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軒
“來,快吃快吃?!?/p>
“阿姨剛做的,可好吃了!”
“……”
我哭笑不得地盯著碗里冒尖兒的“小山”,嘴里不停地說著“謝謝、謝謝”。
同學請我去他家玩,順便吃了個晚飯。晚飯時,同學媽媽顯現(xiàn)出的熱情讓我吃不消。她那“佛山無影手”在盤子與我的碗間不斷回旋,伴隨著熱情的招呼聲,各式各樣的菜蠻橫地占據(jù)了我的碗。不一會兒,平原變成了丘陵,又變成山地、高原,最后變成了“珠穆朗瑪峰”。堆得冒尖兒的菜向我擠眉弄眼,她卻在那兒一個勁兒地說:“你怎么都沒吃多少?快吃??!”
“呵呵。”我無比尷尬地笑著。
在長輩眼里,仿佛給人夾菜、勸菜就是一種熱情,是好客的象征;而我等小輩,只能“望峰興嘆”。這種熱情,我可承受不了。
無巧不成書。我的奶奶也是這樣的人。我平時飲食清淡,她卻硬是給我夾泛著油光的紅燒肉,還是肥肉。得接納老人的好意啊,否則可能被爸媽賞賜一碗“竹筍炒肉”,我只好硬著頭皮吃下去。
滿滿的好意,最終卻成為我的負擔。唉,奶奶,如果您的好意只會給別人徒增煩惱,還是不要了吧。要知道,我最不喜歡吃那肥膩膩的肉了,卻又不能不吃,為了不讓您失望,只能痛苦地吃。最后呢,美味沒吃出來,盛情下倒吃出了“煎熬”二字。
我真的不懂,現(xiàn)在如此富裕,為什么還讓人在簡單的吃上尷尬不已?以至于有時我會恨恨地想:如果恨一個人,就給“他”夾菜吧。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個中國老太太,打算去美國一對夫婦家做客。到了那對夫婦家里,人家問:“吃點什么?”她回答說:“我不餓,不用吃?!蹦菍Ψ驄D又問了一遍,卻得到相同的答案。老太太本以為那對夫婦會問她好幾次,謙讓后她再說吃點什么。結(jié)果呢?那個老太太餓了一晚上,又氣又惱。其實,那對夫婦分明是在說:我們不是你,無法代你決定,也不強迫你,你想怎樣就怎樣。
有時,我們?nèi)狈σ稽c邊界意識。自以為是地覺得對的就強加給別人。若別人不能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回應,便以為不尊重自己。殊不知,是我們自己先不尊重別人。
有時,換位思考一下,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邊界意識,也許會更好。
(陜西合陽縣城關中學)
點評
小作者理性看待,條分縷析,將身邊“這樣的人”一個個推至讀者面前,以至于讓我們讀著讀著,也覺得不自然起來:是不是自己也曾過度地將熱情鋪灑在別人面前?讀后令人幾多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