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風
【摘 要】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響學生語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和提高。但有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筆就抓耳撓腮,筆桿似有千斤重,半天也寫不出像樣的一篇作文。
【關鍵詞】小學作文;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181-01
信息技術憑借聲音、圖片、影像、動畫、文字等諸多優(yōu)勢,為傳統(tǒng)作文教學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可極大地調動開放作文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激發(fā)寫作興趣,增強成功感和愉悅感,使他們興致勃勃地主動參與,打破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沉悶氣氛,從而收到顯著成效。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學生生活的范圍大都是以學校和家庭為半徑所做的圓。
從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奠定基礎的方面看,這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尋找各種時機,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激發(fā)興趣,使學生智力活動呈現(xiàn)最佳狀態(tài)。教學時可根據作文要求,把特定情境和氣氛運用信息技術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以聲、形、景撥動學生心弦,激發(fā)學生寫作動機。如我教學生寫秋天的一處景物時,我展示校園的教學樓、操場、花壇等景物,學生一見熟悉的景物,再伴優(yōu)美音樂的刺激,情緒高漲,興趣盎然,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欲被激發(fā)起來,紛紛發(fā)言,生動描述自己可愛的校園。這在濃郁的氣氛中,再提出作文要求,指導作文方法,學生易于接受,樂于表達,這樣學生作文時就不再頭疼,而是下筆“如有神”,一吐為快。
2.學生對自己以前曾經親歷的事情,往往記憶不完整或不深刻。
對此,可以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再現(xiàn)生活場景,喚起學生記憶。如每年的春季,我們學校一般要組織一次運動會,項目有跑步、跳遠、拔河等。每次活動后我都布置一篇作文,然而學生活動時熱鬧、興奮有余,作文時生動、精彩不足,究其原因是學生在快樂參與活動時難以做到留心觀察。今年,比賽中我用數碼照相機記錄下了比賽的過程片段。作文課上學生一邊看錄像,一邊回憶當時的比賽情景,個個說得興高采烈,好像比賽還沒有結束,他們仍在賽場一樣。當學生重溫一幕幕的活動場景,欣賞一幅幅心動的瞬間,必然有話可說,有感而發(fā),興致盎然,快樂作文。
二、應用多媒體,通過網絡豐富學生的創(chuàng)作素材,讓學生有內容可寫
基于上面的敘述,學生有了創(chuàng)作沖動,但是有限的生活經歷使學生生活實際經驗缺少;有限的課外時間又使他們少有閱讀,作文素材缺失,缺乏想象力。這些都限制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所以才會出現(xiàn)表現(xiàn)“氣節(jié)”就是文天祥,表現(xiàn)“田園”就是陶淵明,表現(xiàn)“憂國憂民”就是杜甫的現(xiàn)象。這時候,我們就要善于借助網絡豐富學生的素材庫。一方面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時空限制,運用音樂、圖片、動畫、影視等手段提供給學生身臨其境的實踐機會。比如:在學了報告文學《包身工》以后,有道練習題是:“包身工在舊社會處在社會底層,受盡剝削、壓榨,甚至喪失了做人的尊嚴?,F(xiàn)代社會這種制度已經不復存在,這是社會進步使然,但個別地方仍然有不公正對待工人的現(xiàn)象。如果有條件,可對在工人和生活狀況做些調查,在班上交流調查信息,然后寫一篇短文?!钡珜W生對這方面缺乏感性認識,更沒有時間沒有機會進行實地調查,因此無從下手。如果隨便寫,則又很有可能寫成“四不像”,不符合現(xiàn)代“包身工”的實情。為了讓學生能完成一篇高質量的調查報告,在上課之前,我精心準備了一節(jié)多媒體課。結合當今時代特點,下載了一些展現(xiàn)當代個別地方仍然不公正對待工人的紀實短片讓學生揣摩、思考,從而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充分調動思維積極性,通過視頻和圖像的刺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質疑、思考中,為正式的寫作過程打下基礎,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多媒體還能促進學生的思想解放,使思維的發(fā)散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拓展。
葉圣陶先生曾說:“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tǒng)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假如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引導指導,該怎么做由學生自己去考慮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yǎng)成自我修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用的?!鄙险n時,教師將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引導學生圍繞作文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進行評改。既方便地實現(xiàn)增添、刪除、調序、變換等修改,又將一系列修改符號教給學生,并利用計算機對文字有針對性地加以處理。如精彩之處和欠缺之處都可變換字體顏色或加入下劃線。既使學生直觀地感知修改過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如此這般,加強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作文交流,實現(xiàn)多向互動,有效提高學生作文評價和修改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展示平臺,體驗寫作樂趣
“作文分享”理論認為,學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作品,作品的讀者越多,它的價值就越大。每一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可是在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中,除了少數學生的作文能在班上宣讀或張貼外,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是寫完以后“深藏閨中無人識”,除了教師之外再沒有其他讀者了。長此以往,學生無法體會到寫作帶來的成功喜悅,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逐漸被削弱,以至湮沒。信息技術下的網絡寫作則不同,網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fā)揮潛能、展示才華、體驗成功的平臺。
1.網絡作文,互評互改。
學生有了創(chuàng)作沖動,并將這些感受形諸文字后,在網上可以隨時加以修改。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則隨時都可以更改,非常方便,絕對不會影響卷面整潔。這對于那些文字書寫比較差的學生來說,更能使他們重拾信心,這樣就可以調動起每一位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達到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的目的。
2.完善作品,網上發(fā)布。
學生可以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加工整理,使其成為正規(guī)發(fā)表的刊物,然后通過BBS上傳,把自己的成果呈現(xiàn)在網絡上,讓大家共賞。這樣讓學生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展性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定時在學生作文的網絡留言板上寫幾句真摯的評語,則對于學生的成長會更有利。
總之,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運用于作文教學中,優(yōu)化了作文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了學生習作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輕松愉快地習作,語言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發(fā)展,使作文教學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