫計量單位時具有重邏輯、重體驗、重操作、重聯(lián)系生活、重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的特點。如長度單元,被分成兩個板塊,分別安排在二年級上冊和三年級上冊,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具體每節(jié)課的順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
二年級(上冊) 認識厘米,認識米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分米的認識,單位轉(zhuǎn)換,千米的認識,千米和米的轉(zhuǎn)換,解決問題
用直尺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高
教學內(nèi)容強調(diào)學生的體驗活動,大量的情境創(chuàng)設都以學生動手操作為背景。
用拃測量課桌的長
教學內(nèi)容上重視解決問題的教學內(nèi)容,側(cè)重計量單位與解決問題的聯(lián)系。如三年級上冊,在學習長度單位后,要教學估算距離這一課時,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是重難點。在編寫練習題時,大多的題目都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說明教學極其關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估算距離
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
從教材的編排,我們不難看出計量單位的教學內(nèi)容更貼近學生生活,對學生有關計量單位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更高,從而對教師的教學提出新的挑戰(zhàn)。
1.內(nèi)容的生活性
計量單位的教學內(nèi)容均源于生活。在1厘米的教學中,讓學生找身邊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品,教材中出示了兒童的食指寬、田字格寬、圖釘?shù)拈L,以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實物作為標準,更有利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
2.內(nèi)容的關聯(lián)性
計量單位教學內(nèi)容各專題之間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如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可以通過求正方形面積進行推導,如:1平方米,就是邊長1米或10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梢赃@樣推導:
正方形的面積:1米×1米=1平方米或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師要抓住知識點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和結構。
3.內(nèi)容的操作性
教材中給出很多操作性的建議或情境。計量單位教學很大一部分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而量感的建立要基于大量的動手操作和體驗活動。因此,教師的教學也不能離開學生的動手操作,而且要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地體驗,盡情地感悟。
如何提高計量單位教學的實效,筆者從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進行整體設計,以求通過基于學生原有認知的課前生活體驗,組織與學生實際生活銜接的課堂操作與交流活動,設計促進學生“計量單位”概念理解的課后生活實踐,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促進學生對計量單位概念的深刻理解,初步形成“量感”。
以學定教,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是教師教學設計的起點。課前通過完成學習單,幫助學生有效地喚起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如教授一年級《認識時間》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學習單:
學生通過學習單,初步了解鐘面上有12個數(shù)字,有順序地分布在鐘面上。認識了鐘面上有指針,長短粗細都不一樣,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
教師通過學習單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里,存在的困惑有哪些,對哪些有關時間的知識感興趣,為教學設計提供依據(jù),使教學設計能更好地與學生的認知相匹配。
1. 趣味情境,喚起求知欲望
計量單位多集中于低段和中段的教學。本階段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教師要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有趣的數(shù)學情境,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教授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就可以設計一個奇妙的角的王國,在角的王國的大街上,行走著大小各異、長短不一的角,讓孩子們把這些角進行分類。在角的大小比較環(huán)節(jié),可以采用講故事的形式(或是把故事錄制成微課)。
在角的王國里有一對好朋友,藍角和紅角,有一天因為比較大小而發(fā)生了爭執(zhí)。紅角說…:“我的邊比你長,所以我比你大?!苯Y果通過兩個角大小的比較,紅角發(fā)現(xiàn)原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于是與藍角又成了好朋友。
有趣的情境,生動的情節(jié),結合角的知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數(shù)學知識,培養(yǎng)了數(shù)學的興趣,獲得了愉悅的體驗。
2. 操作體驗,突破易錯難點
計量單位的教學需要準備各種教具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具幫助教師突破教學難點顯得尤為重要。
在教學《噸的認識》一課時,我準備了一袋重25千克的大米,之所以選擇這個重量,是因為25千克的一袋米給學生的感覺不是特別重,但是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搬運它還有一定的難度。以下是我教學時的片段:
課堂上,我問孩子們:“你們能搬起這袋米嗎?”班里的男孩子們都信心滿滿地說:“沒問題。”我先請了第二排的小個子男生,不出意外,他搬不起來。我又請了后排的大個子男生,只見他大步走向前來,猛地一用力,米被抬了起來,但沒過幾秒就沒力氣了。最后,班級的三個男孩子合力才把這袋米搬到了桌子上。通過孩子們的真實演示,班里同學發(fā)自心底的覺得25千克真的很重。我介紹說:“40袋這樣的大米是1噸,你們覺得1噸重嗎?”孩子們齊聲說:“1噸好重好重好重哦!”聽到這里,我知道孩子們對1噸的理解又進了一步。我問孩子們:“你們能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東西的重量可以按噸算呢?”孩子們的思維頓時炸開了鍋,“鯨魚”“輪船”“航母”……一個比一個有底氣。課后,孩子們主動要求幫我把米搬回去?;叵脒@節(jié)課,真的要感謝這袋米,讓孩子們心中有了沉甸甸的“1噸”的重量。
只有學生親手掂一掂重量,孩子們心中的這桿“秤”才會準起來,不是嗎?在教學計量單位這樣的知識時,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對教具進行恰當?shù)剡x擇,好的教具的使用能夠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難點,建立正確的“量感”。
3. 活動體驗,建立核心概念
多種多樣的體驗活動,是學生建立“計量單位”概念的基礎。學生缺乏體驗,就很難建立清晰的“量感”。計量單位既有直觀的、可掂可量的,也有抽象的、抬不起的、量不了的,教師又該如何對癥下藥呢?下面以長度單位這一知識點為例進行闡述。
在教學《認識厘米》這一課時,對1厘米有多長的概念建立很重要。我們設置了“厘米尺上找厘米”“身體尺上尋厘米”“數(shù)學課堂尋厘米”“生活情境用厘米”這四個體驗活動,讓學生對1厘米從不同的角度去體驗,去感受,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悟。通過多種渠道的對“1厘米”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對“1厘米”的概念從知道到理解,從理解到能夠簡單運用。
為了讓學生對“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這四個基本長度單位有更直觀的體驗,筆者增加了一節(jié)趣味課“我的身體尺”。課堂上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找身上的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給學生時間去量一量,找一找,通過四個人的互相協(xié)作,手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手掌的寬度大約是1分米,兩只手伸直大約是1米等。
1米在你身體的什么地方?
你的一步有多長?
通過對身體尺的進一步探索,學生還知道了可以通過用拃、數(shù)步數(shù)、量腳長等方法來進行估測。通過“身體尺”的比對,孩子們喜歡帶著獨一無二的“尺子”來測量身邊的事物,孩子們從手中有尺,向心中有尺轉(zhuǎn)變,這是多么喜人的結果。
課堂教學時間非常有效,如果能抓住課后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后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去實踐,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加深理解。
如在《認識厘米》課堂教學后,我緊接著布置了一個“找1厘米”的任務。讓學生在找的過程中,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先估算再測量,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加強孩子們對1厘米長的實際感受,從而形成1厘米的距離感,指導學生學以致用。
在學習“1千米”這節(jié)課后,我制作了“千米體驗卡”,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國慶長假期間去估一估,走一走。具體任務是:
兩個活動二選一,活動后,學生均表示走1千米很累,這樣的身體體驗加深了學生對1千米長度的直觀感受,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在進行計量單位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測量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也應考慮在體驗活動中滲透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團結協(xié)作的合作意識、自主探究的動手能力,基于已知去推測未知的推理能力,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嘗試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等,這些都是我們教師要去思考、探索、求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