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晨 陳虹波
2018年12月8日至9日,“第七屆中美詩歌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中師范大學成功主舉行,此次會議由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江漢大學合辦,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國文學研究》、《外國語文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單位協(xié)辦,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等8個國家的近200名學者出席了會議,本次會議設置了四場大會主題發(fā)言、三組專題研討和十二個分組研討,此外為慶祝中美詩歌詩學協(xié)會(CAAP)成立十周年還特別開設了中外詩人學者詩歌朗誦活動。
12月8日上午8:20,大會開幕式在華中師范大學科學會堂隆重舉行。開幕式主持人為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中美詩歌詩學協(xié)會執(zhí)行理事羅良功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校長趙凌云及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中美詩歌詩學協(xié)會副會長查爾斯·伯恩斯坦致開幕辭。在致辭中,趙校長對前來參會的中外學者表示熱忱歡迎,并向學者們介紹了華中師范大學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特別介紹了華中師范大學外國文學研究、尤其是外國詩歌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與特色,對本次會議寄予殷切希望。趙校長認為,在由我校參與發(fā)起的中美詩歌詩學協(xié)會年會成立十周年之際,本次會議在華中師范大學召開具有重大意義。伯恩斯坦教授強調了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倡導學者們傾聽“詩歌中的回聲”。中美詩歌詩學協(xié)會會長瑪喬瑞·帕洛夫的信函由羅良功教授代為宣讀,她在信中表達了對會議成功舉辦的良好祝愿。
大會第一場主題發(fā)言由中美詩歌詩學協(xié)會副會長、浙江大學聶珍釗教授主持,韓國東國大學金英敏教授擔任評議人。伯恩斯坦教授的發(fā)言以“中美詩歌詩學協(xié)會的個人故事:翻譯和友誼”為題,簡要回顧了他在詩歌研究活動中與中國學者的學術交流、互動和友誼,并介紹了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研究作品如《查爾斯·伯恩斯坦詩選》等在中文語境中的接受,借此分析和強調了詩歌、語言和歷史間的復雜關聯(lián)。紐約城市大學教授、2017年普利策詩歌獎獲得者泰辛巴·杰斯以自己的獲獎詩集《奧利奧》為例,探討了詩歌形式與內容的關聯(lián)性,及其如何對詩歌中的歷史再現(xiàn)產生影響。杰斯聲情并茂地朗誦并展示了五首形式獨特的敘事詩,每首詩歌都是由兩個十四行體形式的部分相互交叉集合而成,其形式正如詩中的主人公連體雙胞胎姐妹,獨特的形式給讀者帶去了強烈的視角沖擊,從而更好地表達了詩歌的主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教授黃運特進行了題為“合適的名詞和不那么合適的名詞”的主題發(fā)言。在主題發(fā)言中,黃運特教授不僅分析了周瘦鵑、茅盾等20世紀初期作家對《簡·愛》這一英國經典小說書名的不同翻譯及其背后的各種考量,同時還對一些知名商業(yè)品牌的翻譯進行了分析,由此探討了專有名詞翻譯的詩學特征及其對傳播的影響。
第二場主題發(fā)言由中山大學區(qū)鉷教授主持,上海師范大學朱振武教授擔任評議人。華盛頓大學教授布萊恩·瑞德以“不忠實但合乎倫理的翻譯”為題,以作家Sawako Nakayasu作品Mouth: Eats Color的翻譯為例,探討了近十年來美國興起的文學翻譯熱潮,在這一文學翻譯熱潮之中,出現(xiàn)了一種詩歌譯作以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而不以衍生文本的形式進行傳播的現(xiàn)象。瑞德借助安東尼·阿派爾的“厚描翻譯”及勞倫斯·韋努蒂“異化策略”的變體形式論證了實現(xiàn)“不忠實”但符合倫理和美學要求的文學翻譯的可能性。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臺灣大學教授廖咸浩對本雅明的“光暈”概念進行了解讀,認為時間與空間融入自然景觀,被作為觀察者的人類所“呼吸”,從而實現(xiàn)主體與客體的融合。這種融合意味著本雅明的“光暈”哲學與自柏拉圖以來的主客分離哲學傳統(tǒng)背道而馳,反而與東方佛家及道家強調主客交融的思想不謀而合,而且在這種哲學語境下,許多詩歌作品可以超越語言界限,具有重新解讀的可能性。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勞瑞·拉米教授圍繞美國非裔詩歌的起源和發(fā)展探討了詩歌的經典性問題。她從菲利斯·惠特利、保羅·勞倫斯·鄧巴等早期非裔詩人的詩學特征談起,分析了早期美國非裔詩人在對白人經典詩學的借鑒中逐漸發(fā)展出具有顯性種族特征的詩學過程,認為不論何種形式的美國非裔詩歌都密切關注種族身份與社會地位。在報告的末尾,她還特地為CAAP獻上了十周年的生日祝福。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啟科分校英語系教授張愛平進行了題為“空間的象征主義及其詩學對早期美國非裔詩歌的影響”的主題發(fā)言。他從文學研究的空間轉向談起,指出空間在詩歌研究中的意義。詩歌中的空間同其他要素如情節(jié)、敘述者、時間和主題一同構成文本作為一個豐富而復雜的象征主義寶庫發(fā)揮著作用。他還從文本與自我、文本與文本以及文本與世界的關系這三個方面探討了空間研究對詩歌欣賞的影響和作用。
12月8日下午,第七屆中美詩歌詩學國際會議學術研討會在三號樓各會議室繼續(xù)進行。下午共設有3場專題研討,12場小組討論,討論十分熱烈。第一場專題研討由來自廣州大學的黎志敏教授主持,討論圍繞伯恩斯坦詩歌詩學展開,伯恩斯坦院士親臨現(xiàn)場,與譯者和各位研究者就荒誕、歷史和回音詩學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參加討論的還有美國詩人、教授艾瑞卡·亨特及美國詩人、出版人查爾斯·亞歷山大等。在研討中,作為伯恩斯坦院士作品的譯者,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劉朝暉教授對查爾斯·伯恩斯坦的荒誕探詢詩學進行了評論,東北大學學者馮溢則從道教和禪的角度探討了伯恩斯坦詩歌中“無”的含義,韓國外國語大學學者Chung Eun-Gwi則探討了當代韓裔美國詩歌段落中體現(xiàn)“思想暫?!痹妼W的印刷空間。第二場“詩人談詩”的對話由羅良功教授主持,美國詩人、普利策詩歌獎得主泰辛巴·杰斯和中國詩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張執(zhí)浩先生展開對話。美國詩人艾瑞卡·亨特、勞瑞·拉米教授、布萊恩·瑞德以及澳大利亞詩人艾米麗婭·戴爾、安迪·卡洛瑟斯以及中國社科院教授傅浩等參與了討論。兩位詩人就歷史與詩歌的關系、詩歌的音樂性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與靈感進行了深入探討,充分體現(xiàn)了詩歌跨越文化的特征。同時,在外國語學院3402會議室,詩人曾巍、余笑忠主持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有聲詩歌三百首》首發(fā)座談會,各位嘉賓圍繞詩歌的創(chuàng)作、出版和傳播等方面的熱點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在小組討論中,學者們則圍繞詩學傳統(tǒng)的演變、詩歌中的意象、詩歌的翻譯和傳播、詩歌的族裔視角等主題進行了交流和深入討論。小組討論主要圍繞四個方面展開,其中的重要議題之一是詩學傳統(tǒng)的演變。圍繞這一話題,華中師范大學的方幸福教授探討了美國后垮掉派詩人大衛(wèi)·柯普的詩集《看不見的琴鍵》中有關戰(zhàn)爭的具體化詩學,認為柯普以一種“直接目擊”的方式書寫了當代美國的社會沖突與戰(zhàn)爭記憶,質疑了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英雄主義和對人性的強制。北京聯(lián)合大學的黃宗英教授則對愛默生的作品進行了研究,綜合梳理和論證了“直覺想象”、“象征性語言”、“催生韻律的主題”等超驗詩學核心元素。浙江理工大學的何慶機教授對詩人瑪麗安·莫爾的作品進行了分析,重點討論了其“隱蔽的原則”觀。寧夏大學學者李麗波則對狄金森的詩歌進行了研究,討論了蘊含于其中的女性與男性、自我與他者、客體與主體之間的沖突與對話。來自于華中師范大學的楊建則對《圣經》詩歌文類嬗變的特點和作用進行了討論。河南師范大學學者梁曉冬探討了卡羅爾·安·達菲在《世界之妻》詩集中第一人稱的主體敘事方式的表達作用。寧波大學學者段波則對《草葉集》進行了研究,對其中的亞太想象進行了重點分析。華東師范大學學者王改娣則探討了歷史視域中詩歌評價標準的演變。
在分組研討中,詩歌的意象則是另一重要議題。上海紐約大學學者大衛(wèi)·佩里分析了詩歌《上?!返碾娮訒鴮懶问綄热荼磉_的作用。華中師范大學的張強教授則分析了現(xiàn)代主義詩人W. C. 威廉姆斯詩作中的后現(xiàn)代繪畫傾向。井岡山大學學者尹根德的發(fā)言主要聚焦于美國意象派詩歌主要代表人物羅伯特·勃萊和詹姆斯·賴特,對他們詩歌的藝術特征進行了比較分析。安徽師范大學學者蔡玉輝探討了英國維多利亞詩人杰拉德·霍普金斯詩歌中的視覺空間。杭州師范大學學者歐榮探討了李叔同作品中的跨文化跨媒介詩學特征。汕頭大學學者王緒鼎探討了菲利普·西德尼的第108首十四行詩的形式在意義表達上的作用。
在詩歌的翻譯與傳播話題方面,云南師范大學學者郝桂蓮以《沙灘》為例探討了翻譯實踐中常見的若干問題,北京語言大學的寧一中教授討論了中國文化視野下的丁尼生詩歌研究,來自于華中師范大學的魏家海教授探討了宇文所安唐詩專名翻譯的藝術特征,信陽師范學院學者柳士軍介紹了朗費羅詩歌在中國的譯介研究情況。結合各自的研究對象,學者們都提出了自己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在詩歌的族裔視角研究話題方面,不少學者聚焦于少數(shù)族裔詩人詩歌,對包括美國非裔、華裔、墨西哥裔、澳大利亞本土裔等多個國家少數(shù)族裔的詩人和詩歌作品進行了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者張躍軍探討了早期華美詩歌對美國華人移民史的呈現(xiàn),中南民族大學學者袁雪芬討論了當代奇卡諾詩人安娜·卡斯蒂洛在詩中所體現(xiàn)的對多種壓迫的反抗,阿德菲學院學者卡林·法拉利討論了安娜·斯賓“古怪詩學”(Eccentric Poetics)的寫作實踐,華中師范大學學者張?zhí)饎t分析了英國猶太詩人米娜·羅伊對猶太異質性、混合美學的描寫。
當天晚上,精彩紛呈的詩歌朗誦活動在利群書店舉行,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羅良功、2018年魯迅詩歌獎獲得者張執(zhí)浩、國內著名詩人余笑忠、2017年美國普利策詩歌獎得主泰辛巴·杰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伯恩斯坦、全國首屆最佳播音獎獲得者柳棣、中國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員傅浩等來自于國內外的三十位詩人、學者和播音界嘉賓登臺朗誦,為大家?guī)砹艘粓霎惒始姵实囊暵犑⒀?,此次詩歌朗誦活動由來自于深圳大學的張廣奎教授、華中師范大學的劉芳副教授和蔣文穎老師主持。
2018年12月9日上午第三場大會主題發(fā)言準時開始,北京語言大學寧一中教授、廣西民族大學張躍軍教授擔任了本場發(fā)言的主持人和評議人。來自美國長島大學的艾瑞卡·亨特教授在題為“史詩介入:格溫朵琳·布魯克斯《安妮·艾倫》與M.努爾貝斯·菲力普斯《ZONG》解讀”的報告中,分析了美國非裔詩人格溫多琳和特立尼達裔加拿大詩人努爾貝斯作品中對史詩的影射或重新敘述。韓國東國大學金英敏教授以“北美詩歌中量的詩學”為題探討了“距離詩學”對于現(xiàn)代世界文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對基于“距離”的量化詩學進行拓展,認為“網格”概念作為對詩歌擺布及印刷等物質性的具象總結,也可引入對創(chuàng)新性詩歌作品的解讀。上海外經貿大學艾米麗婭·戴爾副教授以“后概念主義、自白與18世紀小說”為題,分析了概念寫作不斷指向和引用十八世紀小說的原因,認為當代概念寫作是對互聯(lián)網技術的回應,正如十八世紀小說對印刷技術的回應,這體現(xiàn)在18世紀小說家黑伍德、理查德森和當代詩人盧歐的作品中。華中師范大學羅良功教授在題為“狄金森詩歌語言的物質化”為題,從龐德的“形象、聲象、義象”理論出發(fā),將詩歌的物質性界定為將被編碼的符號即語言重新恢復回復到感官體驗或想象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解讀,總結了實現(xiàn)語言物質化的三種途徑,并以艾米麗·狄金森的詩歌為例進行了分析。
第四場主題發(fā)言的主持人和評議人由河南大學高繼海教授、北京聯(lián)合大學黃宗英擔任。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莫斯特分校史蒂文·特雷西教授以“蘭斯頓·休斯對桑塔格及惠特曼傳統(tǒng)的繼承”為題,挖掘了休斯詩歌中對惠特曼方言創(chuàng)作、宣揚民族文學獨立和平等等傳統(tǒng)的繼承。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傅浩教授以自己創(chuàng)作及翻譯的詩歌作品為例,從詩人和譯者的雙重視角闡釋了詩歌創(chuàng)作、翻譯、修改的動態(tài)過程,認為詩人自譯作品時享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并且可隨時將翻譯過程中的靈感所得反饋于原詩中,實現(xiàn)了詩歌創(chuàng)作與翻譯真正互動。湖南師范大學帕崔克·普利切特副教授對詩人喬治·奧朋與埃茲拉·龐德進行了對比研究,認為前者極力追求的詩歌的“透明性”在龐德的詩歌中可以找到根源,奧朋將“透明性”作為對龐德政治盲目性以及《詩章》中的大量圖像線索的反駁,因此與龐德的互動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及詩學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上海外經貿大學A. J. 克魯?shù)滤垢苯淌趯σ曈X藝術與詩歌的結合進行了歷史追溯,認為在充斥著電子屏和塑料制品的后印刷當代,以電子顯示為背景的視覺詩應運而生,但無論是通過電子屏或紙質書的形式呈現(xiàn),這些視覺化產物都是對時代生活的回應。
大會閉幕式由廣州大學黎志敏教授主持,羅良功教授代表大會組委會作大會總結發(fā)言。羅良功教授總結了此次大會的幾個特點,即沿襲了協(xié)會將詩歌創(chuàng)作與批評結合的傳統(tǒng),召集了來自不同國家、年齡和流派的詩人群體,體現(xiàn)了詩歌與詩學探討強烈的學術性和創(chuàng)建性,啟發(fā)了詩歌詩學研究的新方向。在大會結束時,代表“中美詩歌詩學協(xié)會第八屆年會”的主辦方,浙江理工大學何慶機教授向大家發(fā)出邀請,期待大家2019年11月相聚于美麗的杭州共話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