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斐
提及高考作文,最常見的比喻莫過于“帶著鐐銬跳舞”。不過,近年來高考作文變化甚多,作文命題與立意的空間也較以往更為廣闊。身處信息膨脹的時代潮流之中,“新”的素材層出不窮。從表面上看,這種趨勢使“鐐銬”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一些,更為豐富的素材也讓“跳舞”的選擇更為多樣。但是,放寬限制與眾多選擇的背后,對我們的選擇能力與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考場上既要爭分奪秒、字斟句酌,也要文思泉涌、落筆生花;既要嚴守規(guī)則、穩(wěn)中求勝,更要獨具慧眼、思維靈活。
如何適應新趨勢、寫出“新”感覺?主要有兩條原則,一是以不變應萬變,二是以萬變應萬變。
所謂以不變應萬變,即是以通行原則應對萬般變化。
在平時的作文訓練當中,作文文體一般以說理性質(zhì)的議論文為主。議論文寫作的思維方式與文章結(jié)構(gòu)均與高考作文最為契合,因此掌握議論文寫作的關鍵點,便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把握高考作文的寫作。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縱然高考作文題目五花八門,但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進行立論,即可確立主要論點。以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I高考作文題目為例: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fā)在了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wǎng)友點贊,也引發(fā)一些質(zhì)疑,經(jīng)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tǒng)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這則材料所涉及的主要沖突是“情”與“法”之間的沖突,盡管題目要求為書信體,但是把握了主要矛盾,仍然可以將議論文的敘寫方式融入書信當中,用說理的口吻分析人物的行為,把穩(wěn)文章的總方向。例如從小陳的角度出發(fā),可以從正面贊揚其做法在法治層面上的合理性,也可以從反面分析其做法在親情層面上的欠缺度,抓住中心點,即可進行鋪展與分析。
論點的展開需要論據(jù)的支撐,充分的論據(jù)來源于素材的積累。關于作文素材的參考書已是琳瑯滿目,素材本身更是浩瀚無窮。面對大量的信息,要去粗取精,尋找典型,不忽略歷史,不刻意求新,經(jīng)典的人物與事件永遠不會過時,而且在多種情況下都能發(fā)揮其光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課本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名言以及主流媒體的論斷、對經(jīng)典的引用,都是可以積累起來加以運用的。而在具體表述中,也要力求短小精悍,緊扣中心論點或分論點,圍繞素材本身大加陳述反而會喧賓奪主,失去素材運用的意義。仍然以上文的高考題目為例,如果從正面支持小陳的做法,可以引用《韓非子》中的“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強調(diào)法律的重要性(在十九大報告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如果從反面指出其做法的欠缺,則可以運用孔子的教導:“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即在法規(guī)之下適當運用“親親相隱”,尋求其他更委婉的解決方式,而非直接舉報。
所謂以萬變應萬變,則需要以自身的靈活變通與日常的萬全準備來應對不同情況。
在寫作過程中,議論文固然是萬能的,但是在一些特定情況下,不能生搬硬套,死守于同一種模式。例如上文題目要求的書信體,就不能完全采用議論的手法,而需要有抒情與對話的成分。因此,掌握記敘、說明、描寫、抒情這幾種表達方式,明確各類應用文的寫作方式與基本格式,也是在考場上應對變幻風云的重要基礎。
在素材運用方面,足量的積累是應對不同狀況的前提,而靈活的變通則是為文章增光添彩的訣竅。同一則素材,可以有很多表述方式,也可以有很多闡釋角度,甚至一些“老舊”的素材也可以在不同情境之下呈現(xiàn)新的面貌。例如典型人物司馬遷,可以寫其發(fā)憤著書,但更可以借其言抒寫世間情態(tài),過渡到另外的素材:“太史公曾嘆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蕓蕓眾生大多為個人之利而忙碌奔波,有的人卻在為天下之利而奮斗付出。同樣在熙熙攘攘中奔走,他們是隱于市井的平凡英雄?!边€可以借其史家筆法,點明面對歷史的正確態(tài)度:“歷史是沉淀在史書當中的事實,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美丑正邪自有分明,是非功過亦成定格,正如班固對于《史記》的評述:‘不虛美,不隱惡。唯有正視過往,不忘本源,才能迎難而上,直面將來?!?/p>
新的發(fā)展趨勢,給予了我們更廣的空間與更多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之下,扎實基本功,提高分析力,充實積累,鍛煉思維,都是不可或缺的。唯其如此,才能在方寸之間與“鐐銬”之下,踏出更優(yōu)美自然的舞步。